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享誉世界200多年,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

内容简介

18世纪,启蒙时期代表人物、史学泰斗爱德华·吉本以毕生精力,创作出享誉世界200多年的不朽名著——《罗马帝国衰亡史》。

自问世以来,《罗马帝国衰亡史》受到无数名家的极力推崇,包括哲学泰斗休谟、“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全球史奠基人麦克尼尔、科幻经典《银河帝国》的作者阿西莫夫等。二战时期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更是经常在演说中引用书里的金句,其政治和战略思想也深受该书影响。《罗马帝国衰亡史》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角度,展现了罗马帝国1300多年由盛而衰、直至毁灭的全过程。博大雄伟的史观加上优美典雅的文字,使得西方人一谈及罗马帝国,必定会想到此书。此书也自然而然成为了了解罗马帝国不可不读的至高经典。透过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不同领域的人士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发:政治家看到了权力的逻辑,军事家看到了战争的本质,企业家看到了制度的更迭,哲学家看到了思想的演变,文化学者看到了文明的兴衰……翻开本书,领略罗马帝国1300年盛极而衰的恢宏史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
  • 吉本序
  • 第一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军事和疆域 (98—180 A.D.)
  • 一、奥古斯都在位时的罗马帝国
  • 二、怀柔政策下的对外征战
  • 三、后续各帝的守势作为
  • 四、罗马帝国的军事体制
  • 五、罗马帝国的部队编组
  • 六、罗马帝国的军事部署
  • 七、罗马帝国的行省
  • 第二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内政修明物阜民康 (98—180 A.D.)
  • 一、宽容的宗教信仰
  • 二、罗马的自由权利
  • 三、语言和文字
  • 四、奴隶制度
  • 五、罗马帝国的人口
  • 六、罗马帝国的公共建设
  • 七、罗马帝国的城镇
  • 八、罗马帝国的交通
  • 九、农业发展状况
  • 十、奢华的生活方式
  • 十一、衰亡的主要因素
  • 第三章 罗马帝国在安东尼时代的政治架构 (98—180 A.D.)
  • 一、帝制初期的概况
  • 二、政府的基本架构
  • 三、帝王的神化与名衔
  • 四、奥古斯都的性格与策略
  • 五、帝位传承的致命弱点
  • 六、图拉真与哈德良的传承
  • 七、安东尼王朝的传承
  • 八、历史的回顾
  • 第四章 康茂德残酷而暴虐的愚行 佩尔蒂纳克斯被推举为帝,励精图治遭禁卫军所弑 (180—193 A.D.)
  • 一、马可以私害公的传位安排 (180 A.D.)
  • 二、康茂德登基后朝政失修 (183—189 A.D.)
  • 三、康茂德的败德恶行与陨灭 (189—192 A.D.)
  • 四、佩尔蒂纳克斯即位后励精图治 (193 A.D.)
  • 五、佩尔蒂纳克斯为禁卫军所弑 (193 A.D.)
  • 第五章 禁卫军公开出价将帝位卖给德第乌斯·尤利安努斯 克劳狄乌斯·阿尔比努斯在不列颠、佩西尼乌斯·尼格尔在叙利亚、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在潘诺尼亚,公开声讨谋害佩尔蒂纳克斯的叛贼 塞维鲁赢得内战的胜利 军纪的废弛 政府的新措施 (193—197 A.D.)
  • 一、禁卫军公开出售帝座 (193 A.D.)
  • 二、尤利安努斯登基激起众怒 (193 A.D.)
  • 三、边疆将领同声讨伐弑君与卖国罪行 (193 A.D.)
  • 四、塞维鲁进军罗马取得帝位 (193A.D.)
  • 五、塞维鲁击败敌手统一天下 (193—197 A.D.)
  • 六、塞维鲁的新政及对后世的影响 (197 A.D.)
  • 第六章 塞维鲁病逝 卡拉卡拉的暴政 马克里努斯篡位 埃拉伽巴路斯的愚行 亚历山大·塞维鲁的美德 军队纵兵殃民 罗马帝国的财政和税务 (208—235 A.D.)
  • 一、塞维鲁的帝位传承与崩逝 (208—211 A.D.)
  • 二、卡拉卡拉与格塔的阋墙之争 (211—213 A.D.)
  • 三、卡拉卡拉的暴政与覆灭 (213—217 A.D.)
  • 四、马克里努斯篡位后的施政 (217 A.D.)
  • 五、埃拉伽巴卢斯的崛起 (218 A.D.)
  • 六、埃拉伽巴卢斯的淫乱奢华及其被弑 (219—222 A.D.)
  • 七、亚历山大的即位及其德性善行 (222 A.D.)
  • 八、亚历山大的治绩与军队的暴乱 (222—235 A.D.)
  • 九、罗马帝国的财政状况 (222—235 A.D.)
  • 十、罗马帝国的税制及对后世的影响 (222—235 A.D.)
  • 第七章 马克西明即位与其暴政 元老院管辖的阿非利加和意大利发生动乱 内战和叛变 马克西明及其子、马克西穆斯和巴尔比努斯以及先后三位戈尔狄安系,全部惨死 菲利普的篡位和政治手段 (235—248 A.D.)
  • 一、概述君主政体的优劣
  • 二、马克西明的出身与篡夺始末 (222—235 A.D.)
  • 三、马克西明荼毒生灵的暴行 (235—237 A.D.)
  • 四、戈尔狄安的起义与败亡 (237 A.D.)
  • 五、元老院对抗马克西明赢得胜利 (237—238 A.D.)
  • 六、禁卫军在罗马杀害两位皇帝 (238 A.D.)
  • 七、戈尔狄安三世的登基与被害 (238—244 A.D.)
  • 八、军队拥立的风气与菲利普称帝 (244—248 A.D.)
  • 第八章 阿尔达希尔重建王朝后波斯帝国之状况 (165—240 A.D.)
  • 一、阿尔达希尔推翻帕提亚人建立萨珊王朝 (165—226 A.D.)
  • 二、波斯祆教的教义及其重大影响 (165—240 A.D.)
  • 三、波斯帝国与罗马帝国连年战争 (165—226 A.D.)
  • 四、阿尔达希尔向罗马帝国的权威挑战 (226—240 A.D.)
  • 第九章 从德西乌斯皇帝在位到蛮族入侵,此一时期的日耳曼情势 (249—252 A.D.)
  • 一、日耳曼的自然环境
  • 二、日耳曼人的性格特质与生活习俗
  • 三、日耳曼人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组织
  • 四、日耳曼人的宗教信仰
  • 五、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所造成的影响
  • 第十章 德西乌斯、加卢斯、埃米利安努斯、瓦莱里安与伽利埃努斯相继为帝 蛮族入侵 三十僭主 (248—268 A.D.)
  • 一、德西乌斯的称帝及其事功 (248—250 A.D.)
  • 二、哥特人的源起及北欧的宗教信仰
  • 三、哥特人的迁移行动和定居
  • 四、蛮族入侵及德西乌斯的因应之道 (250—251 A.D.)
  • 五、加卢斯丧权辱国及埃米利安努斯旋起旋灭 (251—253 A.D.)
  • 六、瓦莱里安面对蛮族入侵的危局 (253—268 A.D.)
  • 七、法兰克人的结盟与入侵行动
  • 八、阿勒曼尼人进犯高卢和意大利 (253—268 A.D.)
  • 九、哥特人的前两次海上远征 (253—268 A.D.)
  • 十、哥特人第三次远征蹂躏希腊 (253—268 A.D.)
  • 十一、波斯国王沙普尔击败罗马大军 (253—268 A.D.)
  • 十二、伽利埃努斯的性格与作为 (253—268 A.D.)
  • 十三、三十僭主及其后续影响 (253—268 A.D.)
  • 十四、其他有关之重大动乱 (253—268 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2
  • 第十一章 克劳狄当政 击败哥特人 奥勒良的胜利、凯旋和死亡 (268—275 A.D.)
  • 一、伽利埃努斯逝世和克劳狄继位 (268 A.D.)
  • 二、克劳狄重振军威战胜哥特人 (269—270A.D.)
  • 三、奥勒良的治军作为与签订和约 (270A.D.)
  • 四、奥勒良歼灭罗马帝国的心腹大患 (270A.D.)
  • 五、奥勒良收复帝国西疆 (271 A.D.)
  • 六、芝诺比娅统治东方帝国始末 (250—273 A.D.)
  • 七、奥勒良进军亚洲平定帝国东疆 (272—274 A.D.)
  • 八、罗马举行盛大凯旋式的华丽景象 (274A.D.)
  • 九、奥勒良镇压内部叛乱及其行事作风 (274A.D.)
  • 十、奥勒良率军出征被部将所弑 (275A.D.)
  • 第十二章 奥勒良逝世后军队和元老院的作为 塔西佗、普罗布斯、卡鲁斯及其子相继为帝 (275—285 A.D.)
  • 一、元老院和军队对继位问题相互推诿 (275A.D.)
  • 二、塔西佗受元老院推举登基 (275A.D.)
  • 三、塔西佗的东征与崩殂 (276A.D.)
  • 四、普罗布斯继位后宏图大展之作为 (276A.D.)
  • 五、普罗布斯征服蛮族之丰功伟业 (277—279A.D.)
  • 六、普罗布斯荡平叛乱及其被弑 (280—282A.D.)
  • 七、卡鲁斯及其二子相继称帝 (282—284A.D.)
  • 八、罗马各种壮观的竞技与赛会 (284A.D.)
  • 九、卡鲁斯家族的陨灭与戴克里先的发迹 (284—285A.D.)
  • 第十三章 戴克里先当政及其3位同僚马克西米安、伽勒里乌斯和君士坦提乌斯 重建秩序和安宁 波斯战争的胜利和凯旋 政府分治的新制度 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逊位和退隐 (285—313 A.D.)
  • 一、戴克里先的出身与继位 (285A.D.)
  • 二、罗马帝国的分治 (286—292A.D.)
  • 三、高卢和不列颠的动乱及平定始末 (287—296A.D.)
  • 四、戴克里先绥靖阿非利加与埃及 (296A.D.)
  • 五、伽勒里乌斯指挥波斯战争的光荣结局 (286—297A.D.)
  • 六、罗马与波斯签订和平条约 (297A.D.)
  • 七、罗马的地位与元老院权力的日趋衰落 (303A.D.)
  • 八、戴克里先提高君权的具体做法 (303A.D.)
  • 九、戴克里先新体制的主要内涵 (303A.D.)
  • 十、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的禅退 (304—305A.D.)
  • 十一、戴克里先的退隐生活与身后哀荣 (305—313A.D.)
  • 十二、艺术的没落和文学的式微
  • 第十四章 戴克里先逊位后产生纷扰 君士坦提乌斯崩殂 推举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为帝 同时有6位皇帝在位 马克西米安和伽勒里乌斯相继逝世 君士坦丁战胜马克森提乌斯和李锡尼 君士坦丁重新统一帝国 (305—324 A.D.)
  • 一、戴克里先退位所造成的纷争 (305—324A.D.)
  • 二、君士坦丁的身世及其继位始末 (274—306A.D.)
  • 三、马克森提乌斯为罗马元老院和人民推举为帝 (306—307A.D.)
