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思想家金观涛作品。直面现代危机,剖解思想困境,拨开认知迷雾,重建真实心灵。

内容简介

近年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世界越发动荡,区域冲突加剧,经济萎靡不振,迷茫与失序感充斥于公众情绪中。经济持续下行的压力急需寻找出口,以致许多人似乎忘记了战争的教训,心态倒退回19世纪,变为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拥趸。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现实层面的危机与思想层面的困顿是一对孪生兄弟,其背后是现代社会价值基础的混乱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何为人文精神的衰落?繁荣的物质文明,前所未有的科学革命使大量的知识、数据、信息涌动于普通现代人的日常生活,我们沉醉于虚拟体验,寄希望于科技发展带来秩序的革新和社会的持续繁荣,却无法规避后真相时代的人心浮躁、意义丧失、真假不分。我们缺乏对现代科学的宏观理解,虚浮于技术带来的狂欢,放弃了思考,因此陷入无可避免的现代性危机。

为了回应这一问题,本书提出了“真实性哲学”的概念,详细剖解了20世纪的三场革命——全球化的兴起、科学革命、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尝试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如何陷入了今天的困境,探索现代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分离的本质。我们需要唤醒哲学思考,通过明确什么是科学,确立科学的边界,关照作为现代人真实的价值和意义,重塑 “真实心灵”,在此基础上,明晰对理想现代社会的追求。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开放社会的理想
  • 被中断的哲学研究
  • 发现韦伯
  • 进入中国思想史
  • 人文的真实性
  • “历史沉淀于关键词”带来的沉思
  • 到台湾政治大学任教
  • 大历史观的痛苦
  • 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探索
  • 两种不同的符号真实性
  • 发现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
  • 真实性哲学
  • 从康德那里获得勇气
  • 现代社会正当性的哲学论证
  • 我心中的80年代
  • 导论 重建真实的心灵
  • 2020年的世界
  • 科学乌托邦和人文精神的衰落
  • 半途而废的认识论革命
  • 现代性和真实心灵
  • 真实心灵丧失带来的困境
  • 真实性哲学的研究
  • 第一编 哲学的童年
  • 第一章 超越突破和真实心灵
  • 从一本畅销书谈起
  • 哲学的转向
  • 传统真实心灵:真善美的统一
  • 认知理性的解放
  • 第二章 现代真实心灵为什么走向解体
  • 现代真实心灵及其稳定性
  • 启蒙运动和“大分离”:理性主义的起源
  • 经验主义和怀疑论:实然—应然、事实—价值
  • 为什么韦伯先知先觉
  • “哲学之死”及其回光返照
  • 第三章 20世纪对康德哲学的期待
  • 公共性丧失和康德的“第三批判”
  • 政治哲学基础的改变:对自然法的再定位
  • 《正义论》和文化相对主义
  • 新康德主义、新儒学及其他
  • 寻找重建现代真实心灵的方法
  • 第四章 康德哲学的宏伟结构
  • 康德哲学诞生的背景
  • “三大批判”的结构
  • 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 为什么康德能够制造“旷世奇迹”
  • 第五章 先验观念论的错误和“康德猜想”
  •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及其后果
  • 形而上学“冻土层”的融解
  • 数学等于逻辑?
  • “康德猜想”:数学符号真实和科学经验真实同源
  • 告别童年:从“康德猜想”再出发
  • 第二编 数学真实和科学真实
  • 第一章 《几何原本》之谜
  • 如何证明“康德猜想”
  • 科学的自相似性
  • 神奇的武功秘籍
  • 科学起源于数学真实
  • 第二章 数学真实的显现及其命运
  • 数学真实的起源
  • 不可测比线段的发现
  • 柏拉图的“理型”和数学真实
  • 几何学黄金时代和数理天文学
  • 三个演变方向:形而上学、《几何原本》和新柏拉图主义
  • 第三章 数学真实被想象成科学经验真实
  •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科学家
  • 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 几何推理是否等同于三段论
  • 种子与方舟:《几何原本》和《大汇编》的飘零
  • 第四章 牛顿力学:《几何原本》示范的扩大
  • 否定亚里士多德:数学真实的再一次兴起
  • 哥白尼的新理论系统
  • 经典力学等于“微积分”加“日心说”加“望远镜”吗
  • 宇宙的公理化:《几何原本》示范及其扩大
  • 第五章 启蒙运动:客观世界的诞生
  • 宇宙模型的改变:从钟表到粒子运动
  • 真空研究和客观存在的时空
  • 新分类树和还原论:化学基础的发现
  • 达尔文进化论:生物学的公理化
  • 第六章 大道之隐
  • 真实性哲学的十字路口
  • 第五公理和非欧几何
  • 解方程、群论和抽象代数
  • 集合论和无穷研究
  • 进一步的问题:“康德猜想”为什么成立
  • 第三编 “语言学转向”阴影下的科学哲学
  • 第一章 科学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科学哲学兴起的历史前提
  • 逻辑经验主义
  • 从逻辑推出自然数的失败
  • 批判的理性主义兴起
  • 第二章 迷失在后现代主义的黑森林
  • 证伪主义科学观
  • 科学史研究:“范式”的发现
  • 证伪主义的修正及其他
  • 科学哲学的“菲罗克忒忒斯之伤”
  • 第三章 来自中国的研究
  • 为什么要回到20世纪80年代
  • 客观存在和受控观察普遍可重复
  • 全称陈述不能确证吗
  • 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为真
  • 通往数学真实之路
  • 第四章 科学是什么
  • 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欧几里得几何学
  • 再论科学发现的逻辑
  • 在证伪的背后
  • 科学图像中的不确定性
  • 科学革命的终结
  • 科学的增长:分形的形成和展开
  • 第五章 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
  • 被悬置的主体
  • 因果性:对目的论和决定论的超越
  • 自然规律和仪器同构
  • 再论哲学的“哥白尼革命”
  • 真实性哲学的方法论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深度的小册子

