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揭示了清代以来黄河中游旱涝、降雨变化,极端干湿和冷暖事件的发生特征和规律,为当前灾害风险管理和人类适应气候变化提供了历史借鉴。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利用清代档案、方志、文集中有关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和灾害的大量信息建立旱涝灾害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中的信息,作者对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旱涝等级、降雨量变化序列进行了重建,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演化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作者将之与太阳活动变化、树轮序列等进行对比分析,以判断引起清代黄河中游地区气候变化与波动的原因。不仅如此,作者还选取有代表性的极端气候事件进行个案分析,以复原其形成的气候背景,探讨它们对区域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以及社会应对方式。

这一研究的目标,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讲,是立足于较高分辨率的历史文献,试图复原中小空间尺度上的历史气候变化相关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气候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标、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时空界定与研究区概况
  • 第五节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区史料及其蕴含的气候信息
  • 第一章 黄河中游旱涝等级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1644—2009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代表站点的选取
  • 第三节 旱涝等级序列的重建
  • 第四节 旱涝特征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清代以来黄河中游5—10月面降雨量序列重建与特征解析(1765—2009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万锦滩水志设立与水位数据解读
  • 第三节 面降雨量重建的思路与方法
  • 第四节 面降雨量重建结果与特征解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康熙年间陕、晋、豫三省大旱事件剖析(1689—1692年)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二节 大旱灾情与时空分异特征
  • 第三节 大旱事件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分析
  • 第四节 1689—1692年大旱灾的社会应对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嘉庆二十四年(1819)黄河中游极端降水事件诊断
  •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二节 雨情与灾情
  • 第三节 降水时空分异特征分析
  • 第四节 气候背景推断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清代黄河中下游决溢与气候波动关系讨论(1751—1911年)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黄河中下游决溢事件及气候背景
  • 第三节 气候波动与黄河历次决溢程度变化关系
  • 第四节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清代黄河防汛与报汛制度的运作
  • 第一节 古代水志设立及其应用的三段时期
  • 第二节 清代黄河水志设置及其水位记录的学术意义
  • 第三节 清代黄河河务与报汛制度运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民国时期黄河中游气温变化及寒冷事件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说明
  • 第四节 气温变化特征
  • 第五节 “民国十八年年馑”与寒冷事件史实、影响及天气背景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第二节 未解决的问题及努力方向
  • 附录一 1644—2009年黄河中游旱涝等级数据
  • 附录二 1644—1911年黄河中游旱涝分异图集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