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探讨了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内容简介

本课题研究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后的阿拉伯当代文学,探讨阿拉伯当代诗歌、小说话语在这场导致其社会巨大转折和思想裂变的历史事件之后的转型与嬗变,分析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阿拉伯文学为重建文化抵抗空间所付出的努力。

除绪论、余论之外,正文分为上下两篇,共五大章。在上篇“阿拉伯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分别探讨了阿拉伯诗歌与小说的现代性进程及其代表诗人、作家。在下篇“阿拉伯当代‘边缘文学’”中,分别探讨了当代巴勒斯坦文学、阿拉伯女性写作和跨文化写作。

本课题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在后殖民语境下,当代巴勒斯坦流散文学、阿拉伯跨文化杂糅写作和女性写作均因其“边缘性”而获得“抵抗”意义,从而与“现代性转型”一起重建阿拉伯当代文学的文化抵抗空间。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重建文化抵抗空间
  • 上篇 阿拉伯文学的现代性转型
  • 引子 现代性视阈下的当代阿拉伯社会危机
  • 第一章 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进程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阿多尼斯诗歌的现代性命题:以《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为例
  • 第三节 白雅帖诗歌创作的现代派手法:以《来与不来的人》为例
  • 第四节 达尔维什诗歌创作的现代性追求
  • 第二章 阿拉伯小说现代性进程中的埃及“六十年代辈”作家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现代性转向”与民族遗产的互动:马哈福兹的《平民史诗》
  • 第三节 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文本政治:黑塔尼的《吉尼·巴尔卡特》
  • 第四节 “新感觉派”小说实验:赫拉特的《拉玛与龙》
  • 第五节 文本内外的对话性:塔希尔的《日落绿洲》
  • 下篇 阿拉伯当代“边缘文学”
  • 第三章 当代巴勒斯坦文学:流散性、抵抗性与回溯性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抵抗精神与创新意识:卡纳法尼的小说创作
  • 第三节 以荒诞抵抗荒诞:哈比比的《乐天的悲观者》
  • 第四节 迷失·巡航·抵抗:杰布拉的《寻找瓦利德·马斯欧德》
  • 第五节 流散特质与抵抗美学:达尔维什的《为了遗忘的记忆》
  • 第六节 抵抗身份危机:以色列境内的巴勒斯坦文学创作
  • 第四章 当代阿拉伯女性写作:从私人空间迈向公共空间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烛照自我的心灵之旅:法德娃·图甘的诗歌创作
  • 第三节 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民族叙事的复杂况味:哈南·谢赫的《泽赫拉的故事》
  • 第四节 再建女性话语:艾赫拉姆·穆斯苔阿妮米的《肉体的记忆》
  • 第五节 女性作家的政治写作:艾赫达芙·苏维夫的《爱的地图》
  • 第六节 实验写作与女性解放:拉嘉·阿莱姆的《鸽项圈》
  • 第五章 当代阿拉伯跨文化写作:从边缘走向中心
  • 第一节 综述
  • 第二节 移民作家笔下的黎巴嫩内战浮世绘
  • 第三节 突围中的马格里布法语后殖民文学
  • 余论 走向“世界文学”的阿拉伯当代文学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