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易经》《道德经》西方传播史:译本研究与人文诠释

内容简介

《易经》和《道德经》两部经典,在历史上一直吸引着西方学者和读者,各种语言的译本和研究层出不穷。由于《易经》和《道德经》如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百科全书”,西方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中觅取自己需要的东西。不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给他们研究和翻译这两部经典打上了不同的烙印,也反映了中国先人智慧在西方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交织和碰撞。本书通过整理史料与译本,为读者展示这两部经典在西方的译介传播脉络,走入多元化的人文诠释案例,客观评价代表性译本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在研究思路上,采用考古式的“观察法”,不事先设定某种理论框架,而是从翻译的原始状态出发,客观观察翻译史实的原始状态。在操作层面,注重原始材料的挖掘、整理与解读,注意对中外各家观点进行批判性吸收。通过大量译文和副文本的细读,对比不同时期经典传播的历史特征。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前言
  • 目录
  • 上篇 《易经》在西方的译介
  • 第一章 西方译介《易经》概述
  • 一 早期易学西传痕迹
  • 二 近代《易经》西传
  • 三 西方译介《易经》主要代表人物
  • 第二章 来华耶稣会士研习《易经》
  • 一 白晋、傅圣泽研习《易经》
  • 二 马若瑟与《易经》
  • 三 索隐派的影响
  • 第三章 理雅各与《易经》
  • 一 《易经》翻译心路历程
  • 二 《易经》译本体例
  • 三 关于“帝”与“God”
  • 四 理雅各译文注释
  • 五 理雅各译本贡献
  • 第四章 卫礼贤与《易经》
  • 一 卫礼贤与中国典籍
  • 二 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
  • 三 卫礼贤《易经》卦名翻译特色
  • 四 卫礼贤《易经》译本的影响
  • 第五章 夏含夷与出土《易经》译本
  • 一 马王堆出土帛书《易经》译本
  • 二 《新出土〈易经〉释文》
  • 第六章 林理彰与《易经》
  • 一 林理彰译本体例
  • 二 对比王弼与程、朱注疏
  • 三 文化特性的翻译原则
  • 第七章 闵福德与《易经》
  • 一 闵福德《易经》译本体例
  • 二 对《易经》的接受过程
  • 三 闵福德译本特点
  • 下篇 《道德经》在西方的译介
  • 第一章 西方译介《道德经》概述
  • 一 第一次高潮(1868—1905)
  • 二 第二次高潮(1934—1955)
  • 三 第三次高潮(1972—2013)
  • 第二章 《道德经》版本的选择
  • 一 韩禄伯译本:郭店《道德经》竹简本
  • 二 安乐哲译本:帛书本《道德经》
  • 第三章 解读道家核心术语
  • 一 术语的选择
  • 二 “道”的解读
  • 第四章 解读老子思想
  • 一 理雅各:纯正的哲学
  • 二 查莫斯:老子的形而上学
  • 三 巴尔弗:美丽的哲学
  • 四 卡卢斯:“道”与基督教
  • 五 韩禄伯:老子的哲学
  • 六 维克多·梅尔:《道德经》与《薄伽梵歌》
  • 七 刘殿爵:思想共同体
  • 附录 《易经》《道德经》主要英译本前言/序
  • 1.理雅各《易经》
  • 2.卫礼贤《易经》
  • 3.理雅各《道家经典》
  • 4.亚历山大《老子:伟大思想家》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