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着重研究20世纪初期的中国,探讨了民族国家、民族主义与线性进化史之间的密切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两章,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理论问题;第二部分包括五个倚重文本的个案研究,是杜赞奇撰写复线历史的一系列尝试的成果,目的是要在民族进化历史的范畴和框架笼罩的阴影下闪烁出一星亮光。

本书视野宏阔而不失精深,既能以全球眼光审视近现代中国历史,又能从关键之点切入,洞察细微,把握要害,融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思想文化与政治实践和政治制度等诸多因素于一体,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学术界“语言学转向”和美国汉学界“在中国发现历史”思潮出现以来较具代表性的学术著作之一。

目录

  • 版权信息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总序
  • 中译本序
  • 出版说明
  • 译者的话
  • 导论
  • 第一编
  • 第一章 线性历史与民族国家
  • 第二章 中国和印度的复线历史
  • 第二编
  • 第三章 反宗教运动与被压迫者之复归
  • 第四章 兄弟会与共和革命中的革命话语
  • 第五章 “封建”的谱系: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叙述
  • 第六章 地方对国家的叙述:现代中国的联邦主义与中央集权主义
  • 第七章 中国与印度现代化批评
  •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东游记——我的学术生涯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族历史把民族说成是一个同一的、在时间中不断演化的民族主体,为本是有争议的、偶然的民族建构一种虚假的统一性。这种物化的历史是从线性的、目的论式的启蒙历史的模式中派生出来的。我将用粗体的历史来表示后者,以区别于其他讲述过去的形式。启蒙历史使民族国家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存在于传统与现代、等级与平等、帝国与民族国家的对立之间独特形式的共同体。在此框架内,民族成为一个体现能够推翻历史上被认为仅代表自己的王朝、贵族专制以及神职和世俗的统治者道德和政治力量的新的历史主体。与此相反,民族是一个集体的历史主体,随时准备在现代的未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我在此粗略地勾勒出的这种叙述结构不仅描述民族历史的基本架构,而且还支配着众多的通俗与专业的现代历史。虽然它与现代民族国家同时诞生,但战后的现代化范式更进一步强化了其中许多重要的对立。最近关于民族主义的理论虽然已经与这些对立部分脱钩,但却仍与其他对立联系在一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复线的历史

      先提一下作者:杜赞奇,他来自与中国近邻,同样被视作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又截然不同的印度。这本书一共分七章,共分为理论和实例研究两个部分。第一二章是理论,论述民族作为启蒙历史主体的过程,并提出了 “复线历史 “(bifurcated history)这一个概念。第二部分写了反宗教运动,会党,“封建”,联省自治运动和中国与印度的现代化批评共五个章节。我们眼中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呢?看看教科书把,我们几乎从来学习的就是中国历史,或者日本历史、美国历史、法国历史而不怀疑民族与历史的关系。民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民族才是历史的支配主体!这种观点从何而来?作者的论述是从黑格尔开始的,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里,奠定了所谓线性目的论、进化论的历史观。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目的和进步的方式,“不过是精神即理念的自我意识的展现。自我意思有两个时刻,意识精神本身客观地融入宗教、法律和国家存在的合理性之中,二是个人主体意识。” 按黑格尔的说法,落后的种族没有历史,没有民族。殖民的依据依赖于论证殖民地永久保持非民族地位的能力来维持。罗比特・杨就指出,黑格尔的 “历史不仅为西方征服世界提供了合法依据,同时也把‘他者’当做了一种知识”。 这种历史观点,在西方学术中早成为了传统。既然如此,中国人要摆脱被殖民的 “合法性”,按这样的观点重新塑造和解释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杜赞奇说,是黑格尔的这种线性历史叙述把种族、民族和历史三个要素统一起来了:(历史)“主体由同一性的社群(种族)构成,其疆域即领土的国家(民族),国家进化至现在并已准备好迈入现代性的未来(历史),也就是理性的、自觉的未来,那么偶然性或历史本身将不复存在(历史的终结)。” 在清末以来接受了这种的观点的知识人眼中,民族国家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梁启超大概是第一个用启蒙的叙述结构来写中国历史的,他以西方从中世纪中获得解放的历史为样板,在中国语境下复制出了古代、中世纪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这种三段式的划分法广为中国的史学家所接受。甚至,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划分某种程度上不也是这样一种思路吗?在这种叙述下,古代是创造民族与文化的时代,也是民族的最纯洁的本源所在,例如先秦和两汉的文化形成和繁荣。中世纪是衰退期,内乱和外族入侵破坏了这种纯洁,但总有民族文化的核心坚守保留下来,例如魏晋时期的大动荡也有东晋这样的汉人政权坚守江东。而现代则是再生的时代,我们需要弥补中世纪的断裂,与过去的历史连接上。也就是说,要和中世纪的混乱做切割,我们继承的是古代先贤的传统与历史,以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种线性的中国历史是为了说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贯性,以说明在中国建立民族国家的合法性,以免中国被视为一个被世界列强瓜分的领土,而不是一个连续的民族主体。然而这种历史的叙述真的合理吗?历史真的是这么单线条的向前发展的吗?它是否掩盖了历史的多元,甚至干涉了历史本身发展的方向?杜赞奇批评了这种历史叙述结构中预设了现代化的乌托邦理想,把追求现代性作为唯一的目标,扼杀了多元的历史记忆和表达。他在本书的第二部分举了 4 个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例子,来表达他所谓的 “复线历史”。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