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用户推荐指数
心理学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63千字
字数
No.2
年度书单
2019-1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想要有所改变,请你翻开这本书吧。
内容简介
如何养成一个新习惯?如何让心智变得更成熟?如何拥有高质量的关系?如何走出人生的艰难时刻?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什么不同的使命?……
破解这些难题,心理学能够提供很多有用的线索。陈海贤博士把自己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和思考,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这5个层面出发,给你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
书里不打鸡血,不灌鸡汤,而是提供一系列改变与发展的实用工具,直击人生的种种问题。帮你创造更满意的人生,成就了不起的自己。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你要走多少路,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 第一章 开启行为的改变
- 改变之路: 每个人都有选择
- 改变的起点
- 拿回选择的控制权
- 改变需要勇气
- 改变还需要自省
- 改变的本质: 创造新经验
- 我们心里的“大象和骑象人”
- “经验”与“期待”的好处不同
- 心理舒适区: 摆脱旧经验
- 为什么旧经验根深蒂固
- 心理舒适区带来控制感
- 心理免疫的X光片: 看清心中的恐惧
- 照出心中的爱与怕
- 画出心理免疫的X光片
- 检验人生假设: 看清自我限制的规则
- 看见内心的假设
- 验证内心假设
- 让错误的假设倒塌
- 小步子原理: 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 奇迹提问
- 小步子原理
- 培养“环境场”: 让新行为变成新习惯
- “场”的力量
- “场”的惯性
- 在身边养一个“场”
- 情感触动: 改变最重要的动力
- 越自责,越放纵
- 大象能听懂爱
- 用爱驱动自己的改变
- 第二序列改变: 改变真的有效吗
- 改变是把双刃剑
- 第二序列改变
- 接纳自我的本质是舍弃
- 有效改变的判断标准
- 第二章 推动思维的进化
- 心智模式: 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
- 心智模式的作用
- 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
- 僵固型思维: 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 脆弱的高自尊
- 努力比聪明更重要
- “就此停止”和“更进一步”
- 放下自我,与真实世界互动
- 对世界的应该思维: 消极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 应该思维的本质
- 消极情绪背后的应该思维
- 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
- 区分愿望和现实
-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我们为何无法接纳自我
- 自我烦恼背后的应该思维
-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
- 应该思维固化我们的想法
- 找回真实的感觉
- 绝对化思维: 人为什么会陷入悲观主义
- 习得性无助
-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
- 绝对化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
- 防御型心智模式让我们停止自我探索
- 创造性思维: 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
- 目标和张力
- 创造的思维结构
- 行动的持续张力
- 控制的两分法: 把目标变为行动
- 控制的两分法
- 控制不是妄想
- 近的思维: 如何走出焦虑
- 近的思维和远的思维
- 掌握近的思维方式的三条原则
- 思维弹性: 思维是怎样进化的
- 倾听的重要性
- 思维发展的过程
- 同化与顺应
- 第三章 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 关系中的自我: 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 自我存在于关系中
- 关系中自我的四个层次
- 关系的视角拓展改变的空间
- 关系中的角色: 解锁更多自我可能
- 角色影响我们的行为
- “要求”和“期待”的矛盾
- 调整角色的三个方法
- 关系的语言: 人际关系的密码
- 人际关系的密码
- 关系的语言是对人不对事
-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 关系的互补: 系统如何塑造你我
- 角色是在系统中逐渐生成的
- 三种不健康的互补关系
- 不安全依恋: 爱为何会变成牢笼
- 不安全依恋导致感觉混淆
- 不安全依恋会影响自我发展
- 关系的三角化: 痛苦的“夹心人”
- 人际交往中的“三角关系”很普遍
- 三角化阻碍真实情感的表达
- 告别痛苦的“夹心人”
- 都是你的错: 我们为何互相指责
- “都是你的错”思维的源头
- 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 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
- 都是我的错: 我们为何会自责
- 人与人需要保持边界
- 和家人的边界更难坚守
- “都是我的错”的根源
- 这不是你的错
- 关系的纠缠: 亲密关系如何伤害人
- 关系纠缠的两个特点
- 从“我”的环节入手,打破纠缠
- 摆脱纠缠带来的伤害
- 课题分离: 如何解决关系问题
- 课题分离解决人际难题
- 家人间更需要课题分离
-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如何变得更成熟
- 自我中心阶段和他人阶段
- 标志一:让他人决定我们的行为
- 标志二:难以容忍差异
- 独立阶段
- 新关系: 关系是如何进化的
- 独立意味着孤独
-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的隔离
- 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
- 关系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找回自己
- 第四章 走出人生的瓶颈
- 转折期: 逆境也是新机会
- 转折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部分
- 转折期的意义
- 结束: 如何脱离旧自我
- 转变从结束开始
- 结束中最重要的事是脱离
- 迷茫: 如何孕育新自我
- 迷茫源于意义感的缺失
- 迷茫中的三种典型心理
- 重生: 如何重建全新的自我
- 转折后的重生
- 重生的第一要素:偶然和意外
- 重生的第二要素:另起炉灶
- 职业转变: 如何应对职业变动与转型
- 真实的自我存在吗
- 选择一个“可能的自我”
- 念头的成长需要尝试
- 关系转变: 如何应对关系的结束
- 结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死亡
- 抗拒结束的三种方式
- 如何接受结束
- 转折期选择: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 选择的第一个原则:经济选择还是心理选择
- 选择的第二个原则:环境还是自我创造
- 创伤后成长: 如何重建意义感
- 创伤后的艰难重建
- 创伤意味着成长机会
- 对创伤的适应性
- 故事: 如何赋予经历意义
- 意义感来源于人生故事
- “挽救式”和“污染式”的人生故事
- 改变人生故事
- 英雄之旅: 自我是如何进化的
- 虚假又真实的英雄故事
- 英雄故事的三个阶段
- 英雄之旅是自我发现的旅程
- 第五章 绘制人生的地图
- 人生阶段: 如何突破自我中心
- 人生阶段是自我发展的背景
- 人生阶段与人生课题
- 突破自我中心
- 青春期: 如何确立身份认同
- 最重要的任务:寻找身份认同
- 确立身份认同的标志
- 成年早期: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与职业认同
- 建立亲密感是重要里程碑
- 自我中心的三个体现
- 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
- 职业认同与亲密关系
- 职业认同的四个标志
- 中年期: 如何应对中年危机
- 中年危机
- 家庭里的繁衍
- 家庭外的繁衍
- 繁衍是一种互惠
- 老年期: 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
- 人生的最后课题:整合
- 整合的两种含义
- 向死而生
- 自我发展: 一条不断延伸的路
- 否定与自我发展
- 过程的意义:让一切发生
- 参考文献
- 致谢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得到图书
得到图书是思维造物旗下业务线,通过得到App独有的结构化生产方式,为终身学习者提供读得懂、用得上的图书产品。产品线包括得到讲义,前途丛书、通才丛书、前沿报告、详谈丛书、方法丛书等,覆盖学科、职业、组织、人物、前沿课题等多领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