  • 四、伽勒里乌斯征讨意大利铩羽而返 (307—308A.D.)
  • 五、马克西米安与伽勒里乌斯的陨灭 (309—311A.D.)
  • 六、君士坦丁和马克森提乌斯的施政与争执 (306—312A.D.)
  • 七、君士坦丁进军罗马击灭马克森提乌斯 (312A.D.)
  • 八、君士坦丁在罗马的作为与成就 (312—313A.D.)
  • 九、君士坦丁与李锡尼的结盟以及宫廷恩怨 (313—314A.D.)
  • 十、君士坦丁和李锡尼的决裂与争战 (314—315A.D.)
  • 十一、君士坦丁的法治及其平服蛮族的作为 (315—323A.D.)
  • 十二、君士坦丁再度统一罗马帝国 (323—324A.D.)
  • 第十五章 基督教的发展及早期教会的风格、作为、数量和状况
  • 一、渊源于犹太教的顽固宗教狂热
  • 二、基督教永生和来世的教义
  • 三、原始教派不可思议的神奇力量
  • 四、原始基督徒的信仰与美德
  • 五、基督教会治理机构的发展
  • 六、基督教发展的主要条件
  • 第十六章 从尼禄当政直到君士坦丁统一天下,罗马政府在此一时期对基督教的作为 (180—313 A.D.)
  • 一、罗马皇帝迫害基督教的动机
  • 二、犹太人的宗教主张与叛逆精神
  • 三、基督教受到误解的主要因素
  • 四、早期基督教所采取的防卫措施
  • 五、罗马当局对基督教所抱持的观点
  • 六、罗马大火引起尼禄对基督徒的迫害
  • 七、图密善当政对基督徒的迫害
  • 八、图拉真为基督徒建立合法的审判程序
  • 九、罗马当局对基督徒的处置及殉教状况
  • 十、迦太基主教西普里安殉教始末
  • 十一、早期基督徒虔诚的宗教信仰
  • 十二、罗马当局的宗教迫害政策
  • 十三、提比略到伽利埃努斯时代基督徒之景况
  • 十四、奥勒良当政对教会的处置
  • 十五、戴克里先即位后对基督教的态度
  • 十六、戴克里先进行宗教迫害的原因
  • 十七、遍及帝国各地的迫害基督教活动
  • 十八、伽勒里乌斯颁布宗教宽容诏书始末
  • 十九、宗教迫害的中止和殉教人数的估算
  • 二十、结论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3
  • 第十七章 君士坦丁堡奠基 君士坦丁的政治体系及其成就 军事纪律和训练 宫廷财政 (300—500 A.D.)
  • 一、君士坦丁堡建城的源起及其形势 (324 A.D.)
  • 二、君士坦丁堡的范围和主要的建筑物 (324 A.D.)
  • 三、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结构和所享有的特权 (324 A.D.)
  • 四、君士坦丁堡的位阶制度和主要等级 (330—334 A.D.)
  • 五、执政官和大公的权势及地位 (330—334 A.D.)
  • 六、禁卫军统领和都城郡守的职责和权柄 (330—334 A.D.)
  • 七、行政区域的划分和行省总督的行政权力 (330—334 A.D.)
  • 八、军事组织的调整和改革及对后世的影响 (330—334 A.D.)
  • 九、尚武精神的丧失及蛮族进入帝国军队 (330—334 A.D.)
  • 十、主要宫廷大臣的职务及其权责 (330—334 A.D.)
  • 十一、告发成风及滥施酷刑的状况 (330—334 A.D.)
  • 十二、财产估值诏书的运用和缴纳贡金的原则 (330—334 A.D.)
  • 十三、丁税的实施和对通商贸易造成的影响 (330—334 A.D.)
  • 第十八章 君士坦丁的性格作风 高卢战争 君士坦丁崩殂 帝国分由三个儿子统治 波斯战争 内战 君士坦提乌斯获得胜利 (323—353 A.D.)
  • 一、君士坦丁的性格特质及其行事作风 (323—337 A.D.)
  • 二、君士坦丁处死长子克里斯帕斯之本末 (323—337 A.D.)
  • 三、君士坦丁诸子侄之教育和继承状况 (323—337 A.D.)
  • 四、萨尔马提亚人的习性、征战和内迁 (331—335 A.D.)
  • 五、君士坦丁崩殂及屠杀血亲之残酷事件 (335—337 A.D.)
  • 六、沙普尔称帝后波斯赢得东方战争的胜利 (310—350 A.D.)
  • 七、兄弟阋墙的后果及马格嫩提乌斯的篡夺 (340—350 A.D.)
  • 八、君士坦提乌斯运用合纵连横之优势作为 (350 A.D.)
  • 九、君士坦提乌斯击败马格嫩提乌斯赢得墨萨会战 (351 A.D.)
  • 十、君士坦提乌斯荡平内乱之绥靖工作 (352—353 A.D.)
  • 第十九章 君士坦提乌斯独自称帝 加卢斯之死 尤里安身处险境 尤里安在高卢的胜利 (351—360 A.D.)
  • 一、竖阉乱政及对君士坦提乌斯的影响 (351—353 A.D.)
  • 二、加卢斯的性格作风和残酷恶行 (351—354 A.D.)
  • 三、加卢斯乱政被黜及遭到处决 (354 A.D.)
  • 四、尤里安身处险境仍能力学不懈 (355 A.D.)
  • 五、君士坦提乌斯擢升尤里安为恺撒 (355 A.D.)
  • 六、君士坦提乌斯巡视罗马及多瑙河的征战 (357—359 A.D.)
  • 七、沙普尔入侵帝国东部的作战行动 (357—360 A.D.)
  • 八、高卢的危局及尤里安的困境 (356—360 A.D.)
  • 九、尤里安在高卢受到掣肘及应变措施 (356—360 A.D.)
  • 十、尤里安赢得斯特拉斯堡大捷及后续行动 (357—358 A.D.)
  • 十一、尤里安三渡莱茵河战胜蛮族 (357—359 A.D.)
  • 十二、尤里安在高卢的施政作为和对后世的影响 (356—360 A.D.)
  • 第二十章 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动机、经过及影响 合法建立基督教教会 (306—438 A.D.)
  • 一、君士坦丁改变信仰的时间和动机 (306—337 A.D.)
  • 二、颁布《米兰诏书》的始末和主要内涵 (313 A.D.)
  • 三、君士坦丁确立君权神授思想的背景 (324 A.D.)
  • 四、宗教象征和发生奇迹的有关事项 (324—338 A.D.)
  • 五、君士坦丁对基督教的指导和最后的受洗 (337 A.D.)
  • 六、基督教教会合法地位的建立和传播 (312—438 A.D.)
  • 七、基督教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的区分 (312—438 A.D.)
  • 八、基督教神职制度的内容和原则 (312—438 A.D.)
  • 第二十一章 异教受到迫害 多纳图斯教派的分裂 阿里乌斯的宗教争论 君士坦丁及其子统治下教会和帝国的狂乱状况 异教的宽容 (312—362 A.D.)
  • 一、基督教的异端教派受到迫害及产生分裂 (312—362 A.D.)
  • 二、三位一体论的哲学渊源和发展经过
  • 三、三位一体论的主要观点和对基督教的影响
  • 四、基督教有关“本体同一”和“本体相类”的争论
  • 五、阿里乌斯派主张的教义和拥戴的信条
  • 六、君士坦丁对宗教争论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324—337 A.D.)
  • 七、君士坦提乌斯偏袒阿里乌斯派的行为 (337—361 A.D.)
  • 八、阿塔纳修斯的宗教热忱和行事作风 (326—373 A.D.)
  • 九、阿塔纳修斯多次遭到放逐及赦回 (326—373 A.D.)
  • 十、君士坦提乌斯对阿塔纳修斯的迫害行动 (353—355 A.D.)
  • 十一、宗教争论引起亚历山大里亚大屠杀始末 (356 A.D.)
  • 十二、阿塔纳修斯逃亡和藏匿的传奇事迹 (356—362 A.D.)
  • 十三、罗马帝国两个都城的宗教信仰状况 (356—362 A.D.)
  • 十四、异端教派残酷和怪诞的宗教狂热行为
  • 十五、异端教派和宗教争论造成的重大影响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4
  • 第二十二章 尤里安在高卢被军队拥立为帝 进军获得成功 君士坦提乌斯殒于军中 尤里安的内政修明 (360—363 A.D.)
  • 一、君士坦提乌斯逼使尤里安陷入绝境 (360 A.D.)
  • 二、尤里安被高卢军队拥立为帝之始末 (360—361 A.D.)
  • 三、尤里安稳定内部迅速向东方进军获得胜利 (360—361 A.D.)
  • 四、君士坦提乌斯逝世消弭帝国的内战 (361—362 A.D.)
  • 五、尤里安持身之道及对宫廷的改革 (362—363 A.D.)
  • 六、成立法庭审理罪犯及去除前朝的暴政 (363 A.D.)
  • 七、尤里安的施政作为及其治国的风格 (363 A.D.)
  • 第二十三章 尤里安的宗教信仰 一视同仁的宽容作风 企图恢复异教的多神崇拜 重建耶路撒冷神庙 运用各种手段对基督徒进行迫害 宗教外衣下的偏袒行为 (351—363 A.D.)
  • 一、尤里安的宗教信仰和叛教行为 (331—351 A.D.)
  • 二、尤里安的哲学思想和神学体系 (351 A.D.)
  • 三、宗教狂热所形成的宽容政策 (361—363 A.D.)
  • 四、恢复异教信仰的具体措施和行动 (361—363 A.D.)
  • 五、尤里安在耶路撒冷重建犹太神殿 (363 A.D.)
  • 六、迫害基督徒的方法、手段和目标 (363 A.D.)
  • 七、安条克的异教神庙和月桂树林 (363 A.D.)
  • 八、圣乔治的事迹和传奇 (356—363 A.D.)
  • 九、阿塔纳修斯和亚历山大里亚的动乱 (362 A.D.)
  • 第二十四章 尤里安进驻安条克 远征波斯的成就 渡过底格里斯河 尤里安撤军后崩殂 约维安被推举为帝 为拯救罗马军队与波斯签订丧权条约 (314—390 A.D.)
  • 一、尤里安进驻安条克准备波斯战争 (362 A.D.)
  • 二、安条克概述以及尤里安的作为 (362 A.D.)
  • 三、尤里安的进军部署与内河航运 (363 A.D.)
  • 四、尤里安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作战行动 (363 A.D.)
  • 五、入侵亚述以及毛盖马尔恰的围攻 (363 A.D.)
  • 六、尤里安的将道和底格里斯河渡河之战 (363 A.D.)
  • 七、尤里安的战争指导和破釜沉舟的作为 (363 A.D.)
  • 八、态势逆转下罗马大军的撤退行动 (363 A.D.)
  • 九、尤里安苦战重伤及最后崩殂之情况 (363 A.D.)
  • 十、约维安被推选为帝及后续的撤退 (363 A.D.)
  • 十一、约维安的软弱以及与波斯的和平谈判 (363 A.D.)
  • 十二、羞辱的和平条约和尼西比斯的放弃 (363 A.D.)
