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51千字
字数
2023-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宗教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互联网+”宗教研究领域前沿、研究议题丰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此领域研究的开展需研究者敏锐地发现问题、详地探索机制、深邃地挖掘原理,并提出独特见解。
本书分别从前沿研究、数字治理理论研究、理论概念辨析、互联网宗教信息、互联网宗教与数字人文的对话以及研究动态六个方面展开研究。
“前沿研究”着重宏观架构和学术前沿,“数字治理理论研究”强调全局性、即时性和跨学科性,“理论概念辨析”紧扣学科框架整构和概念辨析,“互联网宗教信息”注重当代性、应用性,“互联网宗教与数字人文的对话”关注中国宗教学在数字人文方向的开拓成果,“研究动态”聚焦学术交流平台和学科话语体系建设的主体进展,进而呈现学科制度视角下“互联网+”宗教研究的体系化建设动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主编简介
- 序
- 作者简介
- 第一章前沿研究
- 互联网宗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 “心”与“芯”的较量
- 引言
- 一 何谓人工智能?
- 二 人们为何担忧人工智能的进步?
- 三 “AI宗教”时代的到来?
- 结语
- 互联网宗教中国化:以空间属性整合宏观中观与微观宗教舆情研判
- 一 互联网宗教中国化:如何把握新时代宗教舆情的中国特质?
- 二 以空间属性为抓手搭建“宗教舆情时空信息开放平台”
- 三 空间属性整合下的宏观、中观与微观宗教舆情研判
- 四 讨论与结语
- 第二章数字治理理论研究
- 数字化时代“信息茧房”风险与互联网宗教治理
- 一 网络空间存在“信息茧房”及其风险
- 二 数字化时代的互联网宗教及特点
- 三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互联网风险生成逻辑,构建互联网空间治理的实践体系,防范化解互联网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
-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互联网宗教舆情治理思考
- 一 互联网宗教舆情的传播特点
- 二 基于智库“双螺旋法”的互联网宗教舆情治理研究
- 三 基于全球媒体大数据的宗教舆情智库研究实践
- 四 互联网宗教舆情治理的对策建议
- 五 总结与展望
- 新冠疫情下全国佛教寺院线上线下自养情况调查
- 引言
- 一 全国佛教寺院线下自养大致情况
- 二 全国佛教寺院线上自养大致情况
- 三 佛教寺院自养问题下的互联网“镜像效应”
- 四 疫情前后佛教寺院自养能力评估
- 五 有关建议及讨论
- 网络与个体宗教身份的建构
- 一 宗教与个体身份的建构
- 二 网络“新部落时代”的宗教身份建构
- 三 在线互动的宗教表达与交流
- 四 宗教组织线上与线下的互动
- 五 个体宗教身份建构与宗教极端主义
- 网络空间全球秩序生成与中国贡献
- 一 网络空间全球秩序生成正经历三个重大转变
- 二 不同议题领域网络空间秩序的生成
- 三 中国的贡献
- 讲好中国宗教故事:网络传播环境下中国基督教的公共外交意涵
- 一 中国基督教的网络传播生态
- 二 开展中国基督教网络公共外交是时代要求
- 三 推进中国基督教网络公共外交是历史选择
- 四 借力网络传播“讲好中国基督教故事”
- 疫情背景下“云端教会”的发展及其对互联网宗教的启示
- 一 “互联网宗教”的概念及发展
- 二 疫情以来“云端教会”的发展情况
- 三 疫情期间基督教线上发展特点
- 四 余论
- 第三章理论概念辨析
- 积极引导互联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 一 引言
- 二 积极引导互联网宗教
- 三 加强互联网宗教内容建设,营造正信的、清朗的互联网宗教空间
- 四 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和应对互联网宗教舆情
- 互联网宗教的概念、形态、传播及影响的心理初探
- 一 “互联网宗教”的概念是否成立?
- 二 “互联网宗教”的精神性特征及其心理意义
- 三 充分认识“互联网宗教”认同的两面性
- 四 警惕“互联网宗教”的消极作用
- 作为“新宗教”的数据主义
- 一 数字化生存:信息与世界重建
- 二 数据与大数据:文明的基石与利器
- 三 作为新“新宗教”的数据主义
- 何止Internet?
