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为什么一切都会变好?富者的确愈富,但贫者不会愈贫。

内容简介

本书向我们阐述了情况怎样越变越好,并说明了原因。繁荣来自人人为人人效力。始于十多万年前的交换和专业分工习惯,创造出了以加速趋势改善人类生活水平的集体大脑。这本大胆的书涵盖了人类的整个历史,从石器时代说到互联网,从明王朝的积重难返讲到蒸汽机的发明,从新近的人口爆炸讲到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后果。天灾人祸固然必不可免,但多亏了人类发明创造的无穷能力,21世纪必将实现巨大的经济繁荣,同时在大自然生物多样性方面创下新高。本书观点独到、新颖,具有启发意义,能帮助你思考怎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当思想有了性
  • 第1章 更好的今天——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 第2章 集体大脑——20万年前至今的交换和专业化
  • 第3章 制造美德——50000年前的以物易物、信任和规则
  • 第4章 养活90亿人——10000年前开始的农业耕作
  • 第5章 城市的胜利——5000年前的贸易
  • 第6章 逃离马尔萨斯的陷阱——1200年之后的人口
  • 第7章 奴隶的解放——1700年后的能源
  • 第8章 发明中的发明——1800年后的收益递增
  • 第9章 转折点——1900年以后的悲观主义
  • 第10章 当今时代的两大悲观源头——非洲和2010年后的气候
  • 第11章 结语——对2100年的理性乐观态度
  • 致谢
  • 后记
  • 译者后记 技术改变世界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1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让你变得理性、乐观和积极向上的一本书

    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都在变得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糟。


    人的寿命将越来越长,活得越来越舒服,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会投入到以前被认为无聊的事情当中,比如网聊、跑步、钻研各种爱好等。
    此书让你变得理性、乐观和积极向上。

      13
      2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理性乐观派》。“世界并不完美,却仍值得奋斗。”— 海明威在其他动物种类中,个体的进步是从婴儿期到成长期(或成熟期),1 在它生命的过程中(以一生为限),它能将天性所赋予它的各项能力做到最完美的程度;而人类,则是个体进步,整个物种也进步,他们在前人所奠定的基础上实现随后的成长。—— 苏格兰哲学家及历史学家亚当・弗格森倒不是人类本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正如握着手斧的手跟握着鼠标的手形状相同,不管是从前还是将来的人们,永永远远都会寻找食物、渴求性爱、照料子女、竞争地位、避免伤痛,就跟其他所有动物一样。人类物种的许多特质也没有发生变化。1888 年,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写道:“当发明创造通过模仿飞速传播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叫它社会性进化。”20 世纪 60 年代,奥地利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认为,社会性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通过成功模仿制度和习惯所实现的选择”。1976 年,进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新造了一个词 “模因”,充作文化模仿的单位。什么叫繁荣?这就是繁荣:你以同等工作量换取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增加了。迟至 19 世纪中叶,从巴黎到波尔多的驿马旅程,费用与一名职员的月工资相等;如今,同等里程的费用只相当于一天的薪资,速度更是提高了 50 倍。专业知识的累积使得我们每个人得以靠着生产越来越少的东西,消费越来越多的东西,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故事。创新改变世界,但那只是因为它帮助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鼓励时间的分工。专业分工能带来专业的知识,而专业的知识带来了不断的改进。专业分工还给了专家们投入时间、设计全新劳动技术的良好借口。亚当・斯密想得不错:在把陌生人变成可敬友人的过程中,交换可以让自私自利的本性转变成整体的善心。1800 年以来人类生活的迅速商业化,跟人类情感较此前数千年的大幅改善是同步的。这一轮进步始于两个最为商业化的国家:荷兰和英国。20 世纪上半叶英国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及其追随者阐释新石器革命时说,这是人类处境的改善,它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好处:用存储的食物在饥荒中生存下来;出现了方便易得的新营养形式,如鸡蛋和牛奶;减少了在荒野里的跋涉,这种跋涉令人疲惫而且危险,还经常一无所得;残疾人或受伤的人仍然可以从事农业劳动;人们或许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可以用来创造文明。腓尼基人的散落分布给我们上了另一堂重要的课,这一点由大卫・休谟最早提出:很多时候,政治分裂是经济进步的朋友而非敌人,因为挡住了 “权力和权威两者” 挺进的步伐。提尔、西顿、迦太基、加迪尔全都实现繁荣,并不需要结成一个单一的政治实体。它们最多不过是联邦罢了。同一时期,中国却走上了另一条路,陷入了停滞和贫困。公元 1000 年前后,它是一个经济和技术活跃发展的国家,到 1950 年,它却变成了一个人口稠密、农业落后的国家。按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估计,它是全世界唯一一个 1950 年时人均 GDP 低于公元 1000 年的地区。那么人类生育力大幅下降,到底会是哪些原因造成的呢?很奇怪,排在榜首的原因,居然是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婴儿死亡的概率越高,家长生得就越多。只有当妇女认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活下来时,他们才会控制家庭规模,不再继续生下去。正如创新的野火会在不同的时间、从世界的不同地方冒出来一样,它也不停地在技术上跳跃着。跟 500 年前的印刷革命时期一样,今天,通信技术带来的收益递增熊熊燃烧,而交通运输却气急败坏地转入了收益递减状态。进化生物学家保罗・埃瓦尔德很早就提出,病毒找到新的宿主物种之后,不光会变异,也会出现自然选择。流感这一类偶然传染的病毒,要是只引起宿主轻微疾病的话,繁殖得会更为成功,因为宿主会不断行动,遇到更多的人。对病毒来说,独自躺在黑乎乎房间里的患者不如咳嗽着还坚持上班的患者有用。在贫穷国家造成意外死亡人数最多的人类 “天启” 四杀手,好多年从没变过:饥饿,每分钟害死 7 人;脏水,每分钟害死 3 人;室内烟雾,每分钟 3 人;疟疾,每分钟 2 人。过去的几万年,依靠物质和思想的交流,世界越变越好;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的大难来临之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生活会越来越好,但人类会越来越惨