    全篇篇幅不大,却花了很多时间去消化,特别是前几章的理论前提和结构,读了两三遍才算是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体系框架,与以往的读到的宏观理论和体系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强的独创性。也因此而顺藤摸瓜地发现了一批优秀的中国作者可以继续享用,可能成为我阅读路径上的一本很重要的书,值得推荐和再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历史观的痛苦

      轴心文明起源的本质是将不同类型的终极价值追求(终极关怀)注入社会,形成不同的超越视野,包括希伯来救赎宗教、印度解脱宗教、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认知理性和中国以道德为终极关怀的传统文明。其中,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认知理性因最终证明无法提供超越生死的意义,与希伯来救赎宗教结合,形成西方天主教文明,其在现代性起源过程中又进一步演变出现代科学。总之,这些超越视野使得个体能够从社会中跳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即实现超越突破。正因如此,文明在演化中不会灭绝,人类才有如此辉煌的现代文明。但是,我发现终极关怀在现代社会是不稳定的,它日益遭受现代科学的冲击,以致最后有可能解体。换言之,终极关怀正在日益丧失其真实性。大历史研究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人们透过纷乱的表象看到文明的结构。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终极关怀慢慢退出社会,这件事人人皆知,但唯有透过大历史观才能理解其后果有多可怕,因为这意味着人类文明将回到超越突破以前的状态。无论科技多么高超,经济多么繁荣,没有超越视野的文明终将难逃灭绝的命运。如果我通过大历史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对的,则意味着现代社会是不稳定的。这种忧虑终于转化为大历史观的痛苦。​大历史研究带来痛苦的根源在于,明明知道大倒退将会发生,却不能阻止它。历史学家常说,历史给人类最大的教训是那些我们不大记得的教训。事实何止于此,历史真正的教训是人总是会忘记历史的教训。这必将导致过去的苦难再一次重演。对此,我们难道真的无能为力吗?有解吗,看这本书就对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社会中有一个有趣的症状,那就是,丑闻总是与腐败相关。它是丑闻最主要的名称。奇怪的是,腐败总能成为丑闻,因为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社会从头到尾都是腐败的。甚至可以肯定,腐败是社会的内在法则,为了掩盖这个完全真实的系统的腐败,丑闻最终变成了替罪羊。书中非常多可以省思的篇章,非常耐人寻味,很值得推荐的一本书!

          1
          评论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