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12千字
字数
2016-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内容简介
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 战国史的重要性
-
二 战国史料的整理和考订
-
第二章 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
-
一 冶铁技术的进步和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
-
二 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
三 粮食作物、桑、麻以及漆园、果园的分布
-
四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产量的提高
-
五 农本理论的产生、管理农业政策的实施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
第三章 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
一 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
二 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三 商业的发展和富商大贾的出现
-
四 城市的兴起及其发展
-
五 铸造货币的广泛流通和高利贷的横行
-
六 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商业政策的讲究
-
第四章 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
一 农田制度的变革
-
二 各国政权的改组和改革
-
三 社会结构的变化
-
第五章 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
-
一 魏国李悝的变法
-
二 赵国公仲连的改革
-
三 楚国吴起的变法
-
四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
-
五 齐国邹忌的改革
-
六 秦国卫鞅的变法
-
第六章 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
-
一 官僚制度的建立
-
二 中央集权官僚机构的建立
-
三 郡县制度的建立
-
四 加强统治的有关制度的创设
-
五 郡县征兵制度的推行和常备兵制度的建立
-
六 爵秩等级的规定
-
七 封君制的设置
-
八 维护统治的礼乐制度
-
第七章 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
-
一 战国初期各国的疆域和少数部族的分布
-
二 七强并立形势的形成
-
三 武器的进步和战争规模的扩大以及战争方式的变化
-
四 战争中防御手段的进步
-
五 兵法的讲求和军事学的发展
-
六 马的外形学(相马法)的进步
-
第八章 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
-
一 魏和齐、秦大战以及魏、齐、秦等国陆续称王
-
二 张仪、公孙衍的连横、合纵和秦灭巴蜀、取汉中以及楚灭越
-
三 孟尝君合纵齐、韩、魏而胜楚攻秦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而攻取中山及胡地
-
四 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和苏秦为燕间谍而计谋破齐
-
五 齐灭宋、燕破齐和秦破楚及楚将庄入滇
-
六 秦、赵间剧战,楚灭鲁和秦灭西周以及魏攻取陶、卫
-
第九章 秦的统一
-
一 秦兼并六国和完成统一
-
二 秦统一的原因
-
三 秦始皇的完成统一
-
第十章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
一 士的活跃和“百家争鸣”
-
二 墨子的天志、兼爱和尚贤学说
-
三 老子主张柔弱和无为的道家学说
-
四 道家的几个流派
-
五 慎到的法治、势治理论
-
六 曾子一派主张修身治国的儒家学说
-
七 孟子主张“王道”和“仁政”的儒家学说
-
八 黄帝书的黄老学派思想
-
九 《易系辞传》所阐明的“易”的哲理
-
十 《商君书》代表的战国晚期卫鞅一派法家思想
-
十一 荀子主张礼治的儒家学说
-
十二 韩非兼用法、术、势的法家学说
-
十三 重视生产、计划、法令、术数的齐法家学说
-
十四 鹖冠子实现“大同”的道家学说
-
十五 方士的医药、养生、修炼和求神仙的方技
-
十六 术士依托鬼神的数术
-
第十一章 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
-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理论的探讨
-
二 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
-
三 后期墨家的朴素唯物的自然观
-
四 惠施含有辩证因素的自然观
-
五 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关于物质构成和运动的讨论
-
六 阴阳五行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解说
-
七 医学的发展
-
第十二章 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
-
一 文字的变革和书法的起源
-
二 文体的变革和文学的发展
-
三 艺术的发展
-
四 娱乐活动和武艺、体育锻炼的开展
-
五 改进生活的技艺的进步
-
六 史书的编著和史学的发展
-
七 古文献的整理
-
附录一 战国郡表
-
附录二 战国封君表
-
附录三 战国大事年表
-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
-
后记
展开全部
《战国史》:奠基之著作,流畅之阅读,全面之认识
