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文明演进”视角,观察从远古至当代的世界历史进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明演进”的视角观察从远古至当代的世界历史进程,以时间为序,分五编叙述了农业文明在东方的兴起,蛮族入侵引起的文化交流,工业文明在西方的孕育,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的各种尝试,以及高科技革命带来的人类社会的变迁。

全书体例新颖、综合性强,关于建立科学的“世界历史”概念、构建古代世界历史体系和论证高科技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等发表了许多独到见解,文字也很简洁流畅。

增订版完善了全书的结构和内容,将原先的“补篇”扩大为“第五编”,不仅力图摒弃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中心叙述文明发展进程的偏见,并且努力还原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位置,凝结了作者毕生的心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增订版序
  • 初版序
  • 导论 人类的起源与分布
  • 第一编 农业文明兴起于东方
  • 1.1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 1.2 氏族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
  • 1.3 农业革命:人类最终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转折点
  • 1.4 亚欧农业带从狩猎和采集世界中脱颖而出
  • 1.5 耕作制度的改进与原始公社的演变
  • 1.6 农村公社:人类社会走向多样化发展的起点
  • 1.7 基于农业的文明首先兴起于东方:两河流域与苏美尔文明
  • 1.8 印度河流域与哈拉巴文明
  • 1.9 黄河流域:华夏多元一体文明的诞生地
  • 1.10 尼罗河流域与古埃及文明
  • 1.11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东方文明的西传
  • 1.12 近农业带游牧民族的兴起之一:闪米特人和印欧语族
  • 1.13 近农业带游牧民族的兴起之二:塞族人、月氏人、匈奴人、鲜卑人及中国北方诸族
  • 1.14 近农业带游牧民族的兴起之三:突厥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 1.15 远农业带游牧民族的兴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非洲游牧民
  • 1.16 远农业带半开化土著人:澳大利亚人及大洋洲其他土著文化
  • 1.17 神话时代和庙宇文化:祭司和权威的形成
  • 第二编 蛮族入侵与文化交流
  • 2.1 蛮族入侵与文化交流
  • 2.2 希克索斯人的入侵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
  • 2.3 赫梯、腓尼基和希伯来
  • 2.4 阿卡德、巴比伦、亚述和新巴比伦
  • 2.5 波斯帝国、安息王国、萨珊王国
  • 2.6 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帝国
  • 2.7 由夏商周到秦汉:华夏文明的两大转变
  • 2.8 由希腊到罗马:西方古典文明的兴起及其理性基础
  • 2.9 “丝绸之路”:开辟东西方两大文明交通与交流之路,并赋予“亚欧农业带”以新的内涵
  • 2.10 匈奴的崛起及其对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影响
  • 2.11 中华民族的重新统一和强大:盛唐时期的文化及其特点
  • 2.12 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和东西文化交流
  • 2.13 日耳曼人入侵、西罗马帝国灭亡和西欧诸国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 2.14 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与罗马法之整理
  • 2.15 成吉思汗、蒙古帝国及其四大汗国
  • 2.16 蒙古帝国在东亚的变体:中国的元朝
  • 2.17 突厥在西亚的崛起:奥斯曼帝国
  • 2.18 伊斯兰化蒙古人与印度莫卧儿帝国
  • 2.19 边缘文明之一:日本国的形成及其文化
  • 2.20 边缘文明之二:莫斯科与大俄罗斯的统一
  • 2.21 边缘文明之三:黑非洲的古文明
  • 2.22 边缘文明之四:美洲印第安文明
  • 2.23 宗教时代:四大文化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对立
  • 第三编 工业文明孕育于西方
  • 3.1 西欧的“黑暗时代”
  • 3.2 土地拓殖与耕作制度改革
  • 3.3 “行商”的出现、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远征
  • 3.4 市场、市集与商业组织的变化
  • 3.5 西欧社会经济生活走向商品化
  • 3.6 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东欧的农奴制再版
  • 3.7 英、法和西班牙:由等级君主制到君主专制
  • 3.8 易北河以东: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和波兰贵族共和国
  • 3.9 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由神权共和国到世俗共和国
  • 3.10 革命浪潮激荡于大西洋两岸:英、美、法革命的差别与联系
  • 3.11 拿破仑战争:一次对封建欧洲的大震动
  • 3.12 重商主义与殖民主义:世界的联系与分割
  • 3.13 一场静悄悄发生的革命:原工业化、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
  • 3.14 工业革命向大西洋两岸传播:工业世界在西方的形成
  • 3.15 西欧革命和改革向纵深发展: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为典型
  • 3.16 普鲁士的改革与德意志的崛起
  • 3.17 意大利的统一:中断了的发展重新启动
  • 3.18 俄罗斯帝国:斯拉夫派和西方派关于俄国发展道路的争论及1861年农奴制改革
  • 3.19 美国内战:一艘来自西方尽头的世界级航船的发动机
