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84千字
字数
2022-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百年清史研究史系列之边疆民族卷。
内容简介
本卷探讨了民国至今百余年中国学术界边疆民族研究,特别是清代边疆民族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相伴生的史学观念意识嬗变、重要学派、学术组织、研究机构、学人风貌、学术观点、著述成果及价值评估诸问题。
书中涉及陆海边疆、边疆民族部落及沿边政权。力图深层次呈现该学科领域的分化组合、基本面貌及学术走向,提供学术与社会、学术与政治、学术与国家以及中外学术之间联动关系的观察视角和案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言
- 第一章 由模糊到明晰:民国时期学人的边疆观、民族观嬗变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学人对“边疆”“民族”“边疆民族”含义的界定
- 第二节 民国时期学人的边疆观与民族观
- 第二章 民初对清朝史、满族史研究的史观转换与评价转向
- 第一节 嬗变中的“民族主义”观念与清朝评价
- 第二节 《清史稿》编纂者的“歌功颂德”
- 第三节 立场客观的清朝史、满族史研究
- 第三章 20世纪上半叶边政学范式下的中国边疆研究
- 第一节 第二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到来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关注焦点
- 第三节 边疆研究发展的趋势
- 第四节 新的学科雏形下边疆研究的整合与多元发展
- 第五节 对清代边疆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 第四章 救亡与经世:民国时期的蒙古学研究
- 第一节 中西学术的融合与民国时期的蒙古史研究
-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边疆考察与蒙古地理研究
- 第三节 边疆危机与蒙古问题研究
- 第四节 民国时期蒙古学研究的评估
- 第五章 边疆调查与民族识别
- 第一节 抗战时期边疆调查与民族研究
- 第二节 新中国民族识别问题的缘起和经过
- 第三节 新中国民族识别研究总体概况
- 第四节 民族识别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五节 民族识别与族群认同,兼及对民族识别工作的反思
- 第六章 新史观下的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1949—1999)
- 第一节 满族史研究的兴起与繁荣
- 第二节 蒙古史研究的曲折历程
- 第三节 新疆民族史研究的成就
- 第四节 边疆民族史视野下的藏学研究
- 第五节 20世纪下半叶的西南民族研究
- 第七章 多元视角下的21世纪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2000年以来)
- 第一节 中国疆域形成及相关问题
- 第二节 东北地区与满族
- 第三节 北方地区与蒙古族
- 第四节 西北地区及各族
- 第五节 西藏地区与藏族
- 第六节 西南边疆及各族
- 第八章 边疆开发范式下的清代边疆研究
- 第一节 “边疆开发”概念、范畴的讨论及其总体研究
- 第二节 农(牧)业、屯垦研究
- 第三节 边疆地区的工矿业、商业贸易和城镇
- 第四节 移民和文化教育
- 第五节 边疆开发与生态问题
- 第九章 海疆问题的出现与清代海疆史研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研究范围
- 第二节 与国际争端联系密切的海疆专题史研究
- 第三节 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上贸易研究
- 第四节 清代海疆政策和海疆治理研究
- 第五节 海疆区域地方史研究
-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