  • 十三、尤里安的葬礼及后世对他的评价 (363 A.D.)
  • 第二十五章 约维安的统治与崩殂 瓦伦提尼安继位为帝,其弟瓦伦斯辅佐,导致帝国的分裂 政教合一统治方式 日耳曼、不列颠、阿非利加、东方地区与多瑙河地区的状况 瓦伦提尼安崩殂 两子格拉提安与瓦伦提尼安二世继承西罗马帝国 (343—384 A.D.)
  • 一、约维安的统治和逝世的状况 (363—364 A.D.)
  • 二、瓦伦提尼安和瓦伦斯即位为帝 (364 A.D.)
  • 三、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最后的分治 (364 A.D.)
  • 四、普罗科皮乌斯在东部叛乱的行动 (365—366 A.D.)
  • 五、严厉取缔魔法和暴虐的恶行 (364—375 A.D.)
  • 六、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宽容政策的颁行 (364—375 A.D.)
  • 七、瓦伦斯偏袒阿里乌斯派的宗教迫害 (367—378 A.D.)
  • 八、政教合一制度及对教会的严格要求 (366—384 A.D.)
  • 九、蛮族的入侵和帝国对外的征战 (364—375 A.D.)
  • 十、日耳曼地区的陆上和海岸的蛮族入寇 (365—371 A.D.)
  • 十一、在不列颠对苏格兰人的绥靖行动 (343—370 A.D.)
  • 十二、阿非利加的莠政所产生的后果 (366—376 A.D.)
  • 十三、波斯战争的结局及有关的事迹 (365—384 A.D.)
  • 十四、哥特人的崛起和多瑙河地区的征战 (366—375 A.D.)
  • 十五、瓦伦提尼安的崩殂和格拉提安的接位 (375 A.D.)
  • 第二十六章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匈奴人从中国到欧洲的发展过程 哥特人被迫渡过多瑙河 哥特人之战 瓦伦斯战败殒身 格拉提安举狄奥多西为东罗马皇帝 狄奥多西的出身背景和功勋成就 哥特人定居得到和平 (365—395 A.D.)
  • 一、罗马世界天灾示警及蛮族状况 (365 A.D.)
  • 二、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和居住状况
  •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和部落的统治
  • 四、匈奴的兴起以及对中国的征战和败亡 (201 B.C—93 A.D.)
  • 五、匈奴人向西迁移及其产生的影响 (100—300 A.D.)
  • 六、哥特人被匈奴人击败恳求罗马保护 (375—376 A.D.)
  • 七、哥特人渡过多瑙河遭受严苛的待遇 (376 A.D.)
  • 八、哥特人叛乱及与罗马帝国的争战 (376—377 A.D.)
  • 九、哥特人的联合行动及罗马帝国的各项作为 (378 A.D.)
  • 十、哈德良堡会战的始末及后续状况 (378 A.D.)
  • 十一、哥特人围攻哈德良堡及对帝国的蹂躏 (378—379 A.D.)
  • 十二、格拉提安拔擢狄奥多西为东部皇帝 (379 A.D.)
  • 十三、狄奥多西赢得哥特战争的重大事迹 (379—382 A.D.)
  • 十四、安置哥特人在帝国各地及其影响 (383—395 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5
  • 第二十七章 格拉提安崩殂和狄奥多西的统治 阿里乌斯教派受到打击 圣安布罗斯的事迹 马克西穆斯的第一次内战 狄奥多西的性格作风、治理国事和知错悔罪 瓦伦提尼安二世殒世 尤金尼乌斯的第二次内战 狄奥多西驾崩 (340—397 A.D.)
  • 一、格拉提安早年的功业和偾事的性格 (379—383 A.D.)
  • 二、不列颠的叛变和格拉提安被弑 (383—387 A.D.)
  • 三、狄奥多西的受洗和格列高利的任职 (340—380 A.D.)
  • 四、君士坦丁堡宗教会议和阿里乌斯派的没落 (380—381 A.D.)
  • 五、狄奥多西颁布诏书迫害异端教派 (380—394 A.D.)
  • 六、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的德性善行和处事风格 (374—397 A.D.)
  • 七、马克西穆斯征服意大利和最后的败亡 (387—388 A.D.)
  • 八、评述狄奥多西的文治武功和败德恶行
  • 九、安条克的叛乱和帖撒洛尼卡的大屠杀 (387—390 A.D.)
  • 十、安布罗斯的谴责和狄奥多西的忏悔 (388—391 A.D.)
  • 十一、瓦伦提尼安二世的统治和被害身亡 (391—394 A.D.)
  • 十二、狄奥多西击败尤金尼乌斯赢得内战胜利 (394—395 A.D.)
  • 十三、狄奥多西崩殂后罗马帝国面临的危局
  • 第二十八章 异教信仰全面受到查禁 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的崇拜 (378—420 A.D.)
  • 一、罗马异教的状况和摧毁异教的政策 (378—395 A.D.)
  • 二、胜利女神祭坛的请愿和异教的争论 (384—388 A.D.)
  • 三、罗马帝国破坏异教庙宇的行动 (381—389 A.D.)
  • 四、立法禁止奉献牺牲和异教最后的绝灭 (390—420 A.D.)
  • 五、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崇拜的源起
  • 六、基督教对圣徒和遗物崇拜的具体做法
  • 第二十九章 罗马帝国在狄奥多西两子继位后完全分裂 阿尔卡狄乌斯和霍诺留当政 鲁菲努斯和斯提利科统揽大权 吉尔多在阿非利加叛变后被歼 (386—398 A.D.)
  • 一、罗马东西两个帝国的分治已成定局 (395 A.D.)
  • 二、鲁菲努斯擅权乱政及残民以逞的行径 (386—395 A.D.)
  • 三、权臣和竖阉的斗争以及立优多克西娅为后 (395 A.D.)
  • 四、斯提利科以两个帝国的保护人自居 (385—408 A.D.)
  • 五、斯提利科制裁权臣引起两个帝国的争斗 (395 A.D.)
  • 六、吉尔多在阿非利加的叛乱和暴政 (386—398 A.D.)
  • 七、阿非利加的战事和吉尔多兄弟的败亡 (398 A.D.)
  • 第三十章 哥特人反叛 大掠希腊后,在阿拉里克和拉达盖苏斯率领下两度入侵意大利 斯提利科击退蛮族 日耳曼人蹂躏高卢 君士坦丁王朝在西罗马帝国被篡夺的状况 斯提利科被迫亡身 (395—408 A.D.)
  • 一、哥特人的反叛及希腊惨遭蹂躏 (395—397 A.D.)
  • 二、东部帝国对蛮族的安抚和蛮族入侵意大利 (398—403 A.D.)
  • 三、斯提利科在意大利对蛮族的用兵 (403 A.D.)
  • 四、霍诺留巡视罗马及经营拉文纳 (400—404 A.D.)
  • 五、日耳曼人大迁移及拉达盖苏斯的入寇 (405—406 A.D.)
  • 六、日耳曼人入侵高卢所造成的后果 (406 A.D.)
  • 七、不列颠的叛乱和君士坦丁的拥立 (407—408 A.D.)
  • 八、斯提利科的绥靖行动和产生的影响 (404—408 A.D.)
  • 九、奥林庇乌斯的阴谋和斯提利科的覆亡 (408 A.D.)
  • 十、霍诺留宫廷对斯提利科亲友的迫害 (408 A.D.)
  •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入侵意大利 罗马元老院和人民的对策 罗马第三度被围,城破遭受哥特人的暴行掠夺 阿拉里克之死 哥特人撤离意大利 君士坦丁王朝的没落 高卢和西班牙为蛮族所据 不列颠的独立 (408—449 A.D.)
  • 一、西部帝国式微导致哥特人入侵意大利 (408 A.D.)
  • 二、罗马在历史上面对强敌压境的作为
  • 三、罗马权贵阿尼西安家族的辉煌事迹
  • 四、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对罗马的描述
  • 五、罗马居民的行为习性和人口数量
  • 六、哥特人第一次围攻罗马以及退兵与议和 (408—409 A.D.)
  • 七、哥特人第二次围城及拥立阿塔卢斯为帝 (409—410 A.D.)
  • 八、第三次围攻罗马破城后蛮族之掠夺和义举 (410 A.D.)
  • 九、哥特人撤离罗马及阿拉里克之死 (410 A.D.)
  • 十、阿道法斯继位后与罗马公主结缡 (412—414 A.D.)
  • 十一、西部帝国七位僭主之继起与败亡 (410—417 A.D.)
  • 十二、蛮族入侵西班牙的混战及瓦里阿的崛起 (409—418 A.D.)
  • 十三、蛮族在高卢的割据局面及对后世的影响 (419—420 A.D.)
  • 十四、不列颠的分离和独立以及高卢行省的联盟会议 (409—449 A.D.)
  • 第三十二章 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 优特罗皮乌斯掌权后失势 盖纳斯之叛 圣克利索斯托受到迫害 东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二世 波斯战争与瓜分亚美尼亚 (395—460 A.D.)
  • 一、东罗马皇帝阿尔卡狄乌斯临朝的状况 (395—408 A.D.)
  • 二、宦官优特罗皮乌斯的弄权与乱政 (395—399 A.D.)
  • 三、特里比基尔德的叛乱和盖纳斯的谋逆 (399—400 A.D.)
  • 四、克利索斯托出任都城大主教的作为 (398—403 A.D.)
  • 五、克利索斯托遭受迫害和两次放逐 (403—438 A.D.)
  • 六、阿尔卡狄乌斯帝位传承与普尔喀丽娅当政 (408—453 A.D.)
  • 七、狄奥多西二世无为而治的行事作风 (414—453 A.D.)
  • 八、优多西娅皇后悲欢离合的传奇事迹 (421—460 A.D.)
  • 九、波斯战争的得失与亚美尼亚的灭亡 (422—440 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6
  • 第三十三章 霍诺留殒身 瓦伦提尼安三世继位为西罗马皇帝 母后弄权 埃提乌斯和卜尼法斯的对决 汪达尔人攫取阿非利加 (423—455 A.D.)
  • 一、霍诺留逝世后权臣的篡夺和败亡 (423—425A.D.)
  • 二、瓦伦提尼安三世的继位和母后的摄政 (425—455A.D.)
  • 三、阿非利加的叛乱和汪达尔人的入侵 (428—429A.D.)
  • 四、卜尼法斯的反抗和圣奥古斯丁的逝世 (430A.D.)
  • 五、根西里克占领迦太基完成征服大业 (431—439A.D.)
  • 六、流传“七个长眠人”神话故事的本末
  • 第三十四章 匈奴人国王阿提拉的性格作风、征战成就及其宫廷状况 狄奥多西二世坠马身亡 马西安继位为帝 (376—453 A.D.)
  • 一、匈奴人的兴起及在欧洲建国的过程 (376—433A.D.)
  • 二、阿提拉的家世出身和性格容貌以及行事风格 (433—453A.D.)
  • 三、匈奴人入侵波斯和与东部帝国的征战 (430—441A.D.)
  • 四、游牧民族对外征战的策略和相互的比较
  • 五、阿提拉与东部皇帝签订和平条约的内容 (446A.D.)
