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囊括杨宽先生毕生史学遗珍佚作,见证一代学术大师的成长之路。

内容简介

本稿为“杨宽著作集”第二辑之最后一种,收录了杨宽先生散见于报纸杂志等处、之前未曾收入文集内的单篇文章,包括对上古史、春秋战国史、墨子、出土文物、农民起义等的研究,是杨宽先生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史考证类文章,如战国人物和史事丛考,可补杨宽系统的古史专著之缺;对于《逸周书》和墨学的相关研究,可见杨宽先生治学之广博;还有一些对于农民起义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全面的反映了杨宽先生的博学杂识与生平学术,体现了杨宽先生卓越的史学成就。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整理说明
  • 中国古史建设初论
  • 略论研究古史的方法
  • 略论古帝王之瑞应传说
  • 禹治水传说之推测
  • 一、《山海经》中传说的演变
  • 二、禹治水传说的起源及其演变
  • 三、洪水传说起于北方
  • 伊尹考
  • 一、伊尹之名号
  • 二、伊尹之出身传说
  • 三、其他传说
  • 巫咸考
  • 略论汤祷传说
  • 再论汤祷传说
  • 二女传说之演变和分化
  • 中国群婚制的有无问题
  • 中国图腾文化的探讨
  • 从康有为说到顾颉刚——史学方法的错误
  • 关于《古史辨》
  • 《古史辨的解毒剂》的解毒剂
  • 向《为〈古史辨的解毒剂的解毒剂〉进一解》展开攻毒的歼灭战
  • 一、“两种胡说法”变不出把戏
  • 二、一团糟的玄学方法
  • 三、毕竟守不住最后巢穴了!
  • 四、五点“强词夺理”的反问
  • 五、关于图腾的解说
  • 一篇多余的辨论
  • 吴起伐魏考
  • 乐毅仕进考——《乐毅报燕惠王书》辨伪上篇
  • 乐毅破齐考——《乐毅报燕惠王书》辨伪下篇
  • 樊於期即桓齮考——战国人物丛考之一
  • 答李君嘉龄:《关于樊於期即桓齮考》
  • 戴氏篡宋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魏安釐王灭卫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孟尝君合从破楚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齐湣王、秦昭王称东、西帝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齐湣王灭宋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梁惠王逢泽之会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公孙衍、张仪从横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中山武公初立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李兑合五国伐秦考
  • 韩灭郑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一)西元前四二三年
  • (二)西元前四〇八年
  • (三)西元前四〇七年
  • (四)西元前四〇〇年
  • 魏惠王迁都大梁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秦失河西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韩文侯伐宋到彭城执宋君考
  • 司马穰苴破燕考
  • 魏文侯灭中山考
  • 三晋伐齐入长城考——战国兴亡丛考之一
  • 赵灭中山考
  • 齐魏相王考
  • 周分东西考
  • 关于长平之战的时间
  • 再谈长平之战的时间
  • (一)《吕氏春秋》所说长平之战“三年始后决”的真实性问题
  • (二)上党之战和长平之战是否紧密连接问题
  • (三)赵、秦进军长平的时间问题
  • 周代封建制的崩溃
  • 士民阶层的兴起
  • 战国时代的农村
  • 战国时代的郡制——战国制度丛考之一
  • 战国时代的征兵制度——战国制度丛考之一
  • 战国时代社会性质的讨论
  • 一、前言
  • 二、从战国时代的奴隶生产情况证明战国非奴隶社会
  • 三、从战国时代的主要生产者证明战国为地主制封建社会
  • 四、论战国时代的“变法”——表示封建社会的量的转变
  • 五、从奖励“耕战”政策证明战国为封建社会
  • 战国时代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形成
  • 一、春秋战国间的农民起义
  • 二、春秋战国间各国政治的改革
  • 三、政治改革的具体内容
  • 论春秋战国间阶级斗争对于历史的推动作用
  • 一、阶级斗争和地租形态的转变
  • 二、阶级斗争和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形成
  • 三、阶级斗争和封建兼并战争
  • 战国中期的合从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再谈马王堆帛书《战国策》
  • 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
  • 社会历史背景
