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国际文化心理学奠基人之一彭凯平作品,

内容简介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

本书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四个部分进行详述,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最后延伸到如何推广中国文化。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幸福的极致体验:澎湃的福流
  • PART 1 情感
  • 情为何物?心理学的探索
  • 罗宾“爱情三体验”
  • 哈特菲尔“两类爱情”
  • 李·约翰“爱的画风”
  • 斯滕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 爱的魅影
  • 无法忘却的天使之爱
  • 爱情里,逃不掉的“选择和放弃”
  • 什么样的人可以做单身贵族?算算你的单身回归方程
  • 单身和恋爱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 测算一下你的“意向幸福指数”
  • 认清真相,依旧深爱你
  • “亲爱的,你好漂亮……至少对我而言确实如此”
  • 认清真相,依旧爱你
  • 别再做怨女,分手的后果对男性来说更恐怖
  • 男女分手后的心理差异
  • 怨女复原更神速,此恨绵绵多男儿
  • 科学地寻找最适合与你结婚的人
  • 一切看脸?鲜花也可能跟牛粪更般配
  • 裸婚很辛酸,但金钱并不是婚姻的“板蓝根”
  • 爱情大师谈幸福婚姻
  • 爱情实验室
  • 当我哼着歌时,希望你能自然地唱下一段
  • 母爱的真谛:冷酷的哈洛恒河猴实验的温暖启示
  • “绒布妈妈”PK“铁丝妈妈”
  • 心理学界的梵高
  • 天生的“心理治疗师”
  • 优雅地让她满意:男性可以帮助女性提高对自己身材的满意程度
  • 要么瘦,要么死
  • 三重影响因素模型
  • 身材逆袭源于改变认知
  • 男人的爱美之心可否转化为美德之心
  • 美女在旁增加捐款数量
  • 美女照片对公共账户的影响
  • 爱美之心增加男人施惠之度
  • PART 2 福流
  • 快乐与气味一样可以闻到吗
  • 第一阶段——采集不同情绪的体味
  • 第二阶段——情绪味道,难以掩饰其反应
  • 为何传世古诗中念念不忘的是杭州丹桂
  • 千年桂花香
  • 香的不只是香味
  • 拯救越发无聊的节假日,为幸福增值
  • 幸福增值的六大原则:私人定制你的节假日
  • 希望的功效远不止是一碗“鸡汤”
  • 积极心理学关于希望感的研究
  • 希望感的研究意义重大
  • 培养你的希望感,做更好的自己
  • 笑得由衷不由衷?你的人生将清晰表白
  • 笑容预测婚姻,靠谱
  • 颜施——笑得最灿烂=笑得最少+7
  • 幽默面前并非人人平等
  • 论幽默的重要性:智商的判定标准之一
  • 为什么铜牌选手会比银牌选手更开心
  • 银牌选手为什么不会迪香式微笑
  • 心理学关于开心的基本发现
  • 转换视角
  • 女神与心理学的神奇碰撞
  • 从女神到学霸
  • 事物恒存性知觉
  • 心灵雾霾可以用科学来治理
  • 拨开心灵的雾霾,还生活一片蓝天
  • 积极心理学创造幸福生活的5个要素
  • 科学分析幸福的元素
  • 什么情况会导致渴望自己并不喜欢的东西
  • 渴望和喜欢来自不同的通道吗
  • 得到了未必珍惜,得不到的才会挂念
  • 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
  • 做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成绩单
  • 三步走,云淡风轻
  • 提升智商的良好契机
  • 积极心理学:我跟阿Q不一样
  • 阿Q精神所存在的问题
  • 积极心理学不是“鸡汤”,更不是“阿Q”
  • 过度相信乐观作用的“陷阱”
  • 人们为何如此推崇乐观主义
  • 乐观信念的作用被高估了吗
  • 做一个客观的乐观主义者
  • 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实
  • 国际幸福日的意义
  • 最幸福国家的启迪
  • 卢旺达幸存者的幸福追求
  • 幸福科学在中国的推广与实践
  • 让你目光短浅的是愤怒吗
  •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 和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聊聊天
  • 当代最杰出的心理学家们
  • 我的导师尼斯贝特教授
  • 近距离接触最杰出的心理学家
  • 感慨与感恩
  • PART 3 正心
  • 红尘炼心
  • 为何道德和正义是我们人类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呢
  • 道德判断需要科学的态度
  • 多助一次人,少生一次病
  • 催产素为什么被称为道德分子
  • 耗时十年的研究思路
  • 研究结果
  • 文化资本
  • “人格差异”造就不同气质
  • 教育孩子,因“气质”施教
  • 气质更应是种“文化资本”
  • 宽恕之心在中国的蝴蝶效应
  • 从科学角度认识“宽恕”
  • 宽恕是一种积极心理资本
  • 宽恕和不宽恕的体验性心理实验
  • 美德之巅
  • 感恩之心的体验
  • 感恩之心区别于报答之心、欣赏之心
  • 关于感恩的科学研究
  • 培养感恩之心的方法
  • 信任之心
  • 什么是信任
  • 我们为什么相信别人
  • 信任有什么心理意义呢
  • 什么才是中国男人的情怀