  • 六、罗马人和匈奴人双方相互派遣使臣的状况 (448A.D.)
  • 七、东部使臣在阿提拉宫廷的所见所闻 (448A.D.)
  • 八、东部帝国唆使谋害匈奴国王阿提拉之始末 (448A.D.)
  • 九、狄奥多西的死亡以及普尔喀丽亚和马西安的继位 (450A.D.)
  •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进犯高卢,为埃提乌斯率西哥特人所击退 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后被迫撤离 阿提拉、埃提乌斯 和瓦伦提尼安三世相继逝世 (419—455 A.D.)
  • 一、埃提乌斯的出身家世以及与蛮族的关系 (433—454A.D.)
  • 二、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王国的滥觞 (419—451A.D.)
  • 三、霍诺里娅的韵事与阿提拉入侵高卢 (451A.D.)
  • 四、埃提乌斯与西哥特人结盟对付匈奴人 (451A.D.)
  • 五、沙隆会战的经过及阿提拉的撤离 (451A.D.)
  • 六、阿提拉入侵意大利及威尼斯共和国的建立 (452A.D.)
  • 七、阿提拉与罗马签订和约及其逝世的始末 (453A.D.)
  • 八、瓦伦提尼安三世谋害埃提乌斯自毁长城 (454A.D.)
  • 九、瓦伦提尼安三世的败德恶行及其被弒 (455A.D.)
  • 第三十六章 汪达尔人国王根西里克垂涎罗马 西罗马帝国后继诸帝为马克西穆斯、阿维图斯、马约里安、塞维鲁斯、安特弥乌斯、奥利布里乌斯、格列西里乌斯、尼波斯和奥古斯图卢斯 西罗马帝国最后的灭亡 奥多亚克是统治意大利的第一位蛮族国王 (439—490 A.D.)
  • 一、汪达尔人掌握海权和马克西穆斯皇帝的丧命 (439—455A.D.)
  • 二、汪达尔人洗劫罗马以及阿维图斯在高卢登基 (455A.D.)
  • 三、狄奥多里克其人其事及对西班牙的远征行动 (453—466A.D.)
  • 四、里西默的用权和马约里安继阿维图斯为帝 (456—457A.D.)
  • 五、马约里安痛砭时弊的立法和施政方针 (457—461A.D.)
  • 六、马约里安恢复阿非利加功败垂成及被迫退位 (457—461A.D.)
  • 七、西部帝位的更迭以及对根西里克的斡旋作为 (461—467A.D.)
  • 八、利奥在东部登基的始末和推举安特弥乌斯为帝 (457—474A.D.)
  • 九、基督教兴起后罗马举行异教庆典的状况
  • 十、东西两个帝国合力远征阿非利加大败而归 (462—472A.D.)
  • 十一、罗马元老院行使司法权审判阿瓦达斯 (468A.D.)
  • 十二、安特弥乌斯为里西默所弒及奥利布里乌斯的兴亡 (471—472A.D.)
  • 十三、格列西里乌斯和尼波斯的接位及奥列斯特的崛起 (472—476A.D.)
  • 十四、奥多亚克在意大利的胜利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490A.D.)
  • 十五、罗马精神的沦丧和奥多亚克统治意大利的状况 (476—490A.D.)
  • 第三十七章 修院生活的起源、过程及其影响 蛮族信奉阿里乌斯教派皈依基督教 汪达尔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 阿里乌斯教派在蛮族中遭到禁绝 (305—712 A.D.)
  • 一、修院生活的起源以及安东尼的事迹 (305A.D.)
  • 二、修院生活的推广和迅速发展的原因 (328—370A.D.)
  • 三、基督教修道院的各种规章制度和生活方式
  • 四、僧侣的分类和苦行僧的行为模式
  • 五、柱顶修士西门的事迹和对后世的影响 (395—415A.D.)
  • 六、蛮族皈依基督教和乌尔菲拉斯发挥的作用 (360—400A.D.)
  • 七、汪达尔人对阿里乌斯异端的支持和运用 (429—530A.D.)
  • 八、汪达尔人在阿非利加的宗教迫害具体事例
  • 九、正统教会的策略失误和滥用神迹的状况
  • 十、阿里乌斯教派的衰亡和正统教会的复兴 (500—700A.D.)
  • 十一、犹太人受到宗教迫害及蛮族皈依的成效 (612—712A.D.)
  • 第三十八章 克洛维当政及其改变信仰 战胜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和西哥特人 在高卢建立法兰克王国 蛮族的律法 罗马人的景况 西班牙的西哥特人 撒克逊人占据不列颠 (449—582 A.D.)
  • 一、西罗马帝国覆灭后高卢所发生的变革 (476—536A.D.)
  • 二、墨洛温王朝克洛维的崛起和对外的征战 (481—496A.D.)
  • 三、克洛维改信正统基督教及对后世的影响 (496—497A.D.)
  • 四、克洛维击败甘多柏德获得勃艮第战争的胜利 (499—532A.D.)
  • 五、克洛维赢得哥特战争建立法兰克王国 (507—536A.D.)
  • 六、蛮族的法律原则、司法体系及审判方式
  • 七、蛮族据有高卢后的土地分配和社会状况
  • 八、高卢的罗马人在蛮族统治下所受的待遇
  • 九、西哥特人在西班牙的建国和施政作为
  • 十、不列颠的变革及撒克逊人的入侵和统治 (449—455A.D.)
  • 十一、撒克逊人建立七王联盟及不列颠的展望 (455—528A.D.)
  • 十二、结语
  • 西罗马帝国衰亡的一般评述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7
  • 第三十九章 东罗马皇帝芝诺和阿纳斯塔修斯 东哥特人狄奥多里克的家世、教育和功勋 进犯意大利及征服的行动 意大利的哥特王国 西罗马帝国其余地区的情况 文人政府的军事统治 狄奥多里克临终前的各项举措 (455—526 A.D.)
  • 一、狄奥多里克的出身和东哥特人初期的状况 (455—488 A.D.)
  • 二、狄奥多里克远征意大利击败并杀害奥多亚克 (489—493 A.D.)
  • 三、哥特国王在意大利的统治策略和施政作为 (493—526 A.D.)
  • 四、狄奥多里克巡视罗马及意大利的繁荣景象 (500 A.D.)
  • 五、蛮族信仰阿里乌斯教义引起的宗教迫害 (493—526 A.D.)
  • 六、波伊西乌斯的人品学识和定罪遭到处决 (524—525 A.D.)
  • 七、狄奥多里克的崩殂和最后的遗命 (526 A.D.)
  • 第四十章 查士丁一世继位为帝 查士丁尼当政 狄奥多拉女皇 赛车场党派形成君士坦丁堡动乱的根源 丝织品的贸易和生产 财务和税收 查士丁尼的大型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罗马帝的防务和边界 雅典的学校教育和罗马的执政官制度遭到沦丧的命运 (482—565 A.D.)
  • 一、查士丁一世继位后清除异己的作为 (482—527 A.D.)
  • 二、历史学家对查士丁尼的描述和评论 (527—565 A.D.)
  • 三、狄奥多拉皇后的家世出身和婚姻状况 (527—565 A.D.)
  • 四、狄奥多拉的暴虐凶残和宗教救济的行为 (527—565 A.D.)
  • 五、赛车场的党派造成君士坦丁堡的动乱 (527—565 A.D.)
  • 六、皇室的纵容包庇引起“尼卡”暴乱的始末 (532 A.D.)
  • 七、丝绸对罗马帝国的影响和后来的发展 (527—565 A.D.)
  • 八、东部帝国的税收及皇帝的贪婪挥霍 (527—565 A.D.)
  • 九、帝国大臣约翰作恶多端及其惨痛下场 (527—565 A.D.)
  • 十、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兴建和富丽堂皇的风格 (527—565 A.D.)
  • 十一、查士丁尼酷爱工程建设及其重大成果 (527—565 A.D.)
  • 十二、伊索里亚的平服及边区防线的建立 (492—565 A.D.)
  • 十三、波斯的兴衰与东部帝国的和战关系 (488—565 A.D.)
  • 十四、查士丁尼废除雅典学院和执政官制度 (527—565 A.D.)
  • 第四十一章 查士丁尼在西罗马帝国的征战 贝利萨留的出身家世和最初各次战役 讨伐并降服阿非利加的汪达尔王国 班师凯旋 哥特人的战事 光复西西里、那不勒斯和罗马 哥特人围攻罗马 惨败后撤走 拉文纳献城 贝利萨留誉满天下 国内名声受污惨遭不幸 (522—620 A.D.)
  • 一、查士丁尼决定征服阿非利加及当前状况 (523—534 A.D.)
  • 二、贝利萨留的家世经历及出征的准备工作 (529—533 A.D.)
  • 三、罗马舰队在海上的航行及阿非利加的登陆 (533 A.D.)
  • 四、贝利萨留进军获得初期胜利及占领迦太基 (533 A.D.)
  • 五、贝利萨留在特里卡梅隆会战击败汪达尔国王 (533 A.D.)
  • 六、阿非利加的绥靖工作和杰利默的归顺 (534 A.D.)
  • 七、贝利萨留的凯旋及汪达尔人最后的败亡 (534 A.D.)
  • 八、所罗门击败摩尔人及哥特人保持中立的态 (534—620 A.D.)
  • 九、阿马拉桑夏王后的统治作为和失权被杀 (522—535 A.D.)
  • 十、贝利萨留远征西西里及狄奥达图斯的示 (534—536 A.D.)
  • 十一、贝利萨留进军意大利光复那不勒斯和罗 (537 A.D.)
  • 十二、维提吉斯率军围攻罗马和贝利萨留的出击 (537 A.D.)
  • 十三、哥特人攻城被罗马人击退及后续的作战 (537 A.D.)
  • 十四、罗马遭受封锁的困苦及东部援军的到达 (537 A.D.)
  • 十五、哥特人撤离罗马及贝利萨留的追击行动 (538 A.D.)
  • 十六、法兰克人大举入寇意大利最后铩羽而归 (538—539 A.D.)
  • 十七、维提吉斯在拉文纳的开城和哥特王国的覆灭 (538—539 A.D.)
  • 十八、贝利萨留功高震主及安东妮娜的荒淫暴虐 (540 A.D.)
  • 十九、佛提乌受到迫害及贝利萨留羞辱的降服 (540 A.D.)
  • 第四十二章 蛮族世界的状况 伦巴第人在多瑙河安身 斯拉夫人的部族 突厥人的源起,向罗马帝国派遣使者 突厥人与阿瓦尔人之间的斗争 波斯国王努息万帝号为科斯罗伊斯一世 治国有方与罗马人发生战事 科尔克斯之战 埃塞俄比亚人 (500—582 A.D.)
  • 一、罗马帝国的衰弱和蛮族世界的兴 (527—565 A.D.)
  • 二、斯拉夫人和保加利加人的入侵行动 (527—565 A.D.)
  • 三、突厥人在中亚建国及向外扩张的状况 (545 A.D.)
  • 四、阿瓦尔人与帝国的结盟及突厥人的跟进 (558—582 A.D.)
  • 五、波斯的现况及科斯罗伊斯的文治武功 (500—579 A.D.)
