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3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收录了著名史学家陈祖武先生最近数十年间与师长之论学书札及陈先生所撰相关序跋、琐记和友人访谈实录等文字。
内容简介
全书大体分为四个部分:
一、前辈师长教诲恩深。收录了陈先生回忆师长郑天挺、杨向奎、林甘泉等先生的文章。
二、友人通道鼓励鞭策。收录了陈先生为学界朋友著作所撰写的书评和序言。
三、与同窗诸友一道成长。收录了陈先生所撰写、主编,以及古籍整理著作的序言文字。
四、诸位友人采访实录。收录了学术报刊对陈先生进行的访谈录文字,实为了解先生治学的导读性文章。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自序
- 一 前辈师长教诲深恩
- 在“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20周年暨第五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 抓纲治学 胜利前进
- 呈郑老天挺先生函(五通)
- 缅怀郑老 学海求真——记郑天挺教授对我的一次教诲
- 关于新中国历史学60年的几点思考——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
- 《求真务实五十载》序
- 《古史文存》前言
- “学人丹青”展览前言
- 关于纪念顾先生的一点感想
- 杨向奎先生致函(两通)
- 《清初学术思辨录》序言
- 记拱辰先师的一桩未竟遗愿
- 《杨向奎集》编者的话
- 任继愈先生赐示并题签
- 永远的楷模——在《任继愈文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 程毅中先生赐示并题签
- 祁龙威先生赐示并赠书
- 《容肇祖全集》书后
- 《清代学术史讲义》书后
- 《史籍举要(修订本)》书后
- 一个极其宝贵的遗产——在《柴德赓点校新五代史》新书发布暨《柴德赓全集》启动仪式上的发言
- 《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举要——在柴德赓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柴德赓全集》学术委员会会议的书面发言
- 共同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 楷模:永远的甘泉同志
- 二 友人同道鼓励鞭策
- 商务印书馆和学者交朋友——庆贺商务印书馆成立120周年
- 亦师亦友 学海同舟——庆贺中华书局成立90周年
- 《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书后
- 《清代理学史》书后
-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举要——庆贺吴怀祺教授80华诞
- 顾炎武时代之问的历史启示——庆贺冯天瑜教授80华诞
- 从《日知录》到《日知录集释》(代前言)
- 《困学纪闻》与《深宁学案》(代前言)
- 《伟哉中华》序
- 《明清史研究丛书》序
- 《清代经学图鉴》序
- 《新编清人年谱稿三种》序
- 《叶德辉集》序
- 《顾炎武研究文献集成》总序
- 以文化人 移风易俗——恭祝《三礼学通史》出版
- 《帝国之雩——18世纪中国的干旱与祈雨》序
-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审查报告
- 《姚江书院派研究》序
- 《清代石门吴文照家藏尺牍》序
- 《张履祥与清初学术》序
-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若干思考
- 在“一代儒宗——钱大昕纪念展暨《钱大昕年谱长编》发布会”上的书面发言
- 旅台琐记
- 三 与同窗诸友一道成长
- 《李塨年谱》点校说明
- 《颜元年谱》点校说明
- 《榕村语录 榕村续语录》点校说明
- 《杨园先生全集》点校说明
- 《清初学术思辨录》前言
- 《中国学案史》初版前言
- 《清儒学术拾零》初版前言
- 《清儒学术拾零》初版后记
- 《清儒学案》点校说明
- 《顾炎武评传》前言
- 《衰世风雷——龚自珍与魏源》自序
- 《乾嘉学术编年》编纂缘起
- 《乾嘉学派研究》前言
- 《清初名儒年谱》前言
- 《乾嘉名儒年谱》前言
- 《晚清名儒年谱》前言
- 《三礼馆:清代学术与政治互动的链环》序
- 《中国学案史》(修订本)前言
- 《清初遗民社会》序
- 《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序
- 《皖派学术与传承》序
- 《清代学术源流》前言
- 《榕村全书》整理说明
- 《清儒学术拾零》再版前言
- 《清儒学术拾零》再版后记
- 《乾嘉四大幕府研究》序
- 《清代学者象传校补》缘起
- 《〈清儒学案〉曹氏书札整理》序
- 《〈清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研究》序
- 《清代学林举隅》序
- 《清代陆王心学发展史》序
- 《清史稿儒林传校读记》前言
- 《纂修〈清儒学案〉往来书札辑考》序
- 四 诸位友人采访实录
- 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访陈祖武研究员
- 为人为学 浑然一体——陈祖武先生访谈录
- 孜孜笃实 精进不已——陈祖武先生的治学进路与成就管窥
- 尊重历史 实事求是——陈祖武研究员访谈录
- 在传承中寻求创新——陈祖武先生谈《中国学案史》
- 我在中央文史馆履职的第一个十年
- 我与顾炎武研究的学术因缘——访清代学术史研究学者陈祖武研究员
- 经世致用 以文化人
- 附录
-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陈祖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陈祖武
- 我的清代学术史研究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