  • 3.20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脱亚入欧”:从东亚驶出的另一艘初露桅杆的世界级航船
  • 3.21 盛开的物质文明之花:19世纪最后30年的经济发展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结束
  • 3.22 现代工业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 3.23 理性时代的思想和文化
  • 第四编 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
  • 4.1 西方冲击下的农耕世界:第三世界的形成及历史起源
  • 4.2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与俄罗斯:努力打造“核心地区”之外的第一个新兴工业带
  • 4.3 列强激烈争夺中的三大伊斯兰帝国:奥斯曼帝国、萨非伊朗和莫卧儿印度
  • 4.4 伊斯兰现代化的正式启动:从青年土耳其党到凯末尔革命,伊朗的立宪运动和伊斯兰革命,埃及华夫脱党及护宪运动
  • 4.5 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 4.6 拉丁美洲现代化起步的必要条件:独立革命战争与政治体制的共和化
  • 4.7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拉丁美洲的“依附性发展”
  • 4.8 “进口替代”的提出与实施:拉美成为“核心地区”之外的第二个新兴工业带
  • 4.9 “脱亚入欧”后的日本: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和日本殖民体系的形成
  • 4.10 从日本占领到二战后朝鲜与中国台湾的农地改革:亚细亚式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 4.11 东亚“四小龙”的崛起: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成为“核心地区”之外的第三个新兴工业带
  • 4.12 鸦片战争:中国面临的危机与现代化的启动
  • 4.13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第一次大转换
  • 4.14 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新起点
  • 4.15 发展模式与历史传统:对现代化的文化诠释
  • 第五编 高科技革命与人类的变迁
  • 5.1 高科技革命的前提和条件
  • 5.2 二次大战如何引发高科技革命
  • 5.3 战后两大阵营及“冷战”局面的形成
  • 5.4 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成为美国基本国策
  • 5.5 个案研究:北加州“硅谷”成为引领美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中心
  • 5.6 以“创新”为特征的高科技革命在全球的传播
  • 5.7 美国联邦政府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苏东剧变、“一超独霸”与“全球整合”
  • 5.8 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新中国:17年发展,“十年动荡”“改革开放”与重新崛起
  • 5.9 高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财富分配趋势:就全球而言是分散大于集中,但在一国之内却是集中大于分散
  • 5.10 美国的相对衰落与多极世界的初现
  • 5.11 高科技引发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变化:以美国为典型
  • 5.12 互联网时代的文化:生活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人们,生产、生活、工作、交往与思维方式的变化
  • 5.13 “后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后现代主义及其影响
  • 余论
  • 进一步阅读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去西方化的视角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滴水流,都承载着文明的重量。而何教授的这部著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洞见,摒弃了传统以国别或地域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转而以文明的兴起、碰撞、融合与变迁为主线,构建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世界历史图景。从东方农业文明的晨曦初现,到蛮族入侵带来的文化激荡;从西方工业文明的璀璨夺目,到欠发达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不懈探索;直至高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刻重塑,每一个章节都如同一幕幕生动的历史剧。还有增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大幅扩容与深化,特别是将 “补篇” 升级为 “第五编”,这一调整不仅是对内容的丰富和完善,更是何教授学术理念与视野的集中展现。它力求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桎梏,更加公正、客观地展现了中国乃至其他非西方文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这种努力,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也是对多元文明共存共荣理念的深刻践行。何教授的笔触简洁流畅,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每一个章节的叙述都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历史的广度与深度,既能让我们迅速把握历史脉络,也能引我们进一步思考。是一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魅力的佳作。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