  • 六、波斯入侵安条克及互有胜负的战事 (533—543A.D.)
  • 七、波斯对黑海的进出及科尔克斯人的处境
  • 八、科尔克斯的历史发展和反叛罗马的悔恨 (542—549 A.D.)
  • 九、佩特拉的围攻和拉齐克战争的始末 (549—556 A.D.)
  • 十、罗马与波斯的和平谈判和条约的签订 (540—561 A.D.)
  • 十一、阿比西尼亚战争及侵略阿拉伯的影 (522—533 A.D.)
  • 第四十三章 阿非利加叛乱 托提拉重整哥特王国 罗马失守与光复 纳尔塞斯平定意大利 东哥特人灭亡 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的败北 贝利萨留大获全胜,令名受污后死亡 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统治 彗星、地震及瘟疫(531—594 A.D.)
  • 一、帝国的暴政引起阿非利加和摩尔人叛变 (535—558 A.D.)
  • 二、托提拉的起兵及对意大利的攻略和规划 (540—544 A.D.)
  • 三、贝利萨留的受命和罗马被围的攻防作战 (544—548 A.D.)
  • 四、托提拉击退援军及罗马城被内奸出卖 (546 A.D.)
  • 五、贝利萨留光复罗马及被召回后罗马再度失守 (547—549 A.D.)
  • 六、纳尔塞斯指挥哥特战争的准备及其远征行动 (549—552 A.D.)
  • 七、塔吉那会战和托提拉的阵亡及哥特王国的绝灭 (552—553 A.D.)
  • 八、法兰克人入侵意大利被纳尔塞斯击败 (553—568 A.D.)
  • 九、保加利亚人对东部的入寇和贝利萨留的胜利 (559 A.D.)
  • 十、贝利萨留在晚年遭到的羞辱和最后的死亡 (561—565 A.D.)
  • 十一、查士丁尼的崩殂及其性格和统治的盖棺定论 (565 A.D.)
  • 十二、罗马帝国遭受彗星、地震和瘟疫的天灾人祸 (531—594 A.D.)
  • (一)彗星
  • (二)地震
  • (三)黑死病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8
  • 第四十四章 罗马的法治概念 君主的法律 十人委员会的《十二铜表法》 人民的法律 元老院的敕令 皇帝和官员的命令 市民的权责 查士丁尼法 (527—565 A.D.)
  • 一、王政时代的法律及十人委员会的《十二铜表法》
  • 二、人民立法权的行使以及政府对法律的运用
  • 三、皇帝掌握立法和司法大权后罗马法律体系的建立
  • 四、法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的区分及主要的哲学理念
  • 五、罗马法学家所树立的权威以及派系之间的竞争
  • 六、查士丁尼对罗马法的改革及法典的编纂
  • 七、古代法律精神的丧失以及查士丁尼立法的矛盾
  • 八、罗马法的“人”:自由人与奴隶、父权与夫权、配偶与婚姻以及监护制度
  • 九、罗马法的“物”:财产权的建立、继承和遗嘱以及委托人的运用
  • 十、罗马法的“行为”:承诺、利益和伤害
  • 十一、罗马法的“罪行和惩处”:刑法的概念、罪行的区分和量刑的标准
  • 十二、基督教对法律的影响及审判程序的确立
  • 十三、罗马人自我放逐和了断的精神以及对民法的滥用
  • 第四十五章 查士丁二世当政 阿瓦尔人派遣使者 定居在多瑙河 伦巴第人夺取意大利 接受提比略二世为帝 意大利在伦巴第人及东正教徒控制下的状况 拉文纳的局面 悲惨的罗马 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风范 (565—643 A.D.)
  • 一、查士丁二世登极的始末及阿瓦尔人使臣来朝 (565—566 A.D.)
  • 二、阿尔波因的英勇事迹及格庇德王国的灭亡 (566 A.D.)
  • 三、伦巴第人对意大利的征服及纳尔塞斯的逝世 (567—570 A.D.)
  • 四、阿尔波因为其妻罗莎蒙德所害和后续的状况 (573 A.D.)
  • 五、查士丁的软弱及提比略二世的统治和德行 (574—582 A.D.)
  • 六、莫里斯的接位和统治以及意大利的悲惨情况 (582—602 A.D.)
  • 七、伦巴第人的语言和习俗以及奥萨里斯的豪情 (584—643 A.D.)
  • 八、罗马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对使徒圣墓的崇拜 (590—604 A.D.)
  • 九、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家世出身及教会统治的影响 (590—604 A.D.)
  • 第四十六章 科斯罗伊斯逝世后波斯发生革命 其子霍尔木兹是暴君被废立 巴赫拉姆篡位 科斯罗伊斯二世经过斗争后复位 福卡斯的暴政 赫拉克利乌斯被拥立为帝 波斯战争 科斯罗伊斯占有叙利亚、埃及和小亚细亚 波斯人和阿瓦尔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波斯人远征 赫拉克利乌斯的胜利和凯 (570—642 A.D.)
  • 一、罗马与波斯的争雄以及科斯罗伊斯的征战和逝世 (570—579 A.D.)
  • 二、霍尔木兹的继位和暴政以及巴赫拉姆的功勋和篡夺 (579—590 A.D.)
  • 三、科斯罗伊斯二世获得罗马人的支持及其复位的进军 (590—603 A.D.)
  • 四、阿瓦尔人的虎视眈眈及巴伊安台吉的权术和谋略 (570—600 A.D.)
  • 五、阿瓦尔战争与军队的叛乱以及莫里斯的被弑 (595—602 A.D.)
  • 六、福卡斯的暴虐和毁灭以及赫拉克利乌斯的举兵和称帝 (602—642 A.D.)
  • 七、科斯罗伊斯夺取埃及和东部各行省国势已臻顶点 (603—616 A.D.)
  • 八、赫拉克利乌斯的怠惰以及激起积极的进取精神 (610—622 A.D.)
  • 九、赫拉克利乌斯的攻势准备和对波斯的远征行动 (622—625 A.D.)
  • 十、阿瓦尔人和波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围攻铩羽而归 (626 A.D.)
  • 十一、赫拉克利乌斯的进军和尼尼微会战的胜利 (627 A.D.)
  • 十二、科斯罗伊斯二世的逊位被弑以及罗马与波斯恢复和平 (627—628 A.D.)
  • 十三、赫拉克利乌斯的胜利和凯旋以及罗马帝国的隐忧 (628—629 A.D.)
  • 第四十七章 神学史上“道成肉身”的教义 基督的人性和神性 亚历山大里亚和君士坦丁堡的主教相互敌视 圣西里尔和聂斯托利 以弗所第三次神学会议 优迪克的异端思想 卡尔西顿的第四次神学会议 政教之间的争执 查士丁尼的不宽容作为 “三章”的争论 东方诸教派的状况 (412—1663 A.D.)
  • 一、基督“道成肉身”的争论及各教派所秉持的观点
  • (一)伊比奥尼派的神学思想和对基督的崇敬
  • (二)幻影派的神性本质和永存不朽的肉体
  • (三)塞林苏斯的两种性质及对基督人性的肯定
  • (四)阿波利纳里斯主张“道成肉身”的神性
  • (五)正统教会的神学见解和言辞辩论
  • 二、亚历山大里亚教长西里尔的宗教信念和强势作为 (412—444 A.D.)
  • 三、君士坦丁堡教长聂斯托利异端思想的形成 (428—431 A.D.)
  • 四、第一次以弗所大公会议引起东方教派的反对 (431 A.D.)
  • 五、宗教战争下西里尔的胜利和聂斯托利的放逐 (431—435 A.D.)
  • 六、优迪克的异端邪说和以弗所第二次大会 (448—449 A.D.)
  • 七、卡尔西顿的大公会议和基督教信条的建立 (451 A.D.)
  • 八、东部的混乱局面以及“和谐论”和“三圣颂” (451—518 A.D.)
  • 九、查士丁尼的神学思想和正统教会的创立及宗教迫害 (519—565 A.D.)
  • 十、“一志论”的争论与后续各次大公会议的成就 (629—681 A.D.)
  • 十一、希腊与拉丁教会的分合以及各教派的状况
  • (一)聂斯托利派向亚洲各地传教的成效和影响
  • (二)雅各派在叙利亚和埃及建立坚固的基础
  • (三)马龙派的“一志论”观念及在东部的奋斗
  • (四)亚美尼亚处于罗马和波斯之间的宗教信仰
  • (五)埃及人与科普特人所面临的宗教动乱状况(537—661A.D.)
  • (六)阿比西尼亚人的宗教问题和耶稣会的建树(530—1632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9
  •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卷及第六卷 (对应本套书第九至十二册)的主要内容 从赫拉克利乌斯王朝到拉丁王国的建立,君士坦丁堡希腊诸帝的继承及其背景(641—1185 A.D.)
  • 一、绪论
  • 二、赫拉克利乌斯王朝 (641—717 A.D.)
  • (一)赫拉克利乌斯(641 A.D.)、君士坦丁三世(641 A.D.)、赫拉克利纳斯(641 A.D.)
  • (二)君士坦斯二世(641—668 A.D.)
  • (三)君士坦丁四世波戈纳图斯(668—685 A.D.)
  • (四)查士丁尼二世(685—711 A.D.)、利奥提乌斯(695—698 A.D.)、提比略三世(698—705 A.D.)
  • (五)巴尔达尼斯(711—713 A.D.)、阿纳斯塔修斯二世(713—716 A.D.)、狄奥多西三世(716—717 A.D.)
  • 三、伊索里亚王朝 (717—820 A.D.)
  • (一)伊索里亚人利奥三世(717—741 A.D.)
  • (二)君士坦丁五世科普罗尼穆斯(741—775 A.D.)
  • (三)利奥四世(775—780 A.D.)
  • (四)君士坦丁六世(780—797 A.D.)与艾琳(780—802 A.D.)
  • (五)尼西弗鲁斯一世(802—811 A.D.)、斯陶拉修斯(811 A.D.)、米凯尔一世朗加比(811—813 A.D.)
  • (六)亚美尼亚人利奥五世(813—820 A.D.)
  • 四、弗里吉亚王朝 (820—867 A.D.)
  • (一)“结巴子”米凯尔二世(820—829 A.D.)
  • (二)狄奥菲卢斯(829—842 A.D.)与米凯尔三世(842—867 A.D.)
  • 五、马其顿王朝 (867—1057 A.D.)
  • (一)马其顿人巴西尔一世(867—886 A.D.)
  • (二)“哲学家”利奥六世(886—912 A.D.)
  • (三)亚历山大(912—913 A.D.)、君士坦丁七世波菲洛吉尼图斯(911—959 A.D.)、罗马努斯一世勒卡佩努斯(919—944 A.D.)
  • (四)罗马努斯二世(959—963 A.D.)
  • (五)尼西弗鲁斯二世福卡斯(963—969 A.D.)
  • (六)约翰一世齐米塞斯(969—976 A.D.)
  • (七)巴西尔二世(976—1025 A.D.)与君士坦丁八世(1025—1028 A.D.)