        我写读书感悟时,为了强调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重要性,总是愿意用改变我人生走向这样的词汇。然而一个人的价值观,绝对不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堂讲座就能改变的。真相其实是,你原生家庭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给了你初始的价值观,而后的人生中,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场讲座,一个好友这些点点滴滴的磕磕碰碰,调整着你的方向。最终才形成了你现在的认知。所谓四十不惑,其实是四十岁之后,就很难再有什么事物可以对你的价值观产生大的改变了。这本书虽然是我第一次读,却是很早就成为改变我价值观的一本书。此话怎讲呢?最早知道 “理性乐观派” 这本书,是源自【罗辑思维】第 66 期《傻帽悲观派》,当时就被书里的观点吸引了,当然也有可能是被罗胖 “断章取义” 的观点所吸引了。后来关注了一个就叫 “理性乐观派” 的同名公众号所吸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看他的文章。而这两个节目确实在我 34 岁以后,一点点的改变着我的认知。说到这,我忍不住啰嗦几句今早在群聊天时的一个桥段。昨晚随性在群里发了几段语音,告诫年轻人要做职场发展的规划。一个同学今早留言说听了昨晚的语音,收获满满。我觉得应该是个好学的人,就兴致所致的用【得到】的清单,把我这两年读的关于个人提升的书单分享给他了。然而换回的却是他因为质疑罗振宇,而拒绝使用得到的诡异逻辑。就算诚如他所说,罗振宇是个新成功学忽悠大师,可那又如何呢?他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错的吗?他做的两百多期罗辑思维就一无是处吗?他开发的【得到】app 就不值一用了吗?他借助平台请来的那么多老师,讲的那么多课程,就不值得学习了吗?他和各个出版社合作,开发的五万多本书的电子书会员,就不值得你阅读了吗?为了一个人某一场不足两小时的演讲,就屏蔽掉这么多学习渠道,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容易被忽悠,有多里思考能力的,这个逻辑是不是过于诡异了?吃亏的到底是谁啊?借此桥段也是提醒读书群里的其他人。你是不是也因为这样的好恶,而屏蔽了很多学习的途径呢?这是成熟还是幼稚啊?是智慧还是愚钝呢?说回到《理性乐观派》这本书,我很庆幸晚了十年读到他。如果我是在 32 岁的时候读到他,那我也许会百分百无条件的相信他。没有任何分辨能力。而经历过十年的积累,我于昨晚才通读他,虽然还是会被这本书所吸引。但是我对他的论据和结论并不是百分百的笃定。因为我听见过同样的素材,不一样的解读。而且,并不是想罗胖说的那种信口开河的傻帽悲观派,而是同样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甚至有些大直男性格的几位老师的观点。他们大方向或者对材料的解读是一样,只是没有本书作者那么的乐观罢了。而现在的我既不笃信这本书,也不笃信那几位老师。我只想了解他们论证的逻辑和使用的数据。当然,我也是坚定地理性乐观派。我并不质疑书里写的内容。但我推荐这本书给大家,是希望大家平时遇到一些问题,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悲观的、令人焦虑的、担忧的观点,不要一股脑的就接受了。而是心存疑惑的,小心求证一下。多看看具体的数据,养成科学思维的方式。至于结论是否乐观了,还是维持悲观着这都是个人的意愿。但不要盲目的悲观和乐观。除了这本书外,更愿意推荐大家阅读万维钢老师和卓克老师的书籍和课程。除了理性乐观外,更多的是不带情绪偏见的科学思维。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6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