  • 各派学术和实际的密切关系
  • 总结和分析生产技术经验
  • 观察和解说自然现象
  • 整理历史资料和总结历史经验
  • 调查研究现实情况
  • 相互批评 自有辩论 取长补短 相互影响
  • 问题解答一
  • 问题解答二
  • 关于《左传》“取人于萑苻之泽”的辩解
  • 对《宗法今解》一文的商讨
  • 封建新论——论奴隶制的分封制和封建的分封制
  • 一、论西周分封制属于奴隶制性质
  • 二、论西周分封制的统治所以败坏的原因
  • 三、论战国秦汉分封制属于封建制性质
  • 四、论战国秦汉分封制的沿革
  • 《逸周书》与《汲冢周书》辨证——《逸周书集释考证》初稿之一
  • 《逸周书》著作年代考证——《逸周书集释考证》初稿之五
  • 《逸周书》与《尚书》关系考论——《逸周书集释考证》之一
  • 《逸周书》篇目考——《逸周书集释》附考之一
  • 《墨经》考
  • 一、《墨经》乃墨书《经上》,《经下》非是。
  • 二、《墨经》在“一同天下之义”,墨家以为惟一之公理。
  • 三、《墨经》为后世墨学所本
  • 四、墨家本无迷信,故《墨经》亦无之
  • 五、《墨经》为墨子自著
  • 六、论当今治《墨经》之失
  • (一)“端”“尺”“区穴”非几何学之点线面——
  • (二)“方”“圜”“平”“直”诸章非几何学解说——
  • 墨子更非回教辨
  • 一、墨子非外国人
  • (一)正“以文学方面辨证”
  • (二)正“以宗教方面辨证”
  • (三)正“以风俗方面辨证”
  • (四)正“从姓名肤色方面辨证”
  • 二、墨子非回教
  • 论墨学决非本于印度再质胡怀琛先生
  • 一、《关于〈墨子学辨〉的话》的辨证
  • 二、“答或问”的辨证
  • 《墨子》各篇作期考
  • 一、总篇目
  • 二、《亲士》《修身》
  • 三、《尚贤》《尚同》诸篇
  • 四、《非儒》
  • 五、《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
  • 六、结论
  • 《〈墨子〉引书考》驳议
  • 一、叙言
  • 二、在中国而引中国书,何必翻译?
  • 三、《尚贤》《尚同》诸上中下三篇,引诗为何有变化?
  • 四、墨子所引《诗》《书》为何和今本有出入
  • 五、《墨子》为什么多逸文
  • 六、余论
  • 《墨经》写式变迁考
  • (一)经文之旁行
  • (二)《经说》之牒经
  • 《墨经》科学辨妄
  • 一、证之以进化历程
  • (一)自发说不可通
  • (二)外来说之更不可通
  • 二、证之以学术大势
  • 三、证之以本书思想
  • 四、几何学辨妄
  • 五、力学心理学生理学辨妄
  • 六、化学动理辨证
  • 论晚近诸家治《墨经》之谬
  • 一曰强以科学附会之谬
  • 二曰强为辨说之谬
  • 三曰强以名学诠释之谬
  • 四曰强以兼爱诠释之谬
  • 金村古墓之古物及其古文化上之价值
  • 一、导言
  • 二、金村古墓之地址及其内部
  • 三、出土之古物
  • 四、古物之年代及其文化上之价值
  • 羌钟的制作年代
  • 新城大令戈铭考辨
  • 《洛阳金村古墓为东周墓非韩墓考》的商榷
  • 论洛阳金村古墓答唐兰先生
  • 陈骍壶考释
  • 论长沙楚墓的年代
  • 读《秦诅楚文》后
  • “郢锊”金币考
  • 释“锊”
  • 汉代的青瓷
  • 龙门造像之史的考察
  • 一、序说
  • 二、龙门北魏纪年的造像
  • 三、北魏的造像铭
  • 四、龙门唐宋纪年的造像
  • 五、结论
  • 郎窑考
  • 鑑镜之起源
  • 论黄巾起义与曹操起家
  • 一、黄巾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农民起义,开创了一套利用宗教的宣传活动和组织方式。
  • 二、“太平道”和“天师道”的农民起义,第一次提出了农民变革社会制度的要求,要求实现“太平”的社会理想。
  • 三、曹操信奉和利用“黄老道”,黄巾军认他是同“道”,青州黄巾军的接受改编该与此有关。
  • 四、曹操以收编青州黄巾军起家,利用他作为改朝换代的工具,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 黄巢起义对傜族人民的影响
  • 论《太平经》——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
  • 一、《道藏》中的《太平经》,就是“太平道”的经典《太平清领书》。张角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在理论上就是依据《太平经》的
  • 二、《太平经》的“太平”社会理想,是要求实现“大平均”,使“竟得天年,各得其所”
  • 三、这种“太平”社会理想的理论根据,是从黄老的“道”的学说发展来的
  • 四、《太平经》实现“太平”的方案是:积极生产,周穷救急,集思广益,唯德才是举,减除刑法等
  • 结语
  • 论李岩——一个参加明末农民起义的地主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
  • 富户公子一变而为起义军将领
  • 是农民的革命家又是杰出的文学家
  • 和农民军将领之间还存在着隔阂甚至分歧
  • 试论“康熙之治”
  • 一、“康熙之治”是在怎样的阶级斗争形势下产生的?
  • 二、清初农民反抗斗争的性质
  • 三、为什么康熙要对农民采取让步的措施?
  • 四、关于康熙对农民的让步措施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