  • (八)罗马努斯三世阿吉鲁斯(1028—1034 A.D.)、帕夫拉戈尼亚人米凯尔四世(1034—1041 A.D.)、米凯尔五世卡拉法特斯(1041—1042 A.D.)、佐伊和狄奥多拉(1042 A.D.)、君士坦丁九世摩诺马克斯(1042—1055 A.D.)、狄奥多拉(1055—1056 A.D.)、米凯尔六世斯特拉提奥提库斯(1056—1057 A.D.)
  • 六、科穆宁王朝 (1057—1185 A.D.)
  • (一)艾萨克一世科穆尼努斯(1057—1059 A.D.)
  • (二)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1059—1067 A.D.)、罗马努斯四世狄奥吉尼斯(1067—1071 A.D.)、米凯尔七世帕拉皮纳西斯(1071—1078 A.D.)
  • (三)尼西弗鲁斯三世波塔尼阿特斯(1078—1081 A.D.)
  • (四)阿历克塞一世科穆尼努斯(1081—1118 A.D.)
  • (五)约翰二世卡洛约哈尼斯(1118—1143 A.D.)
  • (六)曼纽尔一世(1143—1180 A.D.)
  • (七)阿历克塞二世(1180—1183 A.D.)、安德洛尼库斯一世(1183—1185 A.D.)
  • 七、艾萨克二世安吉卢斯登基后的发展 (1185 A.D.)
  • 第四十九章 图像崇拜的仪式及其所受之迫害 意大利和罗马的叛乱 教皇的世俗主权统治 法兰克人据有意大利 图像崇拜的建立 查理曼大帝的性格作风及其加冕 西罗马帝国的光复及式微 意大利脱离后自主 正式确立日耳曼王朝帝系 (726—1378 A.D.)
  • 一、基督教的图像崇拜和埃德萨的圣像
  • 二、“圣像破坏者”利奥和对僧侣的迫害行动 (726—840 A.D.)
  • 三、格列高利二世反对销毁圣像和意大利的叛乱 (727—728 A.D.)
  • 四、伦巴第人向罗马进击及丕平的救援行动 (730—774 A.D.)
  • 五、丕平和查理曼成为法兰西的国王和罗马的大公 (751—768 A.D.)
  • 六、加洛林王朝对罗马教皇的赏赐和回报 (751—814 A.D.)
  • 七、两位女皇在东方恢复和建立圣像的崇拜 (780—842 A.D.)
  • 八、东、西两个帝国的分裂和查理曼大帝的加冕 (774—800 A.D.)
  • 九、查理曼大帝的统治方式和行事作风 (768—814 A.D.)
  • 十、帝国从法兰西向外的扩张和遭遇的敌人 (768—814 A.D.)
  • 十一、查理曼的继承人及日耳曼国王奥托的崛起 (814—962 A.D.)
  • 十二、东、西两个帝国的事务和教皇选举的权责 (800—1060 A.D.)
  • 十三、罗马的政教之争和意大利王国的建立 (774—1025 A.D.)
  • 十四、腓特烈一世和二世的事功及日耳曼诸侯的独立 (1152—1250 A.D.)
  • 十五、日耳曼皇帝查理四世虚有其表的尊荣 (1347—1356 A.D.)
  • 第五十章 略述阿拉伯地方及其居民 穆罕默德的家世、风范及其教义 在麦加传道 逃到麦地那 伊斯兰用剑传播教义 阿拉伯人主动皈依和被迫降服 穆罕默德辞世及其继承人 阿里及其后裔的权势和机运 (569—680 A.D.)
  • 一、阿拉伯半岛的地形、气候和自然状况
  • 二、阿拉伯人维持独立的精神和酷爱自由的习性
  • 三、阿拉伯人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 四、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以及外来宗教的影响
  • 五、穆罕默德的家世出身和宗教使命 (569—609 A.D.)
  • 六、穆罕默德传道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原则
  • 七、《古兰经》的编纂方式和重大启示
  • 八、伊斯兰教的制度、戒律和教义
  • 九、穆罕默德在麦加传道和被驱逐的始末 (609—622 A.D.)
  • 十、穆罕默德逃到麦地那建立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622—632 A.D.)
  • 十一、运用武力推展宗教所获致的初步成果 (623—625 A.D.)
  • 十二、穆罕默德制服犹太人以及麦加的归顺 (623—629 A.D.)
  • 十三、阿拉伯半岛的绥靖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冲突 (629—632 A.D.)
  • 十四、穆罕默德的逝世和后事的安排 (632 A.D.)
  • 十五、穆罕默德的性格作风、私人生活和妻妾后裔
  • 十六、穆罕默德的传承和哈里发的接位 (632—655 A.D.)
  • 十七、穆斯林的教派之争及阿里的统治 (655—660 A.D.)
  • 十八、穆阿维亚出任哈里发和侯赛因的死事 (661—680 A.D.)
  • 十九、穆罕默德的伟业和伊斯兰教的胜利
  • 第五十一章 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叙利亚、埃及、阿非利加和西班牙 穆罕默德的继承者建立哈里发帝国 基督教及其他宗教在伊斯兰教政府统治下所遭受的待遇 (632—1149 A.D.)
  • 一、阿拉伯各部族的联合与对外的发展 (632 A.D.)
  • 二、早期几位哈里发的性格作风和征战行动
  • 三、阿拉伯人对波斯的入侵和征服 (632—710 A.D.)
  • (一)卡迭西亚会战和巴士拉的建城(636 A.D.)
  • (二)迈达因的洗劫和建设库法为都城(637 A.D.)
  • (三)波斯全境的平服及向西亚的进击(637—710 A.D.)
  • 四、阿拉伯人对叙利亚的征战行动 (632—655 A.D.)
  • (一)阿布·伯克尔对外征战的政策宣示(632 A.D.)
  • (二)哈立德对波斯拉和大马士革的围攻(632—633 A.D.)
  • (三)埃兹纳丁会战和大马士革再度被围(633—634 A.D.)
  • (四)攻占大马士革及和平条约的签订(634 A.D.)
  • (五)围攻埃米萨和叶尔穆克会战(635—636 A.D.)
  • (六)攻占耶路撒冷、阿勒颇和安条克(637—638 A.D.)
  • (七)赫拉克利乌斯的败逃和叙利亚的底定(633—639 A.D.)
  • (八)征服叙利亚以后向外发展(639—655 A.D.)
  • 五、阿姆鲁对埃及的征服及其施政作为 (638—641 A.D.)
  • (一)阿姆鲁的出身和性格及对埃及的入侵(638 A.D.)
  • (二)孟斐斯和开罗的攻取及科普特人的归顺(638 A.D.)
  • (三)亚历山大里亚的围攻和图书馆的毁灭(639—641 A.D.)
  • (四)阿姆鲁在埃及的施政作为和富裕的状况
  • 六、阿拉伯人对阿非利加的入侵和征服 (647—709 A.D.)
  • (一)阿卜杜勒首次入侵和后续的胜利(647—665 A.D.)
  • (二)萨拉森人的发展状况和凯罗安的建立(665—689 A.D.)
  • (三)迦太基的攻占和阿非利加最后的征战(692—709 A.D.)
  • 七、西班牙的攻略和哥特王国的覆灭 (709—714 A.D.)
  • (一)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的起因和当时的状况(709 A.D.)
  • (二)阿拉伯人的登陆行动和进军过程(710—711 A.D.)
  • (三)穆萨征服西班牙及失势被黜的本末(712—714 A.D.)
  • (四)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统治下的繁荣局面
  • 八、伊斯兰教的信仰自由和祆教的没落消散
  • 九、基督教在阿非利加的绝灭和宽容精神的兴起 (749—1149 A.D.)
  • 十、阿拉伯人建立庞大的哈里发帝国 (718 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0
  • 第五十二章 阿拉伯人两次围攻君士坦丁堡 进犯法兰西为“铁锤”查理击退 倭马亚和阿拔斯两个王朝的内战 阿拉伯的学术和知识 哈里发的奢侈豪华生活 对克里特、西西里和罗马的海上事业 哈里发帝国的分裂和式微 希腊诸帝的败北和胜利 (668—1055 A.D.)
  • 一、阿拉伯人第一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及和约的签订 (668—677 A.D.)
  • 二、第二次围攻君士坦丁堡和希腊火的运用 (716—718 A.D.)
  • 三、阿拉伯人进犯法兰西的远征和胜利 (721—731 A.D.)
  • 四、“铁锤”查理在普瓦提埃会战击败萨拉森人 (732 A.D.)
  • 五、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和西班牙的反叛 (746—755 A.D.)
  • 六、哈里发的穷极奢华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750—960 A.D.)
  • 七、阿拉伯人的知识、思想、科学和艺术 (754—813 A.D.)
  • 八、哈伦·拉希德对抗罗马帝国的战争 (781—805 A.D.)
  • 九、阿拉伯人占领克里特和西西里 (823—878 A.D.)
  • 十、萨拉森人入侵罗马和利奥四世的胜利 (846—852 A.D.)
  • 十一、穆塔辛和狄奥菲卢斯在阿摩里乌姆的战事 (838 A.D.)
  • 十二、阿拔斯王朝三大衰亡因素及造成的结局 (841—936 A.D.)
  • 十三、独立王朝相继崛起和哈里发的败亡 (800—1055 A.D.)
  • 十四、希腊人的反攻和两位皇帝在东方的征战 (960—975 A.D.)
  • 第五十三章 东罗马帝国在10世纪所面对的状况 疆域的扩张和缩减 财政和税收 君士坦丁堡的宫殿 头衔和职称 皇帝的尊荣和权势 希腊人、阿拉伯人和法兰克人的战术 拉丁语文的式微 希腊语文的研习曲高和寡 (733—988 A.D.)
  • 一、希腊帝国在10世纪时的一般状况和主要缺失
  • 二、希腊帝国的疆域划分以及财富和人口
  • 三、伯罗奔尼撒的社会和种族的动乱以及丝织品的生产
  • 四、希腊帝国的岁入以及皇帝的盛大排场和奢侈生活
  • 五、皇室的封号和头衔以及宫廷、政府和军队的职位
  • 六、皇帝的尊荣和权势以及对使臣的接待
  • 七、皇室与异族通婚的状况和几个主要案例 (733—988 A.D.)
  • 八、皇帝的专制权力和加冕典礼的效忠宣誓
  • 九、希腊人、萨拉森人和法兰克人的军事力量
  • (一)希腊人的水师和对地中海的控制
  • (二)希腊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 (三)萨拉森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 (四)法兰克人和拉丁人的军事特性和战术战法
  • 十、拉丁语文的式微和黑暗时代的来临
  • 十一、希腊的知识和学术在东部帝国的复兴
  • 十二、希腊文化衰退的原因在于缺乏必要的竞争
  • 第五十四章 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 希腊诸帝迫害,引起亚美尼亚等地之反抗 在色雷斯生根成长 向帝国以西传播 对宗教改革发生极大的影响 (650—1200 A.D.)
  • 一、保罗教派的起源和教义以及与祆教和摩尼教的关系 (650 A.D.)
  • 二、希腊皇帝的迫害行动和保罗教派在亚美尼亚的反叛 (845—880 A.D.)
  • 三、保罗教派移植到色雷斯以及向意大利和法兰西的传播 (750—1200 A.D.)