  • 父爱如山,仁者爱人
  • 美人之美,达人大观
  • “尊重和帮助他人”是心理强大的标志
  • 可怕的“非人化”加工
  • 情绪耗竭与“非人化”行为
  • 自信、自卑、自负的边界在哪里
  • 一个人自信是什么状态
  • 领导对员工的优势感,哪些源于自信?哪些源于自负
  • 自信有根柢吗
  • 过于自信的人“长什么样”
  • 如何提高人们的科学精神
  • 如何改变弱者心态
  • “危机意识”是正面还是负面的
  • 自信和创新有关系吗
  • 到底是不自信还是过度自信
  • 中国人真的不自信吗
  • 关于自信的文化差异
  • 实验后面透视出“过度自信”的现象
  • 不忍测试的人性:人类能否在权威面前坚守住良知
  • 米尔格兰姆服从实验
  • 为什么人们喜欢传播阴谋论
  • 探索阴谋论的心理原因
  • 阴谋论与海德式解释
  • 什么是信念固执
  • 如何提高辨别阴谋论的能力
  • 谁更容易相信“阴谋论”
  • 极端主义和阴谋论是“孪生兄弟”的研究
  • 中华文化对阴谋论的解决之道
  • 科学实验证明正义终将战胜邪恶
  • 天性选择正义的实验
  • 王阳明的“良知”
  • 什么是实验伦理学
  • “实验伦理学”的首次提出
  • 什么是实验伦理学
  • 一个美国心理学家的中国心
  • 赛斯教授的有趣研究
  • 美国人才“流失”到中国,我们准备好了吗
  • PART 4 跨界
  • 积极心理学到底是不是仅仅研究幸福
  • 传统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课题
  • 其他也属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课题
  • 为何心理学家要研究经济学
  • 心理学对经济学理论假设的挑战
  • 心理学是关于行为的科学,而经济行为是人类最重要的行为之一
  • 心理学变量中很多应是经济学变量
  • 为何经济学家要研究心理学
  • 心理账户问题
  • 为什么人们选择并非最优的效益方式
  • 产权起源于心理学研究
  • 沉没成本与“损失增恶”心理
  • 机会成本影响决策心理
  • 贸易本质是以心换心
  • 生活质量受对比效应影响
  • 博弈理论身不由己的心理因素
  • 经济学家的错误假设
  • 诺贝尔经济学家的尴尬
  • 选择悖论对于中国人的价值
  • 幸福的选择悖论
  • 法之所为在为人心
  • 法是人心的产物
  • 法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 如何设定机制控制法官的自然心理反应
  • 文化心理学对法学理论的影响
  • 跨界思维的魅力
  • 大历史的纵横之道
  • 为什么文明水平如此不同
  • 为什么文明扩张是单向的
  • 近代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 探索和培养“第七感”
  • 什么是“第七感”
  • “第七感”的核心机理
  • 如何培养“第七感”
  • 不劳动能幸福吗
  • 劳动的基因更容易被传承
  • 如何在劳动中得到幸福和快乐
  • 为什么那么多学术大师爱讲终结论
  • 高处不胜寒
  • 终结幻觉
  • 终结论有启发作用
  • 研究心理学,也要关注传统文化
  • 心理学方便样本存在的问题
  • 心理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路径
  • 五大研究领域
  • PART 5 开拓
  • 未来心理学的腾飞之舟
  • 人类未来科技飞跃的五个方面
  • 触发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节点
  • 文化影响我们的举手投足
  • 用技术和艺术承载文化心理学的认知突破
  • 认清中西思维局限,找出创新新路径
  • 何谓创新
  • “你小子还想当美国总统”
  • 文化差异带来受限的日常行为
  • 突破思维局限是我国创新的关键
  • 文化形象
  • 文化形象的重要性:人类心理有血有肉的真实反映
  • 如何重塑文化形象:别只讲心灵鸡汤,要靠科学阐释
  • 两种思维模式、审美理念、理性判断的PK
  • 国家智库建设需要心理学顾问吗
  • 全球顶级智库在做什么
  • 心理学家如何顾问国策
  • 心理学家可为国策“梦之队”做些什么
  • 经济方面
  • 教育政策
  • 健康政策
  • 环境政策
  • 幸福政策
  • 教育不是为了考试,是为了幸福
  •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积极教育
  • 什么是ACE
  • 积极教育的七类内容,带你体验福流
  • 慕课
  • 与慕课的零距离接触
  • 慕课教育的正面作用
  • 传统教育有慕课教育无法替代的优势
  • 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不能相互替代
  • 专家有没有可能改善我们的预测(炒股)能力
  • 如何提升我们的预测能力
  • “假阳性的错误”VS“假阴性的错误”
  • 普通散户的致富心理
  • 思想也可以如此性感
  • 是什么让好人变得邪恶
  • “10步法”抵御“路西法效应”
  • 激励凡人成圣贤
  • 英雄主义符合进化需求
  • 英雄心理剖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化科学解读中国文化DNA
  • 跋 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四化”之道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4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悲伤冲淡悲伤?

