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追溯“象征”的古老出身,和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形记”。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汉语诗歌为切入点,以“象征”为叙述对象,追溯“象征”的古老出身,和它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变形记”。作者意在指出,“象征”不仅是一种文学修辞和仪式表述手段,更是人类感受世界、认知自我的途径;在中国当代文学时期,“象征”的存在与消失过程,表征着社会、文学和生存境遇的变化;“象征”的改写也意味着人类对自身文化、生存意义的改写。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从文本到语境
  • 第一章 修辞批评与社会批评
  • 第二章 象征、再现和话语自我指涉
  • 第三章 象征:知识与神话
  • 第四章 象征主义的遗产:从神话到政治
  • 第五章 失去象征的日常世界
  • 第六章 作为传记的昌耀诗歌
  • 第七章 自我的地理学
  • 第八章 微观知觉和语言的启蒙
  • 第九章 语言的激进化
  • 第十章 感受性主体
  • 第十一章 感受力的现代性
  • 第十二章 现代性与死亡
  • 后记 零散的感想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