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对人类个体和群体健康问题的本质作出解释。

内容简介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相关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感觉经验内容是经过脑修饰处理之后的虚拟现实结果,作者称其为棱镜原理。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用心如镜”的说法,即我们内心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镜像,该镜像的质量取决于内心(大脑)这块镜子的质量。

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踏实的立足点。尤其是棱镜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大脑这面镜子的高度动态性。作者一方面基于这种可变性引出了镜像的扭曲之说,认为这种扭曲就是给我们带来认知偏差和健康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扭曲的镜子和现实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了其在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这本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出发,借鉴中西文化和现代宏观、微观物质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身心健康的认识与实践,探讨了心理过程与广义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在内的整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力求将客观研究与主观体验、科学理论与人生实践、哲学思辨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融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邀请读者亲自对身心世界现象及其运动和动力规律做出观察、思考与领悟。

目录

  • 版权信息
  •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编委会
  • 总主编序言
  • 前言
  • 1 引言
  • 2 健康观念的演变
  • 2.1 引言
  • 2.2 健康观念的起源
  • 2.3 早期的一体观
  • 2.4 中期的各种宗教健康观
  • 2.4.1 本真论的分裂
  • 2.4.2 多神论的兴衰
  • 2.4.3 一神论的建立与演变
  • 2.4.4 一神论的困难
  • 2.5 近代的生物观与心理观
  • 2.5.1 生物模式
  • 2.5.2 生物医学模式
  • 2.5.3 传统的心理观点
  • 2.6 当代的身心社会观
  • 3 健康心理学
  • 3.1 引言
  • 3.1.1 健康心理学概念
  • 3.1.2 健康心理学的分支
  • 3.2 健康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3.3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 3.3.1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 3.3.2 健康心理学的应用
  • 3.4 健康心理学的局限
  • 4 身心沟通的焦点
  • 4.1 引言
  • 4.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 4.2.1 生命形态的演变
  • 4.2.2 神经系统的进化
  • 4.2.3 脑的结构与功能
  • 4.3 核心心理功能
  • 4.3.1 新皮层的用途
  • 4.3.2 核心心理功能
  • 4.4 棱镜原理
  • 4.4.1 历史性的一步
  • 4.4.2 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
  • 4.4.3 脑的虚拟计算
  • 4.4.4 错觉与真实的棱镜原理
  • 4.5 生命王国的组织架构
  • 5 沟通的扭曲(上)
  • 5.1 引言
  • 5.1.1 神经学习律与细胞群落反应
  • 5.1.2 适应的利与弊
  • 5.2 认知扭曲
  • 5.2.1 物质身体与感觉能力
  • 5.2.2 认知活动
  • 5.3 情感扭曲
  • 5.3.1 情绪的分类
  • 5.3.2 情绪相关的脑活动
  • 5.3.3 情绪带来的扭曲效应
  • 5.4 知觉扭曲
  • 5.4.1 知觉的内容
  • 5.4.2 知觉的扭曲
  • 5.5 提升的希望
  • 6 沟通的扭曲(中)
  • 6.1 引言
  • 6.2 认知执行扭曲
  • 6.2.1 裂脑研究
  • 6.2.2 精神分析
  • 6.2.3 东方式内观
  • 6.3 情感执行扭曲
  • 6.3.1 情感与情绪
  • 6.3.2 情绪与过去
  • 6.3.3 情绪的升华
  • 6.4 生理执行扭曲
  • 6.4.1 心身影响
  • 6.4.2 身心结构的层级
  • 6.4.3 生理与行为扭曲
  • 7 沟通的扭曲(下)
  • 7.1 引言
  • 7.1.1 稳定繁荣的新加坡
  • 7.1.2 混乱的拉各斯
  • 7.2 生命体系的引申
  • 7.2.1 细胞内的生命
  • 7.2.2 人体王国
  • 7.2.3 核心心理功能的起源
  • 7.3 社会功能及其扭曲效应
  • 7.3.1 意识与人体王国
  • 7.3.2 细胞有没有意志
  • 7.3.3 社会群体与社会意志
  • 7.3.4 社会功能的扭曲
  • 7.4 社会扭曲的三态
  • 7.4.1 激进与保守
  • 7.4.2 民主与共和
  • 7.4.3 发展与扩张
  • 8 解决的途径
  • 8.1 引言
  • 8.1.1 民“信”什么
  • 8.1.2 凝聚力的心理来源
  • 8.2 心理调节
  • 8.2.1 催眠疗法
  • 8.2.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 8.2.3 后期的心理治疗流派
  • 8.2.4 美国的心理学
  • 8.3 结合脑科学的方案
  • 8.3.1 大脑中的光点
  • 8.3.2 微接触
  • 8.3.3 直接参与
  • 8.4 其他的可能性
  • 8.4.1 来自生活的智慧
  • 8.4.2 未来的开端
  • 8.4.3 微心理学
  • 9 终极问题
  • 9.1 引言
  • 9.1.1 天问
  • 9.1.2 内心探寻者的归宿
  • 9.1.3 心理的动力学
  • 9.2 地位与平衡
  • 9.2.1 社会环境的内心意义
  • 9.2.2 心的地位
  • 9.3 主宰的寻求
  • 9.3.1 科学、哲学与宗教
  • 9.3.2 探索的心理学
  • 9.3.3 认识论问题
  • 9.3.4 实用问题
  • 9.4 终极问题的探究
  • 9.4.1 终极问题的科学思路
  • 9.4.2 终极问题的心理学表述
  • 9.4.3 知觉的主体
  • 9.4.4 透过现象看本质
  • 9.4.5 终极问题的心理意义
  • 9.5 彻底的回馈
  • 9.5.1 正念运动
  • 9.5.2 正念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
  • 9.5.3 正念的精髓
  • 9.5.4 正念的社会心理学
  • 9.6 心理建设
  • 9.6.1 心理建设的物质基础
  • 9.6.2 心理建设的需求
  • 9.6.3 心理建设的方法
  • 9.6.4 心理建设的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全国最早的两家大学出版社之一,国内一流的专业教育出版机构。出版物涉及教育、教材、文学、社科、少儿、古籍等多个领域。2009年被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