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1千字
字数
2010-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不同于一般的文论史和教材类著作,它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心得体会。
内容简介
本书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一、提出在中国流行的普遍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是现代性认同的产物,而文学作为转喻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能指。二、从上述现代性认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等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三、吸收詹明信有关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在文学研究中倡导从形式回到历史的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四、吸收拉康和齐泽克等人的思想,划分出三种主体性;并运用“剩余快感”理论解释了“典型情感”和作者概念。五、从全球化角度考察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中国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补充。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上篇 理论和概念
- 第一章 文学性作为文化实践的能指和转喻
- 第二章 方法论:从形式回到历史
- 第三章 无意识的主体与拉康的想像界
- 第四章 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
-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
- 第六章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流变
- 下篇 学科与实践
- 第七章 西方文论与现代性认同
- 第八章 英国文学研究的模式与立场
- 第九章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 第十章 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
- 附录一 文学批评观念在现代中国的演变
- 附录二 比较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
- 参考文献
- 人名索引
- 版权说明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