  • 四、基督教宗教改革的发端、特质和后续影响
  • 第五十五章 保加利亚人与匈牙利人的起源、迁移和定居 在东西两个帝国之内到处袭扰 俄罗斯君主政体 地理和贸易 俄罗斯人反抗希腊帝国的战争 蛮族的宗教皈依 (640—1100 A.D.)
  • 一、保加利亚人的迁徙和最早建立的王国 (640—1017 A.D.)
  • 二、土耳其人和匈牙利人的迁徙以及共同的先世 (884—900 A.D.)
  • 三、匈牙利人的建国和“捕鸟者”亨利的胜利 (889—972 A.D.)
  • 四、俄罗斯君主国的起源以及瓦兰吉亚人的事迹 (839—862 A.D.)
  • 五、俄罗斯人进犯君士坦丁堡的4次海上远征 (815—1043 A.D.)
  • 六、斯瓦托斯劳斯的统治及其战败的始末 (955—973 A.D.)
  • 七、俄罗斯人的皈依和基督教向北部地区的发展 (800—1100 A.D.)
  • 第五十六章 意大利的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 诺曼人开始侵袭及拓殖 阿普利亚公爵罗伯特·吉斯卡尔的作风和征战 其弟罗杰解救西西里 罗伯特对抗东罗马和西罗马的皇帝获胜 西西里国王罗杰进犯阿非利加和希腊 皇帝曼努埃尔一世 希腊人和诺曼人的战争 诺曼人的灭亡 (840—1204 A.D.)
  • 一、萨拉森人、法兰克人和希腊人在意大利的冲突 (840—1017 A.D.)
  • 二、诺曼人在意大利的兴起和在西西里的行动 (1016—1043 A.D.)
  • 三、诺曼人在阿普利亚的统治和利奥九世的远征 (1046—1054 A.D.)
  • 四、罗伯特·吉斯卡尔的家世、性格、抱负和成就 (1020—1085 A.D.)
  • 五、罗伯特之弟罗杰伯爵征服西西里 (1060—1090 A.D.)
  • 六、罗伯特入侵东部帝国和对都拉斯的围攻 (1081 A.D.)
  • 七、阿历克塞的进击和都拉斯会战所产生的后果 (1081—1082 A.D.)
  • 八、亨利三世的出兵以及罗伯特第二次远征和逝世 (1081—1085 A.D.)
  • 九、罗杰在西西里登基为王及对阿非利加和希腊的征战 (1101—1154 A.D.)
  • 十、曼努埃尔对意大利的绥靖及最后的和平 (1155—1185 A.D.)
  • 十一、威廉一世和二世的统治以及诺曼人的绝灭 (1154—1204 A.D.)
  • 第五十七章 塞尔柱土耳其人 起兵反叛印度征服者马哈茂德苏丹 托格鲁尔平定波斯保护哈里发 阿尔普·阿斯兰击败东罗马皇帝狄奥吉尼斯将其俘虏 马立克沙王的权力和功绩 夺取小亚细亚和叙利亚 耶路撒冷的情势及镇压 朝拜圣地 (638—1152 A.D.)
  • 一、土耳其苏丹马哈茂德的崛起和伟大的事功 (997—1028 A.D.)
  • 二、土耳其人的生活方式、迁移过程和征战行动 (980—1038 A.D.)
  • 三、塞尔柱王朝创始者托格鲁尔·贝格的性格与作风 (1038—1152 A.D.)
  • 四、阿尔普·阿斯兰的出兵以及与罗马帝国的冲突 (1050—1072 A.D.)
  • 五、罗马努斯四世的远征以及马拉兹克德会战 (1068—1071 A.D.)
  • 六、阿尔普·阿斯兰的胜利和最后的死亡 (1071—1072 A.D.)
  • 七、马立克建立繁荣的帝国和逝世后帝国分裂 (1072—1092 A.D.)
  • 八、索利曼据有小亚细亚以及塞尔柱人的罗姆王国 (1074—1084 A.D.)
  • 九、土耳其人占领耶路撒冷引起基督徒的十字军东征 (638—1099 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1
  • 第五十八章 第一次十字军的起源及兵力 拉丁君王的出身背景 进军君士坦丁堡 希腊皇帝阿历克塞的政策 法兰克人夺取尼斯、安条克和耶路撒冷 解救圣地 布永公爵戈弗雷在耶路撒冷即位为王 建立拉丁王国 (1095—1369 A.D.)
  • 一、十字军的起源与教皇乌尔班的宗教会议 (1095A.D.)
  • 二、十字军东征的正义原则、主要动机和后续影响
  • 三、十字军的先期行动及所遭遇的苦难 (1096A.D.)
  • 四、主要领袖人物的出身、背景、性格和作为
  • 五、中世纪欧洲骑士制度的滥觞和主要的内涵
  • 六、第一次十字军向君士坦丁堡的进军 (1096—1097A.D.)
  • 七、阿历克塞对十字军的策略和处理方式 (1097A.D.)
  • 八、十字军的兵力数量和对尼斯的围攻 (1097A.D.)
  • 九、多里利乌姆会战及鲍德温建立埃德萨公国 (1097—1151A.D.)
  • 十、安条克的攻防及十字军所遭遇的艰困和灾难 (1097—1098A.D.)
  • 十一、圣矛的传奇事件以及对敌作战激起旺盛的士气 (1098A.D.)
  • 十二、法兰克人进军以及对耶路撒冷的围攻与征服 (1098—1099A.D.)
  • 十三、推选戈弗雷为耶路撒冷国王及统治的状况 (1099—1187A.D.)
  • 十四、《耶路撒冷条例》的颁布和法律体制的创立 (1099—1369A.D.)
  • 第五十九章 希腊帝国保存实力 第二次及第三次十字军的兵员数量、经过路线与进展情形 圣伯纳德 萨拉丁在埃及和叙利亚的统治 夺回耶路撒冷 海上十字军 英格兰的理查一世 教皇英诺森三世以及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 皇帝腓特烈二世 法兰西路易九世以及最后两次十字军 拉丁王国的法兰克人被马穆鲁克驱离 (1091—1517 A.D.)
  • 一、希腊皇帝阿历克塞的策略运用与影响 (1097—1118A.D.)
  • 二、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的陆上行动和兵力状况 (1147—1189A.D.)
  • 三、希腊帝国的暗中掣肘以及与土耳其人的战事 (1147—1189A.D.)
  • 四、十字军的宗教狂热和圣伯纳德的倡导作为 (1091—1153A.D.)
  • 五、伊斯兰的反击与土耳其人征服埃及的行动 (1127—1169A.D.)
  • 六、萨拉丁的人品德行、统治风格和建立帝国 (1171—1193A.D.)
  • 七、第三次十字军的海上增援和对亚克的围攻 (1188—1191A.D.)
  • 八、英格兰的“狮心王”理查德在巴勒斯坦的作战 (1191—1193A.D.)
  • 九、英诺森三世发起第四次和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1198—1216A.D.)
  • 十、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二世实践誓言获致的成就 (1228—1243A.D.)
  • 十一、法兰西国王圣路易的第六次和第七次十字军东征 (1248—1270A.D.)
  • 十二、马穆鲁克的掌权及驱逐拉丁王国的法兰克人 (1250—1517A.D.)
  • 第六十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君士坦丁堡的情况 保加利亚人作乱 艾萨克·安吉卢斯被弟弟阿历克塞推翻 第四次十字军的起源 艾萨克之子与法兰西和威尼斯联盟 两国的海军远征君士坦丁堡 两次围攻最后被拉丁人夺取城市 (697—1204 A.D.)
  • 一、希腊人和拉丁人的民族仇恨和宗教分裂 (857—1200A.D.)
  • 二、艾萨克统治的恶行和被其弟篡权的本末 (1185—1203A.D.)
  • 三、发起第四次十字军获得法兰西贵族的支持 (1198A.D.)
  • 四、威尼斯的政治制度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697—1200A.D.)
  • 五、法兰西和威尼斯为十字军东征而结盟 (1201—1202A.D.)
  • 六、十字军帮助希腊皇子阿历克塞复位的协议 (1202—1203A.D.)
  • 七、君士坦丁堡第一次被拉丁人围攻和占领 (1203A.D.)
  • 八、艾萨克皇帝复位后无法履约所引起的纷争 (1203A.D.)
  • 九、穆尔佐菲乌斯的篡位及第二次的围攻作战 (1204A.D.)
  • 十、十字军洗劫君士坦丁堡及希腊人的悲惨命运 (1204A.D.)
  • 十一、拜占庭的青铜雕像和书籍文物遭到毁弃 (1204A.D.)
  • 第六十一章 帝国为法兰西和威尼斯瓜分 法兰德斯人和教廷派出五位拉丁皇帝 拉丁帝国的贫困和衰弱 希腊人光复君士坦丁堡十字军的后续状况 (1020—1261 A.D.)
  • 一、鲍德温一世的推选和登基以及帝国之瓜分 (1204A.D.)
  • 二、尼斯、特拉布宗和伊庇鲁斯建立希腊政权 (1204—1222A.D.)
  • 三、保加利亚的战事及鲍德温的败北和死亡 (1205A.D.)
  • 四、亨利的临危用事与改变统治作风的始末 (1206—1216A.D.)
  • 五、科特尼的彼得与其子罗伯特的不幸下场 (1217—1228A.D.)
  • 六、约翰极其光荣的战绩及鲍德温二世的称帝 (1228—1261A.D.)
  • 七、希腊人大举进击驱逐拉丁人光复君士坦丁堡 (1237—1261A.D.)
  • 八、七次十字军东征产生的结果和对后世的影响
  • 九、埃德萨、法兰西和英格兰的科特尼家族史 (1020—1152A.D.)
  • 第六十二章 尼斯和君士坦丁堡的希腊皇帝 帕拉罗古斯继位为帝 与教皇和拉丁教会的结盟以失败收场 设计反叛行动对付安茹的查理 西西里的叛变加泰兰人在亚细亚和希腊的战事 雅典的革命及当前的情况 (1204—1456 A.D.)
  • 一、希腊帝国在尼斯流亡政权的积极作为 (1204—1259A.D.)
  • 二、帕拉罗古斯的称帝与君士坦丁堡的光复 (1260—1261A.D.)
  • 三、约翰·拉斯卡里斯的被害和凶手的惩处 (1261—1314A.D.)
  • 四、米凯尔七世的统治和东西两个教会的联合 (1259—1332A.D.)
  • 五、安茹家族的查理据有那不勒斯和西西里 (1266—1270A.D.)
  • 六、希腊皇帝煽动西西里的叛变和查理的败北 (1280—1282A.D.)
  • 七、加泰兰人在希腊帝国的服务和从事的战争 (1303—1307A.D.)
  • 八、雅典的堕落和革命以及当前所面临的状况 (1204—1456A.D.)
  • 第六十三章 内战使得希腊帝国残破不堪 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安德洛尼库斯三世及约翰·帕拉罗古斯的当政 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反叛、即位及废立 在佩拉建立热那亚殖民区 与帝国和君士坦丁堡市府之间的战事 (1261—1391 A.D.)
  • 一、安德洛尼库斯二世当政及迷信的时代 (1282—1320A.D.)
