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用户推荐指数
哲学与宗教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72千字
字数
2018-10-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本套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本册是第一卷。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本卷对马克思主义1919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总 序
- 导 论
- 第一章 近代中国面临的 严重危机及走向
- 一、 近代中国面临的严重危机
- 二、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革思想及其影响
- 三、 旧有阶级的应对及其失败
- 四、 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运动
- 五、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 第二章 “五四”前夕中国思想界的变动
- 一、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思想界的困惑
- 二、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思想界的启蒙
- 三、 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怀疑
- 四、 俄国十月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一、 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 二、 “五四”时期各种新思潮的出现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三、 马克思主义同非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 一、 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指导
- 二、 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
-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最初结合
- 一、 列宁的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及其影响
- 二、 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 三、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
- 一、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及影响
- 二、 与戴季陶主义、国家主义派的论争
-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 四、 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初步探索
- 五、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 第七章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 一、 大革命失败后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初步回答
- 二、 井冈山斗争经验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 三、 毛泽东建党思想的形成
- 四、 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确立
- 五、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
- 第八章 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转折
- 一、 “左”倾错误及其危害
- 二、 遵义会议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
- 三、 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总结和战略思想的提出
- 四、 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宣传
-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和推进
- 一、 《实践论》《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
- 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十章 新民主主义理论 体系的系统阐述
- 一、 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理论的提出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思想的探索
- 三、 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的阐释
- 四、 国共两党在思想战线上的斗争
- 第十一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展开
-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 二、 群众路线思想的确立和系统阐述
- 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的发展
- 四、 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的思想和举措
- 五、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 第十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
- 一、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形成
- 二、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
- 三、 中共七大与毛泽东思想的系统阐述
- 四、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及其意义
- 第十三章 抗战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发展
- 一、 国际国内新形势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建国的方针
- 二、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十大军事原则的概括
- 三、 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与新民主主义多项政策的完善
-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 五、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思想及其运用
- 第十四章 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探索
- 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工作重心转移的重大理论思考
- 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系统阐述
-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和协商民主思想的酝酿及实践
- 四、 中国革命经验的系统总结
- 后 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