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明清戏班在岭南的发展探讨

内容简介

本著作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明清时期外省戏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有:明清会馆演剧与外江班的勃兴;古代岭南交通发展述略;外江班入粤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外省入粤人口的增长,一口通商和对外贸易的发达等;外江班入粤路径及其在岭南的地理分布;外江班在广东的发展历程;江苏班、湖南班、江西班、安徽班等多个省份的戏班云集五羊城;岭南外江梨园行会组织——外江梨园会馆,包括外江梨园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外江梨园会馆的组织与管理、外江梨园的行规习俗,如上会、搭班、定戏、收徒等;清中叶入粤外江班声腔剧种考略;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等。外江班在岭南的传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岭南现行主要声腔剧种,大多来自外江班。研究明清时期外江班在岭南的发展历程对于厘清外江班与本地班的关系、弄清岭南本地班的声腔源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录

  • 封面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作者简介
  • 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
  • 四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外江班入粤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 第一节 外江班入粤的自然环境
  • 第二节 外江班入粤的人文环境
  • 第二章 古代岭南交通与外江班入粤路线
  • 第一节 历代岭南交通发展述略
  • 第二节 外江班入粤的主要路线
  • 第三章 会馆演剧与戏曲传播
  • 第一节 会馆——他乡的故乡
  • 第二节 会馆与戏台
  • 第三节 会馆与演剧
  • 第四章 商业会馆与外江班在岭南的地理分布
  • 第一节 岭南西部的会馆分布
  • 第二节 岭南东部的会馆分布
  • 第三节 外江班在岭南的地理分布
  • 第五章 清初以前外来声腔在岭南的传播
  • 第一节 北曲杂剧时期
  • 第二节 南戏诸腔时期
  • 第三节 游幕与昆曲独盛时期
  • 第六章 清中叶外江班在岭南的蓬勃发展
  • 第一节 一口通商与外江班的持续入粤
  • 第二节 辉煌二十年
  • 第三节 外江班的衰落及其本土化转型
  • 第四节 从艺人搭班现象看外江班演唱声腔的趋同性
  • 第七章 清代入粤外江班省籍声腔考略
  • 第一节 初兴时期(乾隆二三十年代)
  • 第二节 繁荣时期(乾隆四五十年代)
  • 第三节 衰落时期(嘉庆至光绪中叶)
  • 第八章 岭南外江班的行会组织
  • 第一节 外江梨园会馆兴建的时代背景
  • 第二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组织与管理
  • 第三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职责与功能
  • 第四节 外江梨园会馆的制度建设
  • 第五节 外江梨园行会制度对岭南本地班的影响
  • 第九章 外江班与岭南皮黄声腔源流
  • 第一节 有关粤剧本地班源流问题的讨论
  • 第二节 “江湖十八本”是考察声腔源流的有效途径
  • 第三节 粤剧“江湖十八本”来自陕西的汉调二黄
  • 第四节 汉调二黄实即早期秦腔
  • 第五节 秦腔是岭南所有皮黄剧种的鼻祖
  • 第十章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竞争与融合
  • 第一节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分野
  • 第二节 独树一帜的广东本地班
  • 第三节 外江班与本地班的交流
  • 第四节 外江班对本地班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岭南外江班碑刻资料辑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