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人类的发展全靠企业家精神!重新思考企业运行的逻辑,构建企业家为中心的企业理论,把脉国企改革的历史与现实,寻路中国未来的方向。

内容简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改革将何去何从?有什么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有什么陷阱我们必须要跃过?在过去三十余年的改革进程中,我们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而现在,我们在哪里?方向又在哪里?我们能否为我们自己,为我们的子孙,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未来?

观三十余年改革风云,凝二十余载研究心血。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怀忧国忧民之心,以自由市场为理念,以企业理论为刀笔,以产权制度为切口,深入剖析改革症结,终成一家之言。要理解当代中国,理解国企改革的历史、本质以及未来的方向,本书是必读作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第三版序言
  • 重印序
  • 前言
  • 企业家与所有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 一、股份制与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 (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还是企业家职能的分解?
  • (二)是所有权的否定还是所有权表现形式的变化?
  • (三)是“满意利润”还是“最大利润”?
  • (四)是非股份化还是资本供应的专业化?
  • (五)仅仅靠“事业心”就能保证职业经理成为企业家吗?
  • 二、国家所有制下的企业家不可能定理
  • (一)政企分开的不可能性
  • (二)所有权约束的无效性
  • (三)解决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不可能
  • (四)预算约束硬化的不可能
  • (五)经营者与职工制衡关系的不可能
  • 企业理论及其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
  • 一、引言
  • 二、企业的契约理论(Ⅰ):交易费用理论
  • (一)“间接定价”理论
  • (二)资产专用性理论:不完全合约与纵向一体化
  • 三、企业的契约理论(Ⅱ):代理理论
  • (一)团队生产理论:道德风险与代理成本
  • (二)委托一代理理论
  • (三)证券设计理论
  • 四、企业的企业家理论
  • 五、企业的管理者理论
  • 六、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
  • 七、从现代企业理论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 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
  • 一、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 二、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
  • 三、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法
  • 四、委托—代理理论与赫姆斯特姆的团队理论
  • 五、结束语
  • 从公司治理结构看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 一、分析框架:公司治理结构在资本主义企业中的作用是什么?
  • (一)古典资本主义企业的起源和资本雇佣劳动
  • (二)股份公司的起源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
  • (三)资本结构和破产机制
  • (四)小结
  •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评价
  • (一)引言:国有企业最严重的代理问题在于政府官僚
  • (二)经理承包责任制是如何提高经理的短期激励的?
  • (三)以国有股为主导的公司化改革能否解决经营者选择问题?
  • (四)为什么破产不能有效地约束经理?
  • 三、结论:民营化是唯一出路
  • 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 一、关于国有资产经营战略的调整
  • (一)国有资产经营形式:股权与债权
  • (二)关于国有企业的分类处理
  • (三)关于授权经营和委托经营
  • (四)关于分级所有
  • 二、关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
  • 三、关于作为投资主体的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经营公司
  • (一)投资主体的职能与性质
  • (二)投资主体的组建
  • (三)投资主体的资金来源与运用
  • 四、关于委托经营机构
  • 五、关于国有资产收益的处置
  • 从资本结构看国有企业的重组
  • 一、资本结构和企业破产的理论
  • 二、中国国有企业资本结构存在的问题
  • 三、关于企业重组的几个具体问题
  • 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与国有企业兼并中的产权障碍
  • 一、引言
  • 二、一个例子
  • 三、数学模型
  • (一)帕累托最优兼并区间
  • (二)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合一的情况
  • (三)股份公司之间的兼并
  • (四)国有企业之间的兼并
  • (五)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的兼并
  • 四、模型的应用和政策含义
  • 地区间竞争与中国国有企业的民营化
  • 一、李—栗—张模型的一个非技术性概括
  • 二、对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的解释
  • 三、结论
  • 非对称信息与民营企业的融资问题
  • 一、信息非对称如何限制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
  • 二、企业家为什么要限制自己的机会主义行为?
  • 三、公司的最优融资顺序
  • 四、关于风险资本
  • 五、中国经济的民营化
  • 从非对称信息看公司融资与资本市场
  • 一、非对称信息与公司融资、泡沫经济和金融危机
  • 二、声誉机制与公司融资
  • 三、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 四、政府对金融业的管制问题
  • 五、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问题
  • 附录
  • 产权约束与企业改革
  • 资本市场与产权变革
  • 全球微观经济机制的调整与中国的选择
  • 一、全球微观经济体制调整的四个特征化事实
  • 二、全球竞争的核心是制度的竞争
  • 三、为什么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
  • 四、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两种选择:回到垄断或民营化
  • 五、政府不要认为自己比老百姓聪明
  • 六、民营化的三个逻辑解释
  • 七、企业要注意多样化经营的副作用
  • 八、“资本经营”不是家常饭
  • 九、假如全中国注册成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 十、我为海尔担忧
  • 十一、中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何处去?
  • 只有“国退民进”,才有经理人市场
  • 民营化是“被逼出来的”
  • 衡量改革的标准
  • 善待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
  • 改制的第一危险是政府侵吞私人资产
  • 不能因为有资产流失就终止改革
  • 要强调改革的时间价值
  • 学者还需要独立于大众的情绪
  • 国有主导无公平竞争可言
  • 推进国有企业民营化比多交利润更有意义
  • 何不让电话用户成为电信的股东?
  • 移动电话资费偏高非常明显
  • 取消初装费不很重要,关键要设计合理的收费方案
  • 价格制定:政府和企业各司其职
  • 电信国有:成本与收入解不开的死结
  • 让用户成为电信公司的股东
  • 未来10年经济改革要做的三件事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世纪文景

2002年6月,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其分支出版机构世纪文景,全称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文景致力于立足“社科新知、文艺新潮”,阅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