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18-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探索中国的公民是如何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影响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的。
内容简介
在选举现实政治参与和群体性事件现实政治参与中,互联网的使用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这是由于不同类型政治参与情况在中国发展的不同情况导致的。
在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网络献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网络另类政治参与的分析中,本书发现其受制于现实政治参与的制度安排与影响,并认为互联网的使用影响的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这两方面的政治参与是互为补充、互相影响、此消彼长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序言 从“版主”到学者的理论升华之路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文献综述
- 1.1.3 本书研究的问题
- 1.1.4 本书的意义
- 1.2 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 1.3 本书的主要创新
- 1.4 本书的研究方法
- 1.5 本书的基本概念说明
- 1.5.1 政治参与的定义
- 1.5.2 有序政治参与
- 1.5.3 现实政治参与和网络政治参与
- 1.6 本书的框架以及逻辑关系
- 1.6.1 本书的框架
- 1.6.2 框架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2章 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城市政治参与
- 2.1 本章的相关假设与问题
- 2.2 数据与变量
- 2.2.1 数据
- 2.2.2 变量
- 2.3 研究发现
- 2.3.1 选举政治参与组分析
- 2.3.2 政治事务关注程度组分析
- 2.3.3 抗争性政治参与组分析
- 2.4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 第3章 媒介使用与农村政治参与及与城市数据的对比
- 3.1 数据与变量
- 3.1.1 数据
- 3.1.2 变量
- 3.2 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 3.2.1 选举政治参与组分析
- 3.2.2 政治事务关注程度组分析
- 3.2.3 抗争性政治参与组分析
- 3.3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 3.4 进一步的讨论:与城市数据的比较
- 3.4.1 农村与城市政治参与情况
- 3.4.2 农村与城市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互联网使用时间、使用方式与公民现实政治参与
- 4.1 本章问题的提出
- 4.2 文献回顾与相关问题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样本数据
- 4.3.2 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 4.4 研究发现
- 4.5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 4.5.1 结论
- 4.5.2 发展预测
- 4.5.3 对策和建议
- 4.5.4 本章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4.5.5 本章的研究局限
- 第5章 互联网使用工具与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
- 5.1 互联网政治参与使用工具分析
- 5.1.1 交流沟通型的互联网政治参与
- 5.1.2 信息获取型的互联网政治参与
- 5.1.3 信息发布型的互联网政治参与
- 5.2 不同网络政治参与工具的对比
- 5.3 本章的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 6.1 本章问题的提出
- 6.2 互联网使用对美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 6.2.1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 6.2.2 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
- 6.2.3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
- 6.3 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发展与问题
- 6.4 互联网使用对我国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
- 6.5 互联网使用对选举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展望
- 第7章 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 7.1 本章问题的提出
- 7.2 相关理论框架
- 7.2.1 资源动员理论
- 7.2.2 框架理论
- 7.2.3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
- 7.3 互联网使用对国外社会运动政治参与的影响
- 7.4 互联网使用对国内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
- 7.4.1 信息传播
- 7.4.2 组织动员
- 7.4.3 再框架化
- 7.5 互联网使用对群体性事件政治参与的影响的受制因素
- 7.5.1 传统媒体的报道
- 7.5.2 政府的态度和行为
- 第8章 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分析
- 8.1 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概念与发展
- 8.2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影响
- 8.2.1 有利于公共领域的培育,促进政府合法性的形成
- 8.2.2 促进专门监察网络舆论的专业机构的诞生与发展
- 8.3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 8.3.1 存在虚假的网络谣言
- 8.3.2 存在情绪化的非理性的网络舆论
- 8.3.3 存在着大量的操作舆论的网络公关公司和网络水军
- 8.4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 8.4.1 传统媒体监督功能的缺失
- 8.4.2 现实中缺乏完善的利益表达政治参与渠道
- 8.5 中国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 8.5.1 发挥传统媒体的监督功能
- 8.5.2 加强其他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建设
- 8.5.3 规范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的发展
- 8.5.4 对合法的网络舆论监督型政治参与进行保障
- 第9章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分析
- 9.1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发展概况
- 9.2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典型案例:人民网“E政广场”
- 9.2.1 谁参与了“E政广场”
- 9.2.2 “E政广场”的提案包括什么样的内容
- 9.2.3 “E政广场”里的提案对政府议程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9.3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功能
- 9.4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局限
- 9.4.1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成效不高
- 9.4.2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仅代表部分公众的意见
- 9.5 网络建言献策型政治参与的展望
- 第10章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分析
- 10.1 本章问题的提出
- 10.2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
- 10.2.1 人肉搜索政治参与的特点
- 10.2.2 网络恶搞政治参与的特点
- 10.2.3 网络灰段子政治参与的特点
- 10.2.4 网络流行语政治参与的特点
- 10.3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弱者的武器抵抗
- 10.4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呈现非理性化情绪
- 10.5 另类网络政治参与体现了民粹主义和反智主义
- 第11章 讨论与结论
- 11.1 本书的经验结论
- 11.2 对研究结论与以往研究进行比较性评述
- 11.3 本书在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与贡献
- 11.3.1 理论意义和贡献
- 11.3.2 现实意义和贡献
- 11.4 本书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11.4.1 本书的局限
- 11.4.2 未来的研究方向
- 附录 广州市市民互联网使用与影响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