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解密白居易、欧阳修等唐宋政治文化精英的宴饮娱乐及园林雅集。

内容简介

本书谈唐宋搢绅人士在园林、饭馆以及牡丹花会的文化,研究这一群文化、政治精英在文化品味上属于大传统,他们以追求住有园林豪宅,吃有饭馆珍馐美食,以及自家园中拥有一株极品牡丹花,好在花季时骄其友朋等,为其人生目标。

以白居易纪实诗、唐宋人士的亭、园记文本,重构唐宋园林主生活的日常轨迹,重现唐宋三百年洛阳牡丹花文化热的盛况,从唐宋大文学名家的送别序文,破解饭馆文化的踪迹,以及文士使用雕版印刷术,改写了中国印刷史。

饭馆文化则是作者重读唐宋八大家文集中有关“送别序”各文,发现有饭馆的踪迹,破解了中国美食诞生地的饭馆所在。八世纪八零、九零年代,唐长安、洛阳两京,加上汴梁城,这三城的统治精英为改变胃口,不以在家中吃家常菜为已足,改而到新兴商店街新开的饭馆去大啖美食。此前贵族比起平民在用餐上,只是菜色丰富和餐食量多,烹饪方式大同小异。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车过长安明德门
  • 第一章 幕起
  • 第二章 巨型园林:政海沉浮真情告白所在
  • 一、欧阳修:观景文化的承先启后者
  • 二、A型园林政治学:借风景疗愈利禄疯疾
  • 三、B型园林政治学:独乐派呛声众乐派
  • 四、回溯唐代亭园的文化与政治:竞逐权力道场,谁能及早勘破见好就收的时机?
  • 第三章 璀璨华年:白居易闲适诗中的享乐世界
  • 一、从朝官变洛阳分司官
  • 二、加入洛下园林客俱乐部
  • 三、八二八至八三〇年的一日之计
  • 四、八三一至八三三年的变故
  • 五、八三四至八三八年的四时感兴
  • 六、长安最长的严冬——八三五年“甘露之变”外溢洛阳的效应
  • 第四章 洛阳园林/花会历史的定位争议
  • 一、白居易的园记史诗
  • 二、欧阳修、周师厚对洛阳花会的特写
  • 三、李格非园林致亡论述的倡导——兼论洛阳牡丹花会的不可复制性
  • 第五章 餐馆与外食族的出现
  • 一、欧阳修:爱上京师馆子的饕家
  • 二、汴州城物阜民丰
  • 三、何以应酬诗集湮灭,其中序文独存
  • 四、寻觅唐宋京城新式饭馆的踪迹
  • 第六章 饯别宴:远行者和送行者的欢会
  • 一、十一世纪送别序中再也不提饭馆的秘密
  • 二、送别序文本中的励志话语
  • 第七章 坊市:唐京城第一条商店街试掘
  • 一、从宵禁的住宅区到城开不夜的住商混合区
  • 二、东、西市外又新生坊市
  • 三、“市廛”“市肆”“廛肆”“坊间”等词出现的背后
  • 第八章 幕落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回到读书人的精神原乡