    这应该算是一本介于通俗科普与专业权威之间的心理学入门书籍。感觉作者彭教授写此书的时候还是做了一些权衡,又想写得有干货,又怕普通读者因太深奥而看不下去。其中里面讲到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感恩、PERMA、美德、主观幸福感、意志力、福流、意义和目的。还包括:利他行为、自我控制、积极教养、自我效能感、友情、精通、合作。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书中我觉得有趣的点:原来我们在悲伤的时候听伤感音乐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前我以为,在人生受到挫折时,比如失恋、家人去世等,应该听几首欢快类型的音乐来调节下心情。可是其实我们在这种低沉的情绪下,更喜欢听伤感的音乐,比如失恋了,会去想听 “吻别”,情人节时单身狗总会想去听 “没那么简单”。这是有科学依据的,有两位学者,Taruffi Koelsch 写了一篇有关伤感音乐和情绪的文章《The paradox of music-evoked sadnessan online survey》。我们直觉地认为伤感音乐会触发我们悲伤的情绪,让我们更难过。其实伤感音乐触发的情绪会更复杂些,会有同理心的参与,同时会触发我们的怀旧的情绪。怀旧当中的积极面就是,我们会想起那些美好的记忆,从而安慰了忧郁。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幸福其实并不遥远,因为福流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彭凯平教授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一书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关于幸福的认知与实践,他的这本书,不是讲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但是依托深厚的理论基础,讲生活,讲文学,讲他个人的感受,一篇一篇的短文,娓娓道来,可读性非常强。幸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终极目标,没有什么比幸福更让人向往。每个族群,每个人对幸福的追求和认知不同,在有的人看来,幸福可能是功成名就,当然,有的人追求的可能是阖家欢乐,自然也有人把平淡却怀有 “小确幸” 的日复一日看做幸福。无论如何,幸福始终是一种美好的、有吸引力、值得追求的状态。在国家层面,我国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过,根据 2020 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国的排名下滑至第 93 名。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呢?这不单单是一种心法,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研究和相关内容的传播,改变人们对幸福的看法,改变人们的行为,进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在这本书里,彭凯平教授总结了创造幸福生活的五个要素:“笑、动、说、观、心”。笑,指的是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微笑,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迪香式微笑。笑,是人际交往成本最低的一种行为。动,包括行动和运动,比如帮助他人,锻炼身体,等等。通过改善自身的行为,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对幸福的认识。说,就是沟通、交流、表达、积极的鼓励。观,就是用心的去看生活中的真善美,很多时候,人们看不到有益的事情,不是因为笨傻,而是看到了,又没看见。心:就是一种感觉,一定要用心的去感受这个世界,很多人活在这个世上,心是不动的,没有让他激动的事情,没有令她感动的人。只有具备基本的心理体验活动,你才能知道什么是真实的快乐。除了有这样的一些操作性非常强的内容以外,还有基于专业视角去解读的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等等。非常有意思,初读的惊喜之后,值得品味。比如有一篇文章,谈到 “文人悲秋和季节性情绪障碍”。在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再去读 “万里悲秋常作客”,再去读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样的耳熟能详的关于秋季的诗词,就好像打开了另外的一个视角。对于我个人很大的影响,看见花开花落,看见秋季的凋零,好像没有以往的那种大悲大喜,反而体会到了花开有花开的灿烂,花落有花落的开心。每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都是一种自然的循环与发展。读一本书,如果带给你的不仅仅是书中的知识点,还能启迪你对自然万物的思考,那这就是一本值得用心去读去领悟的书。愿每一天,平安、喜乐、幸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系统的知识,实用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7条书评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