再次历时整整半个月,终于拿下杨宽先生的又一本大作《战国史》!众所周知,这本战国史是杨先生学术生涯的晚期作品,而在这之前,他早已完成了对战国年代问题细致入微而方方面面的考定,编著了《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一书。而此书的意义,我想是非同凡响的,把上讫《左传》结束的公元前 468 年到秦并天下之前的公元前 221 年,这二百多年间的种种问题,种种事情,做了一个系统而严谨的梳理,充分的参考古代的种种文献,以及融合前人对此种种的研究,进而给出自身所认为最合理的解释与排序。据我所知,这部书,至今还在被无数个学者当作工具或参考书而频频使用。如果说,《战国史料编年辑证》还只是先生早年的作品的话,那么,这部战国史便是先生对战国历史的集大成之作,既总结了他之前的研究,又融合了在这之前无数学者的研究成果。所以,这本书也就成为了先生的代表作,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至于本书的体例,是由十二章及几篇附录而组成,在每章之下,有多个部分,然后在之下,又有若干个小节。本书尽管只有一册,却厚如字典,有近八百页,而字数依然和两册西周史的那样,有近 60 万的篇幅。不过即便如此,总的来说,至于阅读,就我个人而言,依然比西周史的阅读要轻松得多,大概是我个人在这之前对战国历史有还算充分了解的缘故吧。但在阅读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知不觉阅读的速度便降了下来,以至于到了今天。尽管在这中间,我想我对先生所写文字的阅读还是比较认真的,以至于曾有多次到了晚上,我刚有阅读这本书的念头,而随即被我主观地打消,虽然有护眼的想法,但根本原因还是怕晚上思路不太清晰而不敢看的。尽管在语言叙述上,依旧是非常通俗而平和的,况且正如我前面所说,看得还是比较轻松的。那么,何以至此呢?这是因为战国历史我尽管大致了解,但就细节处,却还是不行的,所以才争取白天的阅读,而晚上尽可能的不要阅读,要尽可能的记些什么。但万事万物有利则有弊,尽管我尽可能的这样做,想努力的记些什么,但毕竟还作为泛读,而由于时间漫长的消磨,我之前看的反而近乎忘得一干二净了。在有时间有必要重读一遍外,现在在这里,我想还是有必要举出相对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以便稍稍理清我的思维,以及加深印象。首先,先生在第一章的导论中,便提出关于战国年代长久以来的诸多问题,以及强调了考古发现所带来的线索的重要性。其实关于战国正面的历史叙述只有五到九章短短五章的篇幅,而其他的章节都是从农业生产、手工人口、商品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诸多侧面来展开的,使得叙述不那么看似纵横捭阖、热血沸腾而空洞无物,这样做,不仅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让人可以细致入微缓缓的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笔,了解到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也更接近历史现场,让人感同身受当时普通人民的生活状况。就我个人来说,在阅读过程中,甚至不止一次产生过穿越的念头,想亲自到作者所叙述的那个历史环境中,看看到底是不是那个样子,是否与作者所描写的有所出入。比如第二章,首先叙述那个时期铁器的重大发展与广泛使用。在这里,先生强调了我们铁器的生产之所以比西方要领先整整至少 1400 年,就在于我们很好的继承了制作青铜器的方法,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是温度,而正是由于鼓风机的发达,使那个时代的人们,轻而易举地便攻克了这个难关。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大变革时代,而这种变革,不仅止于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战国时代各国的变法图强,它还体现在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毫无疑问,对当时及后来的历史发展影响重大的,便是小农经济的兴盛与繁荣。不论就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就思想文化而言,都离不开这个关键。比如就先秦诸子的诞生,除了孔子,大部分都诞生在战国时代,而先生与易中天的观点一样,认为他们与士这个阶层的崛起是密不可分的。另外,先生还认为,无论是什么学派,他们的思想与政治主张,都是以小农的利益为基础的。而铁器的生产与广泛使用,无疑促使了小农经济更加繁荣,进而导致了人口的飞速增长。同时这也为那个时代的无数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基础,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中间有两条是必不可少、至关重要的,一是人力,二是工具。在这中间,通过先生的叙述,使我除了了解到都江堰建设的巧妙,了解到 “堰” 的含义,而都江堰的堰的作用就是使岷江分流,以此变水害为水利外,至于说到铁器与小农经济时,使我不免感叹。众所周知,铁器在西方的生产与广泛使用,直接导致了工业革命,让西方的科技突飞猛进,进而使得进入了步入近代的快车道,而铁器的生产与广泛使用都比他们早整整一千多年的我们,到头来竟沦为落后挨打的地步,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来个类似于西方的 “工业革命” 呢?关于这一点,我认为,还是与小农经济有关,是它的特质使然。正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兴盛,才使得铁器的生产突飞猛进,并得到广泛使用,正因如此,又使得小农经济感觉繁荣,以至于在战国以后两千多年中,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依靠小农经济,以此为基础的,而每个朝代的兴亡周期又恰恰是小农经济所决定的,我想因此才有近代由竺可桢先生所开创的气候历史学。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这种特质,又使得我们只能止步于此,不能更进一步,就这样,直到西方不知不觉地快速超越我们,我们步入那屈辱而沉重的近代史,直到辛亥革命。说到这里,使我不由得唏嘘感慨。当然,这已是后话。在五章之后的阅读,除了让我的历史思维变得更清晰,对年份有了一个无比清晰而敏锐的了解与认识,如商鞅变法与秦并天下的时间外,对先生在某些地方的精彩论述,也是令我叹为观止,进而印象深刻的。