  • 二、安德洛尼库斯家族祖孙之间的三次内战 (1320—1325A.D.)
  • 三、安德洛尼库斯二世的退位及其孙的统治 (1328—1341A.D.)
  • 四、约翰五世的继位和坎塔库泽努斯的当政 (1341—1391A.D.)
  • 五、坎塔库泽努斯的摄政、反叛、即位和废立 (1341—1355A.D.)
  • 六、塔波山发射神秘的光芒引起宗教的争论 (1341—1351A.D.)
  • 七、热那亚的殖民和贸易及与希腊人的战事 (1261—1352A.D.)
  • 第六十四章 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人的避战 奥斯曼土耳其人源于比提尼亚 奥斯曼、乌尔汗、穆拉德一世及 巴耶塞特一世的统治和胜利 土耳其君主政体在亚洲和欧洲的奠基和发展 君士坦丁堡和希腊帝国的大祸临头 (1206—1523 A.D.)
  • 一、成吉思汗崛起的背景及法律和宗教的观点 (1206—1227A.D.)
  • 二、成吉思汗率领蒙古人从中国到波兰的征战 (1210—1227A.D.)
  • 三、蒙古大汗对宋、金以及邻国的用兵 (1227—1279A.D.)
  • 四、蒙古人西进攻略波斯、俄罗斯和欧洲诸国 (1235—1258A.D.)
  • 五、蒙古人的统一和分裂及被中国同化的过程 (1227—1368A.D.)
  • 六、希腊帝国和君士坦丁堡逃过蒙古人入侵 (1240—1304A.D.)
  • 七、奥斯曼的起源以及奥斯曼的入寇和统治 (1240—1326A.D.)
  • 八、乌尔汗征服比提尼亚和建立奥斯曼帝国 (1310—1523A.D.)
  • 九、穆拉德一世建立“新军”和对欧洲的战事 (1360—1389A.D.)
  • 十、巴耶塞特一世在欧亚两洲的进军和胜利 (1389—1403A.D.)
  • 十一、两位皇帝治下极其悲惨和衰弱的希腊帝国 (1355—1425A.D.)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12
  • 第六十五章 帖木儿在撒马尔罕称帝 征服波斯、格鲁吉亚、鞑靼、俄罗斯、印度、叙利亚和安纳托利亚 在土耳其的战事 巴耶塞特战败被俘 帖木儿逝世 巴耶塞特诸子之间的内战 穆罕默德一世重建土耳其王朝 穆拉德二世围攻君士坦丁堡 (1361—1451 A.D.)
  • 一、帖木儿的出身家世、冒险事迹和建立权势 (1361—1370 A.D.)
  • 二、帖木儿对波斯、突厥斯坦和印度斯坦的征服 (1370—1400 A.D.)
  • 三、亚洲西部的征服行动和入侵奥斯曼帝国 (1400—1401 A.D.)
  • 四、安哥拉之战以及巴耶塞特的败北和被俘 (1402 A.D.)
  • 五、帖木儿用铁笼囚禁巴耶塞特的状况和说法 (1402—1403 A.D.)
  • 六、帖木儿的凯旋和最后逝世于出征中国的途中 (1403—1405 A.D.)
  • 七、帖木儿的行事风格、历史评价和及于后世的影响
  • 八、巴耶塞特诸子的阋墙之争和奥斯曼帝国的统一 (1403—1451 A.D.)
  • 九、希腊帝国的状况和穆拉德围攻君士坦丁堡 (1402—1448 A.D.)
  • 十、奥斯曼帝国的世袭继承权以及新军的教育和训练
  • 第六十六章 东方诸帝求助于教皇 约翰一世、曼纽尔、约翰二世访问西欧 在巴西尔会议的鼓舞下,经过费拉拉和佛罗伦萨两次会议获得结论,希腊教会和拉丁教会要合并 君士坦丁堡的文学和艺术 希腊流亡人士有助意大利发生文艺复兴 拉丁人的求知欲和竞争心 (1339—1500 A.D.)
  • 一、安德罗尼库斯三世遣使对教皇的游说和承诺 (1339 A.D.)
  • 二、希腊帝国两位皇帝与教皇的谈判和订约 (1348—1355 A.D.)
  • 三、希腊皇帝约翰·帕拉罗古斯及其子访问欧洲 (1369—1402 A.D.)
  • 四、希腊人在15世纪对欧洲各国的认识和描述 (1400—1402 A.D.)
  • 五、曼纽尔对拉丁人的冷淡态度和个人动机 (1402—1437 A.D.)
  • 六、拉丁教会的败坏和分裂及对希腊帝国的争取 (1377—1437 A.D.)
  • 七、东部皇帝参加大公会议的本末和尔后的影响 (1437—1438 A.D.)
  • 八、举行两次大公会议共同的结论是教会的联合 (1438—1439 A.D.)
  • 九、教皇尤金尼乌斯四世的胜利以及教会获得和平 (1438—1440 A.D.)
  • 十、希腊语在东部的运用以及与拉丁语的比较 (1300—1453 A.D.)
  • 十一、希腊文化在意大利的复兴过程和基础的奠定 (1339—1415 A.D.)
  • 十二、教皇贝萨里翁全力促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1400—1500 A.D.)
  • 十三、拉丁人在文艺方面的进步和古代学术的影响 (1428—1492 A.D.)
  • 第六十七章 希腊人和拉丁人的宗教分裂 穆拉德二世的治术和风格 匈牙利国王拉底斯劳斯的十字军运动 战败被杀 斯坎德贝格 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 (1421—1467 A.D.)
  • 一、罗马和君士坦丁堡的现况比较和宗教分裂 (1440—1448 A.D.)
  • 二、穆拉德二世的统治特色以及性格作风 (1421—1451 A.D.)
  • 三、尤金尼乌斯和拉底斯劳斯联合对抗土耳其人 (1443 A.D.)
  • 四、基督徒违反和平条约以及瓦尔纳会战的成败 (1444 A.D.)
  • 五、十字军运动的英雄人物朱利安和哈尼阿德斯 (1444—1456 A.D.)
  • 六、阿尔巴尼亚君王斯坎德贝格的家世、教育和反叛 (1404—1467 A.D.)
  • 七、东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 (1448—1453 A.D.)
  • 第六十八章 穆罕默德二世的文治武功和行事风格 君士坦丁堡在围城和攻击之后为土耳其人所夺取 君士坦丁·帕拉罗古斯战死 东罗马帝国灭亡 全欧震惊 穆罕默德二世的征战和崩殂 (1451—1481A.D.)
  • 一、穆罕默德二世的性格作风和统治状况 (1451—1481 A.D.)
  • 二、穆罕默德的敌对意图和修建要塞控制海峡 (1451—1453 A.D.)
  • 三、土耳其人进行围攻的准备和巨炮的铸造和试射 (1452—1453 A.D.)
  • 四、君士坦丁堡受到围攻的态势和双方的兵力 (1453 A.D.)
  • 五、希腊和拉丁两个教会联合的幻灭和宗教的狂热 (1452 A.D.)
  • 六、穆罕默德围攻君士坦丁堡及两军的攻防作战 (1453 A.D.)
  • 七、西部海上增援的胜利和穆罕默德的应对策略 (1453 A.D.)
  • 八、土耳其人发起全面攻击以及希腊皇帝的阵亡 (1453 A.D.)
  • 九、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及烧杀掳掠的状况 (1453 A.D.)
  • 十、穆罕默德二世的入城及希腊贵族豪门的行为 (1453 A.D.)
  • 十一、希腊王朝的绝灭及欧洲的悲伤和恐惧 (1453—1481 A.D.)
  • 第六十九章 12世纪以后罗马的状况 教皇对俗世的统治权 城市的暴动产生政治异端思想 恢复共和国的行动 元老院议员 自傲的罗马人 与附近城市之间的战事 剥夺教会选举教皇和出任的权利,迫使教皇到阿维尼翁避难 大赦年 罗马的贵族世系 (1086—1500 A.D.)
  • 一、12世纪罗马的革命以及与西部诸国的关系 (800—1500 A.D.)
  • 二、教皇在罗马的权威以及迷信行为的变化无常 (1100—1500 A.D.)
  • 三、格列高利七世及后续诸位教皇所面临的困境 (1086—1305 A.D.)
  • 四、政治异端阿诺德恢复共和国的作为和下场 (1140—1155 A.D.)
  • 五、重建元老院和卡皮托及随之而来的诸般举措 (1144 A.D.)
  • 六、勃兰卡勒翁和查理的崛起以及对尔后的影响 (1252—1328 A.D.)
  • 七、罗马人对日耳曼皇帝的谈话及所获得的反应 (1144—1155 A.D.)
  • 八、罗马与邻近城市的战争和意大利的分裂状况 (1167—1234 A.D.)
  • 九、教皇选举制度的建立及被迫离开罗马的始末 (1179—1303 A.D.)
  • 十、教廷迁往法兰西的阿维尼翁以及大赦年的实况 (1300—1350 A.D.)
  • 十一、罗马的贵族豪门及他们之间发生的世仇宿怨
  • 第七十章 彼特拉克的性格和加冕 护民官里恩齐要恢复罗马的自主权和治理权 他的德行和缺失,被驱逐出境以及后来的死亡 教皇从阿维尼翁返回罗马 西欧的教会发生重大的分裂 拉丁教会的统一 罗马人为争自由做最后的奋斗 罗马法 终于成为教会国家 (1304—1590 A.D.)
  • 一、彼特拉克的性格及成为桂冠诗人在罗马加冕 (1304—1374 A.D.)
  • 二、护民官里恩齐的家世出身、行事风格和政治活动 (1347 A.D.)
  • 三、罗马共和国的自由繁荣以及对意大利的期许 (1347 A.D.)
  • 四、里恩齐的恶行、缺失和获得骑士位阶的盛大排场 (1347 A.D.)
  • 五、罗马贵族的畏惧和痛恨以及武力的反抗行动 (1347 A.D.)
  • 六、护民官里恩齐的没落、逃亡、囚禁、复位和死亡 (1347—1354 A.D.)
  • 七、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的行动及产生的后果 (1355—1378 A.D.)
  • 八、西部的宗教分裂、联合谈判以及大公会议 (1378—1418 A.D.)
  • 九、罗马的成文法和政府以及内部的叛乱和骚动 (1453 A.D.)
  • 十、教皇获得罗马的绝对统治权和教会政府的建立 (1500—1590 A.D.)
  • 第七十一章 罗马的废墟在15世纪时的景观 衰败和残破的四点理由 以圆形竞技场为例 城市的重建 本书的结论 (1332—1430 A.D.)
  • 一、波吉乌斯在15世纪对罗马的描述 (1430 A.D.)
  • 二、罗马残破和衰败最主要的4个因素
  • 三、圆形竞技场经历的沧桑与保存的状况 (1332 A.D.)
  • 四、历史的回顾及罗马城的重建和修饰 (1420 A.D.)
  • 最后的结论
  • 译名表
  • 全译罗马帝国衰亡史:图册
  • 导读
  • 一、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生平
  • 二、吉本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经过及背景
  • 三、《罗马帝国衰亡史》内容概要及评述
  • 四、延伸阅读和补充资料
  • 五、结语
  • 译者说明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个评分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