    文化行者余秋雨曾为了王维的一首《渭城曲》,西出阳关只身到坍塌的成废墟的荒野中找寻诗的踪迹。在他的《阳关雪》一文中写道: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崇楼华堂也都沦为草泽之后,那一杆竹管毛笔偶尔涂画的诗文,却有可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这就是古代文人的魅力,他们将历史和当时转化成绝妙的文字传承下来,引领着后人前赴后继地去找寻。所以,若想要感受当年文人们的风雅,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读他们的诗和文字。历史学家卢建荣教授就做了次尝试,他通过《唐宋文人的风雅生活》一书,试图从唐宋文豪的文学名作入手,破译唐宋士人吃喝玩乐背后所暗藏的深意,近距离探究唐宋文人的生活。亭园:治愈安顿身心最好的药剂古代文人排解政治失意最好的去处莫过于山水和亭园。作者卢建荣指出:公私园记文类有着针对逆境人生的精神疗愈作用。大自然就如温馨家园一般,家园对一个人的疗愈作用往往最为神奇,既然在尘世中无法企及心中的理想和抱负,那就回归自然,在自然世界中找回自我,与尘世作隔离。“当邑居之剧,而忘乎人间,斯亦奇也。” 柳宗元在为自己动手规划、修筑的园林写下一篇《柳州东亭记》。有种陶渊明般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的境界,外调至远离权力中心的柳州,说不失落那是假的,但用改变身边环境的态度代替了自怨自艾的自怜,或许就是对自己人生态度最好的注脚。无独有偶,就在同一时间,那位 “泪湿青衫袖” 的江州司马白居易,也收拾好被贬的失落,转而拾掇起独属于自己的 “草堂”,并赋一篇《草堂记》。这间草堂成为了他避世疗伤的港湾:“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 仅在此留宿三天,就能让人心体恬宁,让身心安顿到最佳状态!由此而来的满足感也让他敢于提及过往并加以面对:“一旦蹇剥,来佐江都。郡守以优容而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 在白居易的人生中,被贬江州的经历,已从一道伤痕蜕变成他生命中宝贵的养分!作者说,柳、白二人不约而同地借自然盛景来疗愈他们官场受到的伤害,由此而来的这种文化连同陶渊明所构建的田园文化一起储存在文化银行之中,等待日后精神受创的人们届时前往提取。而此时正在读他们文字的你我,不正是在享用此间银行给予的饕餮盛宴吗?以诗传史:近观白居易的 “乐天” 生活唐代众多诗人中,白居易的晚年生活可以说是古代文人退休生活的 “天花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晚年的白居易因 “牛李党争” 而息影林泉。虽然没能实现政治抱负,却还是能保全自身,拿着朝廷俸禄在都城大隐隐于市,也可谓人生之幸!作者评价说:政治位望上不属于重量级的白居易,不仅能终老园林,而且享有长达十七年的园林生活,可真是政坛异数。白居易在退休前选择洛阳城东南区块的履道坊作为自己今后生活的所在,置房宇、建园林,称之为 “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也正是在这座乐天退老的宅邸之中的十七年,他作诗八百余首,且多数为闲适之作。作者评价这类诗 “非常自我,凡所咏赞,皆属私领域之事”。确实,多年的宦海沉浮让放弃了文化评论角色的扮演,不敢放言高论,远离尘世是非。这也保证了他晚年生活的安逸和安全。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诗作还原了晚年的白居易,带着我们走入他的晚年生活。白居易好酒,家人劝他戒酒,他得意地回怼: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故自号为醉吟先生。对于自己过度饮酒的辩解之词都能有如此高远的意境,甚至破罐子破摔,自号 “醉吟先生”!作者毫不吝啬地评价为 “文字大国手”!白居易爱旅游,“琴一把,枕一副、酒一壶,再加陶渊明和谢灵运诗集数卷”,这就是平日的白居易独自出游的必带装备。作者评价白居易是 “有唐一代最会安排一日生活的大师,更是百代少见的大旅游家”!如此,作者用白居易的作品将一位乐天、有趣、嗜酒、好游的白乐天呈现到你我面前,让我们怎能不爱?!过犹不及:奢靡园林反而成亡国之兆不过白居易的 “乐天” 生活却并没有受到所有后世文人的肯定。就如北宋的李格非就将园林致亡作为唐朝的衰亡原因之一。“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以一己之私,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乎?唐之末路是矣。” 在《园记》中,李格非对于统治阶层中像白居易这般在退休后大搞享乐,具体呈现在对购置园林豪宅的看法,他认为统治阶层忽略治理天下的责任担当,反而贪图个人享乐,这却在某一层面敲响了唐朝的丧钟!虽然李格非大力挞伐唐末的园林奢靡之风,但按照他所处的时代而言,正是在 “借古讽今”。因为彼时的北宋,正受 “花石纲” 之苦,这不是为几个退休干部的享乐,而缘自宋徽宗开始由上而下奢靡的作风,确实成为了北宋后期社会动荡的诱因。果然,北宋就在李格非的这本《园记》付梓的二三十年后,靖康之变爆发。而此书因为神级预言被南宋文人奉为圭臬推崇之至。当然,一个王朝的覆灭原因有很多,但统治阶层对自身的要求也至关重要。“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领导者不单单是政治上的引领者,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风向标。由此可见,当年宋徽宗简简单单的几块放在园林里的景观石,在民间激起了多少多大的滔天巨浪!对园林的追求本来是风雅之事,如果仅是文人自娱而作也无可厚非,但真将此爱好上升至国家层面,风雅的背后将是山倾一般的灾难,可就非国家之福了。结语:爱默生说:人的心灵会为每个阅读者浓缩出历史的精华、再现历史的价值,阅读者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到历史的全过程。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它非常强大,能让我们收获传承,还能让我们瞬间穿越回到过去。唐宋时代承载着中华文化中最璀璨的部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化上的价值,还有那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我们不能否认白居易、欧阳修,他们用文学为我们设立的精神家园,那是我们每个读书人梦中想要回去的心中的故乡,他们的风雅生活,正是故乡召唤我们的炊烟……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斯坦威图书

    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肇始于2001年成立的北京斯坦威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除传统的经管、财会图书的策划出版优势外,主要的策划出版领域为人文学术、心理学专业及大众读物,以及高品位的时尚艺术类图书。其出版图书 80% 以上为各语种的引进版权作品。专业化、国际化与时尚化是我们不懈的努力目标。理性、激情、想像力是我们不变的工作风格,也是我们策划出版的旨趣所在;为读者传递“生生不息的激情与想像,永远向前的动力和理念”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