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内外交困的郑国,为何出现了“春秋第一人”子产?

内容简介

春秋时代诸侯林立,大国争霸,小国遭殃。在北方晋国和南方楚国将近一个世纪的武力争霸期间,夹在中间的郑国被迫沦为一个朝晋暮楚的“流氓国家”。

然而,在晋楚停战后,郑国却奇迹般地迅速扭转局面、走向中兴,它对外与大国巧妙周旋、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对内稳步推进改革、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一跃成为中原诸侯之中最受尊重的“模范国家”。

郑国是怎么做到的呢?本书以春秋晚期郑国抓住机遇迅速崛起为背景,刻画了子产这位特立独行的青年贵族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力挽狂澜的领导者,以及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带领郑国逆袭成为“模范国家”的历程。

为什么子产能带领郑国成功逆袭?为什么子产是孔子最推崇的同时代政治家?为什么孔子相信“仁爱”和“中庸”是切实可行的救世方略?子产的为政之道是这一切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子产:孔子的义兄(前言)
  • 子产:孔子最为推崇的义兄
  • 德仁爱:子产为政的核心价值观
  • 道中庸:子产为政的基本方法论
  • 结语
  • 序幕
  • 僖公在外暴毙,穆族把持国政
  • 深挖僖公—穆族诸卿交恶根源
  • 重构僖公—穆族诸卿交恶历程
  • 探寻中原诸侯国“君弱臣强”原因
  • 参政
  • 晋楚争霸 郑国蒙难
  • 子产高调发言,子国怒骂调教
  • 高明柔克:贵族高官的教子之道
  • 朝晋暮楚:夹缝求生的无奈选择
  • 六卿更迭 子产入局
  • 西宫之难杀三卿,子产处置显英才
  • 子孔、子明遭祸难,子产入局觅同道
  • 跟定晋国 迎来机遇
  • 一心跟定晋国,跳出外交困境
  • 子产崭露头角,抗议盟主苛政
  • 仗义讨伐陈国,雄辩重塑形象
  • 晋楚讲和休战,子产低调周旋
  • 伯有横死 子产上位
  • 伯有专横跋扈,识者知其将败
  • 伯有身死羊肆,子皮追回子产
  • 执政
  • 启动改革 全面破局
  • 子产继任执政,祭品事件立威
  • 全面推进改革,三年终见成效
  • 大胆拆墙维权,外交取得突破
  • 子产成功法宝(一):知人善任
  • 子产成功法宝(二):广开言路
  • 子产成功法宝(三):团结领导
  • 整肃大族 丰氏驷氏
  • 楚国拉拢丰氏,子产严防死守
  • 设局欲擒故纵,逼死驷氏子晳
  • 子产谋略溯源:郑国高层祖传秘方
  • 晋国拉拢丰氏,子产斩断联系
  • 伯有鬼魂杀人,子产机智应对
  • 重塑外交 晋国楚国
  • 巧解晋侯病因,受赞博物君子
  • 晋侯无奈让霸权,楚王会盟显败兆
  • 解病因吹捧晋侯,骋雄辩捍卫国家
  • 深化改革 丘赋刑书
  • 作丘赋:抓住机遇扩军备战
  • 铸刑书:顺应时势推进刑治
  • 铸刑书的政治波谱分析
  • 劝阻无谓浪费,培育礼治氛围
  • 独掌国政 鞠躬尽瘁
  • 子皮英年早逝,子产痛哭哀叹
  • 孔张蹊跷失位,子产罕见发怒
  • 晋首卿买玉碰壁,郑六卿赋诗和谐
  • 四国火灾事件(一):文献记载
  • 四国火灾事件(二):背景概述
  • 四国火灾事件(三):真相探寻
  • 四国火灾事件(四):灾后应对
  • 末年威服内外,逝世倍受追慕
  • 评说
  • 崇礼与改革并重:子产的为政策略
  • 周礼:日渐崩坏的先王正道
  • 子产的逆势崇礼与顺势改革
  • 德仁爱与道中庸:子产的为政理念
  • 孔子心目中的子产:弟子榜样,不完美改革者,义兄
  • 出土文献中的子产:屈居小国的稀世良臣
  • 子产
  • 附录
  • 序幕
  • 列国
  • 人物
  • 制度
  • 晋楚争霸,郑国蒙难
  • 列国
  • 人物
  • 制度
  • 六卿更迭,子产入局
  • 人物
  • 跟定晋国,迎来机遇
  • 列国
  • 人物
  • 制度
  • 伯有横死,子产上位
  • 人物
  • 启动改革,全面破局
  • 人物
  • 制度
  • 整肃大族,丰氏驷氏
  • 人物
  • 制度
  • 重塑外交,晋国楚国
  • 列国
  • 人物
  • 深化改革,丘赋刑书
  • 人物
  • 独掌国政,鞠躬尽瘁
  • 人物
  • 评说
  • 人物
  • 其他
  • 参考文献
  • 春秋左传
  • 其他典籍
  • 研究专著
  • 学位论文
  • 期刊论文
  • 后记
  • 郑国公室及穆族世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