比如,先生在介绍完各国的变法与制度变革后,便指出:“凡是经过改革的国家,就其国内情况而论,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但是就全中国来说,却出现了七个割据称雄的国家。为了夺取更多的土地、人口和租税,用当时的话来说,就是所谓 “广辟土地,著税伪材”,七个强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进行得更剧烈了,战争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了。” 另外,说一下,记得前段时间看的《简读中国史》里所说的,“县” 就是 “悬” 的意思。至于战争形式的变革,之所以变得更加惨烈、漫长,我想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兵种的变革,以及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自不待言,之前已经提及。关于兵种的变革,便是由春秋及更早的车战,而变为步骑兵作战,这便是原因之所在。事实上,记得先生在《西周史》已经有所提及,春秋时的战争为什么短暂,甚至半天就可以结束,如过家家般,而不同于之后的成年累月的战争?根本原因,还是车战的特质,是必定很快就能够分输赢的,死伤也不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步骑兵的作战,尤其是战国中后期那一场场残酷的兼并战争。先生在讲到战国中后期的主旋律合纵连横时,便明确的叙述了苏秦所处的年代,肯定是比张仪晚的,他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以及历史遗留的种种蛛丝马迹,我想应该是比较早为我们介绍了一个较为真实而客观的苏秦形象。还有在这之前,有趣的是,燕国发生的子之之乱,先生同样称之为是一场变革,而正因如此,最大限度地清除了其地的旧贵族,才为在这之后的燕昭王改革与复兴打下基础。至于为千载而下无数人所嘲笑的楚怀王,先生也做了一些小的翻案,至少越国是他在公元前二百九十多年灭的,之后他才中了秦国的圈套,被秦国囚禁,而由于死活不肯割让土地,最终客死他乡。我想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一直到秦末农民大起义时,以项氏为首的,为什么要找来放羊娃而也被称为楚怀王的原因之所在了。这一观点,据我所知,现在也渐渐为大多学者所接受。关于思想文化方面,先生认为是各家互有影响的,就拿秦并天下后,秦始皇的表现来说,所谓的封禅便是儒家的理想、所推崇的,而求仙,除了有一部分是继承了商周以来的巫文化外,掺杂了还有很多道家的某些方面。至于最后两章,对于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介绍与阐述,对我来说,同样振聋发聩之处尤多。如先生虽没有顾颉刚那样的矫枉过正,认为《老子》的成书年代在《吕氏春秋》之后,但同样认为,至少是在战国初年才形成的;对《墨子》某些篇幅中科学技术的阐述,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摩擦力及力学的阐述,真的令我叹为观止。真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有如此之认识,以至于在诸多方面(如数学)我深感惭愧。…… 以上所述,便是我对本书的印象,及从中的收获。虽然以上的只言片语,只是我自己的认识,并不足以概括本书的方方面面。但也可以看出,我个人通过以上所述,通过本书的阅读,还是收获颇丰的。甚至就连后面所附的几张表格,我想对于了解梳理那个时代的历史帮助依然是非常大的。最后,先生在后记叙述完本书的成书历程,使我了解到原来本书的篇幅由起初的二十多万字,经过不断的补充,才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样子后,先生对于战国时代的认识与总结,同样精彩之至,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我把战国时代作为深入探索的一个重点,因为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变革而发展的时期,清代学者王夫之在其名著《读通鉴论》中,早就指出这是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我们认为,中国历史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规律,既没有经历像希腊、罗马那样的典型奴隶制,也没有经历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领主封建制。春秋以前实行的是贵族统治下的 “井田制” 的生产方式,战国以后变革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从此小农经济成为立国的基础,君主政权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并且由此开创了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治体制。战国时代的重大变革,正是体现了中国历史特有的历史发展规律。战国时代小农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文化学术的繁荣、九流十家的思想,对于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直到如今。” 令我感动的是最后的落款,当时先生已经 83,犹感到这本书是他心血之作。而随着这本书的阅读完成,先生著作的阅读,我便要告一段落了,所以,这种心情便更为凸显。现在只希望能够在未来,把先生的这两部著作再读一遍,能够好好梳理一下先生那严密的考究,以及细致入微的叙述,好好的去了解与感受其中所蕴含无比丰富的知识,以及先生广阔的学术精神与思想!接下来,许倬云《西周史》的阅读,再接再厉!
1、考据全面严谨充分 2、涉及面广,论述详细清晰 3、总结精辟、一针见血 4、表述语言通俗易懂 5、评价客观理智感谢老先生的考究,受益匪浅
人间之奇书
三句两年得,一吟双泪垂。杨宽先生真乃大家也。此书价值无量,值得拜读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