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6.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9千字
字数
2011-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政治传播学三大板块,理论与实践并重,创新性研究,学生与专业人士必读。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政治传播学领域,内容分为政治传播载体、政治传播形态与政治传播符号三大板块,具体包括理论背景、研究述评、报刊与政治、广播电视与政治、新媒体与政治、政治新闻、政治舆论、政治修辞、政治象征、政治形象等内容。该书主要突出政治传播中的媒介影响,以及可能对世界和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劝服效果,与同类著作相较有一定的创新性。本书以学习政治传播大学生以及政治传播方向的研究生和从事媒体实务工作的人群为读者对象。全书约23万字,专著。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背景与相关研究概述
- 第一节 西方政治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 一、三大先驱人物的初始研究
- 二、政治传播学独立地位之形成
- 三、政治传播研究的现状与走向
- 第二节 西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范式
- 一、研究对象
- 二、概念界定
- 第三节 西方政治传播的研究方法
- 一、西方政治传播研究方法之演进
- 二、西方政治传播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四节 中国政治传播研究
- 一、中国政治传播研究概况
- 二、西方政治传播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 三、政治传播视角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 四、中国社会变革与政治传播之演进
- 第五节 政治与媒介关系研究
- 一、媒介对政治的影响力研究
- 二、政治机构应对媒体的实务研究
- 三、政治传播中的媒体与政府关系研究
- 第二章 政治传播载体
- 第一节 西方报刊与政治
- 一、美国报刊与政治
- 二、英国报刊与政治
- 三、日本报刊与政治
- 第二节 中国报刊与政治
- 一、近代报刊与政治
- 二、现代报刊与政治
- 第三节 报刊对政治的影响
- 一、传播政治信息
- 二、增进政治说服
- 三、强化舆论监督
- 四、设置政治议程
- 五、沟通政治渠道
- 第三章 政治传播载体
- 第一节 广播电视发展与政治介入
- 一、广播电视初创时期(1920-1928)
- 二、经济萧条时期的广播电视(1929-1938)
- 三、二战期间的广播电视(1939-1945)
- 四、冷战时期的广播电视(1946-1989)
- 五、全球化时代的广播电视(1990年到现在)
- 第二节 广播电视与政治参与
- 一、广播电视与政治表达
- 二、广播电视与政治选举
- 三、广播电视与舆论监督
- 第三节 广播电视与政府监管
- 一、社会责任缺失现状
- 二、社会责任缺失原因
- 三、适当进行政府监管
- 四、敦促媒体行业自律
- 第四节 广播电视的政治影响
- 一、传播政治信息
- 二、塑造政治形象
- 三、推进政治社会化
- 四、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 第四章 政治传播载体
- 第一节 新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优势
- 一、政治沟通中传统媒介的局限
- 二、新媒体介入政治的优势
- 三、新媒体的政治中枢作用
- 第二节 政治传播中新媒体的类型
- 一、电子邮件
- 二、手机
- 三、网站
- 四、电子杂志
- 五、政治博客
- 六、网络电视
- 第三节 新媒体对政治的影响
- 一、对政治信息通道的影响
- 二、对选举制度的影响
- 三、对媒体自身的影响
- 第五章 传播形态:政治新闻
- 第一节 综述与界说
- 一、政治新闻研究概述
- 二、政治新闻的定义
- 三、政治新闻的分类
- 第二节 政治新闻的发展
- 一、萌芽期
- 二、低潮期
- 三、勃兴期
- 第三节 政治新闻的传播
- 一、传播主体
- 二、传播内容
- 三、传播过程
- 四、传播渠道
- 第四节 政治与新闻的关系
- 一、政治新闻的政治主导性
- 二、政治新闻与意识形态
- 三、政治新闻与社会控制
- 第六章 传播形态:政治宣传
- 第一节 政治宣传界说
- 一、政治宣传的定义
- 二、政治宣传与政治新闻
- 三、政治宣传策略与方法
- 第二节 政治广告
- 一、政治广告的概念及特征
- 二、政治广告的传播媒介
- 三、政治广告的传播效果
- 四、政治广告在中国的发展
- 第三节 政治说服
- 一、政治说服的定义
- 二、政治说服的类型
- 三、说服效果的影响因素
- 第七章 传播符号:政治修辞
- 第一节 政治修辞界说
- 一、政治修辞的概念
- 二、言语行为与政治修辞
- 三、新闻修辞与政治修辞
- 第二节 政治修辞的要素与范式
- 一、政治修辞的基本要素
- 二、政治修辞的理论范式
- 第三节 政治修辞的起源与发展
- 一、政治修辞理论的起源
- 二、政治修辞理论的发展
- 第四节 政治修辞的功能
- 一、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
- 二、维系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 三、增强政治动员的号召力
- 四、政治对话与外交协商
- 五、电视辩论的政治功能
- 第八章 传播符号:政治象征
- 第一节 政治象征界说
- 一、政治象征的概念
- 二、政治象征与文化
- 三、政治象征的功能
- 第二节 政治象征理论的开端
- 一、沃拉斯、李普曼的论述
- 二、梅里亚姆的《政治权力》和《政治系统》
- 第三节 政治象征理论的发展
- 一、拉斯韦尔与语言政治研究
- 二、艾德尔曼与政治象征理论
- 第四节 媒介作用于政治象征
- 一、政治象征的一般过程
- 二、国庆阅兵:政治象征的媒介景观
- 三、新媒体推进政治象征多元化
- 第九章 传播符号:政治形象
- 第一节 政治形象传播
- 一、政治形象传播界说
- 二、政治形象传播要素与特征
- 三、政治形象传播途径
- 四、政治形象传播策略
- 第二节 政府形象传播
- 一、政府形象的内涵与定位
- 二、政府形象的系统构成
- 三、政府形象传播的意义
- 四、危机中的政府形象传播
- 第三节 政党形象传播
- 一、政党形象的内涵与定位
- 二、政党形象传播的意义
- 三、大众传媒的作用
- 四、领袖形象与执政绩效
- 第四节 政治人物形象传播
- 一、政治人物形象传播的内涵
- 二、政治人物形象传播的意义
- 三、政治竞选与候选人形象
- 附录 日本广播电视协会的广播电视播放标准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成立的大学出版社之一。其上级主管单位是中国传媒大学,业务上受国家教育部社科司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导。2004年9月改称现名。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现有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媒体管理、编校译中心等六个编辑部,以及市场中心、出版部、行政与总编办公室、财务部、数字出版部、经营中心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