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合理性”为荀子思想诠释之主轴,对其思想进行了再梳理。

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关荀子思想研究的论稿,由导言和十二篇论文所组成,论题大体围绕着天人关系、名实辨说、古今礼法和当代新儒家的荀子诠释等四个方面展开。

本书采用议题式的方式,思考和探索荀子思想所可能具有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尽可能地依融贯性的论述,参照富有启发性的理论系统,在引介当代荀学研究的学术论述和视野的前提下,揭发荀子思想中诸多观念所可能涵具的“意义剩余”,并借此引发学者对荀子思想的进一步思考。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 第一章 “人生不能无群”
  • 一、引言
  • 二、早期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的概念
  • 三、“人是一种礼仪性的存在物”
  • 四、心知与人的意志结构
  • 五、余论
  • 六、结语
  • 第二章 解除神秘主义
  • 一、引言
  • 二、统一的世界图像的破裂
  • 三、“天而天之”及其蕴含的解放意识
  • 四、“人而人之”与人的尊严
  • 五、结语
  • 第三章 性恶:一种必要的理论构想
  • 一、引言
  • 二、“性”概念之内涵及其检讨
  • 三、“性恶”之了义
  • 四、“善”何以可能?
  • 五、结语
  • 第四章 “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 一、引言
  • 二、心的构成及其认知特性
  • 三、“心之所可”与道德主体
  • 四、“心之所可”与人的概念
  • 五、简短的结语
  • 第五章 “辩示”与“重温”
  • 一、“体知”概念之提出
  • 二、辩示与人的存在性规定
  • 三、辩示与共通感之触发
  • 四、“积”与人的历史忆存
  • 五、结语
  • 第六章 “知默”与“知言”
  • 一、引言
  • 二、体知与荀子之“默教”
  • 三、“默而当”:何以可能?
  • 四、形动与审美判断中的“意义的丰满”
  • 五、简短的结语
  • 第七章 期命辨说与合理性之寻求
  • 一、引言
  • 二、为何辩?
  • 三、如何辩?确定性之获得
  • 四、如何辩?合理性之寻求
  • 五、简短的结语
  • 第八章 秩序与客观化
  • 一、引言
  • 二、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 三、礼之起源:建构的真实
  • 四、明礼定分:客观架构之极成
  • 五、“主观意志的法”及其限制
  • 六、礼、法中的儒法关系
  • 七、礼修的“道德精神现象学”
  • 八、“统类”:礼之客观化的可能根据
  • 九、简短的结语
  • 第九章 “先王之道”与“法后王”
  • 一、引言
  • 二、时间、历史意识与意义预期
  • 三、“先王”与“后王”
  • 四、“天地始者,今日是也”
  • 五、“百王之法不同”
  • 六、“例证”与“演化”的历史意识
  • 七、简短的结语
  • 第十章 荀子的“所止”概念
  • 一、引言
  • 二、孔孟荀所言“止”之诸义
  • 三、荀子与庄子之异
  • 四、“所止”与儒家的价值优先立场
  • 五、简短的结语
  • 第十一章 性之规定及其延伸的问题
  • 一、引言
  • 二、背景、方法及其与傅斯年教授之争
  • 三、荀子言性之两种规定及其涵义
  • 四、荀子是否有“性善”论的观念?
  • 五、荀子是否有一致的人性理论?
  • 六、简短的结语
  • 第十二章 客观化及其限制
  • 一、引言
  • 二、客观悲情下对荀子的解悟
  • 三、心与性的了解
  • 四、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
  • 五、文化大统中的道德形式与国家形式
  • 六、余论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概念索引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