- 社交媒体
- 视(音)频
- 在线游戏
- 结语
- 网络宗教发展现状、挑战及背后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
- 一 网络宗教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 二 网络空间对宗教的深层次影响
- 三 网络宗教治理面临的挑战
- 四 如何应对网络宗教的挑战
- 灵性机器人:宗教与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
- 一 引言
- 二 末世论人工智能:神圣的科技
- 三 日本机器人科学中的工业宗教
- 四 结语
- 第四章互联网宗教信息
- 关于我国宗教大数据的初步构想
- 一 传统统计方法的局限性
- 二 完善统计方法的主要思路
- 三 大数据统计方法的优势
- 四 大数据统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散布与集聚:宗教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结构特征初探
- 一 互联网宗教信息在互联网应用上的散布与集聚特征
- 二 互联网宗教信息在受关注度与影响力上的散布与集聚特征
- 三 互联网宗教信息在新媒体账号上的散布与集聚特征:以某市为例
- 四 散布与集聚:宗教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结构特征及其价值
-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哲学思辨与逻辑推演
- 一 现代信息论视域下的人神交往:互联网何以改变宗教?如何改变宗教?
- 二 互联网成为宗教发挥功能的革命性变量
- 三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逻辑推演
- 四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在宗教学研究的地位
- 五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定义、内涵和范围
- 六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分类
- 七 互联网宗教信息功能的技术属性
- 小结
- 互联网宗教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 一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的理论逻辑
- 二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的历史逻辑
- 三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的实践逻辑
- 四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实施下的治理难点与突破
- 五 结论
- 第五章互联网宗教与数字人文的对话
- 中国数字人文宗教研究的现代转型
- 一 对中国数字人文宗教三个标志性研究分支的体系化梳理
- 二 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研究的适切思维:线上—线下二元结构中数据驱动下行动者中心范式
- 三 中国宗教学数字人文研究需建立系统工程性的基础设施:以互联网佛教舆情研究为例
- 四 结论
- 孔庙从祀人物从祀时间考
- 一 孔庙从祀先贤先儒之从祀时间与其卒年相距时间
- 二 孔庙大成殿中四配、十二哲之从祀时间与其卒年相距时间
- 三 孔庙从祀人物从祀时间长短不一之缘由试探
- 杜诗内典的e考证:数字人文与宗教文学研究例谈
- 一 杜诗与杜诗的内典
- 二 “三车肯载书”辨误
- 三 “门求七祖禅”辨析
- 四 “剖心慰孤愁”的笺注
- 五 《舟前小鹅儿》的阐释
- 六 结论与讨论
- 数字方法与传统人文的多元共生
- 当代宗教与灵性心理学学科制度图景
- 一 论题域的设定:学科制度图景
- 二 学科制度图景的组分分析
- 三 当代宗教与灵性心理学的核心议题
- 四 结论和讨论
- 面向古籍整理与研究的数字人文技术与实践
- 一 引言
- 二 面向古籍整理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平台搭建
- 三 面向古籍的可视化分析系统
- 四 面向古籍的专题性研究
- 五 结语
- 道教研究对数字人文宗教技术的应用
- 一 数字人文技术在道教研究的早期尝试
- 二 基于不同层次、视角建构起来的道教研究尝试
- 三 借助数字人文平台的道教舆情研究的应用及挑战
- 第六章研究动态
- 首届互联网+宗教舆情论坛
- 第二届互联网+宗教舆情论坛
- 一 宗教舆情与网络安全
- 二 互联网宗教研究
- 三 宗教、数字化与人工智能
- 第三届互联网+宗教舆情论坛
- 一 数字文明建设与互联网宗教研究
- 二 数字宗教与宗教舆情
- 三 宗教学与网络空间治理
- 四 宗教学与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
- 五 互联网宗教舆情治理与数字人文对话
- 首届数字人文宗教研究暨第四届互联网+宗教舆情论坛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