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读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来龙去脉。

内容简介

一个学科,需要写出自己的历史,才能明了从哪里来,去往何方。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写出过中国国际关系学(IR)的学术史,这个空白需要填补。本书想要完成的就是这样的一项工作。

本书各章的安排是按照时期划分进行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间点。在此之前的时期成为很显然的“中华民国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发端于这一时期(作者将这个时间点确认为191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是一个曲折反复的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成为一个分水岭。80年代末是另一条重要分界线。90年代末则是20世纪走向结束之时。

本书按照这几个时间点,划分各个时期,因而这也是本书各章的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以后的二十年,学术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未出现明显的分界线,因而本书将其看成同一个时期;因这一时期内容非常丰富,故分为两章来分析。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一
  • 序二
  • 绪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国际关系学
  • 一、民国国际关系学概况
  • 二、主要论域
  • 三、中国太平洋国际学会的蓬勃
  • 四、《世界知识》及其影响力
  • 五、中国人研究日本
  • 六、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化
  • 七、中国与国际法
  • 第二章 三十年的起落
  • 一、院系调整与学科重构
  • 二、组织机构的建立
  • 三、国际关系研究的开展
  • 四、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突起
  •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
  • 六、彼时的“拿来主义”
  •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的重建
  • 一、学术组织的恢复或建立
  • 二、人才培养和学刊生长
  • 三、学术研究
  • 四、思想的力量
  • 五、学术理论探索
  • 六、“横看成岭”
  • 七、翻译和评介
  • 第四章 20世纪90年代的中兴
  • 一、会议·期刊·丛书
  • 二、学术研究及成果
  • 三、学术论争
  • 四、基金会及其作用
  • 五、多样的课题
  • 第五章 21世纪的跃升(上)
  • 一、学术组织的新发展
  • 二、人才培养
  • 三、“和平崛起”
  • 四、学刊“提质增效”
  • 五、全方位的学术研究
  • 六、“先秦国际法”的再发现
  • 第六章 21世纪的跃升(下)
  • 一、机制·品牌·智库
  • 二、四个特征
  • 三、国际化和走向世界
  • 四、从“中国特色”到“中国学派”
  • 五、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兴起
  • 第七章 中国国际关系学走向未来
  • 参考文献
  • 志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