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6千字
字数
201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系统解析53-57年中国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总结发展经验与教训。
内容简介
该书系统地研究分析了1953-1957年中国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成功实现向以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特征的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及其原因、利弊得失如何评估,它与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如何?这种变化背后的动因和制约因素有哪些?等,总结归纳了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目录
- 目录
- 导论
- 一 1953—1957年经济发展与体制变革概述
- 二 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 三 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 四 国际环境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 第一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确定和办法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确定
- 一 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和环境
-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形成
-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 一 “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
- 二 “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
- 三 “一五”计划对几个经济关系的处理
- 第三节 应对经济“紧运行”的综合平衡办法
- 一 1953年的“小冒进”与稳步前进方针的提出
- 二 1956年“冒进”的形成
- 三 “反冒进”的提出和初步实施
- 四 “八大”前后的继续“反冒进”
- 第二章 “一五”时期市场与计划的矛盾及制度变革
- 第一节 “一五”初期的商品市场基础
- 一 市场结构
- 二 市场调节机制
- 第二节 “一五”期间计划与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 一 基本建设投资骤增与两次冒进
- 二 流通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
- 三 市场竞争对计划安排的冲击
- 第三节 “一五”时期的制度变革
- 一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加快
- 二 迅速控制工农业产品大部分货源,对主要物资的计划管理加强
- 三 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分配的种类和范围增加速度加快,计划分配逐步制度化
- 四 部分消费品实行计划分配,开始按票证供应
- 五 对自由市场的管理逐步加强
- 六 物价管理权限集中到中央
- 第三章 微观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解决办法
- 第一节 农业小生产与高积累的矛盾
- 一 新民主主义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 二 计划制度下的农业生产剩余与分配
- 三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分析
- 第二节 私营经济与发展战略的矛盾
- 一 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
- 二 走向公私合营的私营工商业
- 三 私营工商业被改造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国营经济经营管理中的矛盾
- 一 “一长制”与党委领导制的争论
- 二 国营企业运行中的效率分析
- 三 企业运行中的激励不足问题
- 第四章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 第一节 分散的小农经济与高积累的矛盾
- 一 新民主主义制度下的农业生产情况
- 二 小农经济与国家高积累的矛盾
- 第二节 国家的农业发展计划、政策和投资
- 一 国家的农业发展计划和措施
- 二 国家对农业的投资
- 第三节 农业技术的进步
- 一 农作物品种改良和良种推广
- 二 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牲畜疫病的防治
- 三 农作物耕作技术和栽培技术的改革
- 四 改良旧式农具和推广新式农具
- 五 土壤改良和增施肥料
-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的迅速实现
- 一 农业合作化的稳步发展
- 二 农业合作化进程的加快
- 三 农业合作化提前完成
- 四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体制的调整及其中断
- 第五节 1953—1957年农业发展情况
- 一 农作物业的发展
- 二 畜牧业的发展
- 三 林业的发展
- 四 渔业生产的发展
- 五 农业发展速度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
- 第五章 以工业为核心的基本建设推进
- 第一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与基本建设体制的关系
- 一 新中国的投资结构取决于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 二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利弊得失
- 三 资金筹集与投资体制变迁
- 第二节 工业基本建设的结构与布局辨析
- 一 重点建设项目确立的指导思想
- 二 轻重工业投资比重与农轻重的关系
- 三 沿海与内地布局的变化因素
- 第三节 工业基本建设决策的实践
- 一 “外援”与“引进”的利用
- 二 地质勘测与设计业的成长
- 三 “条条”与“块块”的协作配合
- 第四节 工业基本建设对后发国家工业化的意义
- 一 基础工业与基础设施的价值
- 二 能源、原材料的作用
- 三 装备制造工业起步与工业化根基的确立
- 四 建筑业的发展保证了基本建设的实施
- 第六章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一节 1953—1957年中国交通通信业发展概述
- 一 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及影响
- 二 交通通信业总体发展状况
- 三 突出的计划管理特点
- 四 苏联经验的影响
- 第二节 交通通信业的发展和增长
- 一 铁路行业的发展与增长
- 二 公路运输业的发展
- 三 水运事业的发展
- 四 航空事业的起步
- 五 邮电通信业的缓慢发展
- 第三节 国外经验与历史启示
- 一 国外发展经验
- 二 “一五”期间中国交通通信业发展的绩效分析
- 第七章 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形成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1953—1957年的财政体制分析
- 一 中央对财权的集中
- 二 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变化
- 三 1957年对财政体制的改革
- 第二节 1953—1957年财政收支情况分析
- 一 财政运行的整体情况
- 二 财政各年运行的具体特点和问题
- 第三节 国家财政对“一五”计划完成的贡献
- 一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财政资金的大量需求
- 二 “一五”时期中央政府主导的经济建设
- 三 财政收支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八章 金融制度的变迁与金融资金的计划运行
- 第一节 金融体制的高度集权化
- 一 金融体系的集权化
- 二 金融管理体制的集权化
-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进一步萎缩
- 一 投资公司的兴办与关闭
- 二 商业信用的清理与禁止
- 第三节 信贷资金的计划运行
- 一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来源
- 二 国家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
- 三 信贷资金计划运行的两次失误
- 第四节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一 信贷杠杆促进社会主义改造
- 二 支持国营经济的发展
- 三 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生产
- 第九章 两大阵营下的对外经济关系
- 第一节 “一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与对外贸易的新发展
- 一 “一五”计划时期中苏关系的新变化及对中苏贸易的影响
- 二 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间贸易关系得到强化
-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的拓展
- 四 与资本主义国家间反对“封锁”“禁运”的新突破
- 第二节 对外贸易进出口结构变化及成因分析
- 一 工业化战略对进口需要的带动
- 二 国内生产力水平对出口能力的制约
- 第三节 对外贸易领域集中统一经营管理体制的强化与确立
- 一 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的调整与变化
- 二 对外贸易集中统一管理体制形成中的历史因素
- 三 “一五”时期对外贸易经营管理体制的效果分析
- 第四节 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发展
- 一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
- 二 万隆会议及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援助
- 三 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效果
- 第十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工业化战略的诉求
- 一 科技进步:赶超型工业化战略的诉求
- 二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
- 第二节 科技进步的现实选择分析
- 一 科技进步的条件
- 二 引进与创新相结合,提倡百家争鸣
- 三 全民动员:技术革新运动
- 第三节 科研体制的建立和人才的培养
- 一 制度和人才:科技进步的保障
- 二 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及其方针政策
- 三 科研体制的建立及特征
- 四 科技发展的规划:指引科研方向
- 五 教育变革:培养科技人才
- 第四节 科技进步与经济绩效的分析
- 一 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
- 二 工农业科技进步和工业基础的建立
- 第十一章 劳动就业和工资福利的变化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日渐式微
- 一 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分割
- 二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
- 三 劳动力市场式微的原因和影响
- 第二节 劳动就业政策及其实施
- 一 劳动力资源供给增加和就业压力加大
- 二 就业政策的调整和统包统配就业制度的形成
- 三 解决就业的办法和效果
- 四 就业政策的执行效果
- 第三节 工资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趋势
- 一 国有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
- 二 公私合营企业的工资改革
- 三 职工工资水平和结构的变化
- 四 职工工资增长中的关系处理
- 第四节 职工劳动保险和劳保福利
- 一 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 二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三 职工生活福利的进一步丰富
- 四 劳动保护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6月,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创办并主管的以出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为主的国家级出版社。1993年和1998年先后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1993年第一批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