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CARAS的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综合讨论。

内容简介

临床上已发现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往往同时存在。最近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新的医学概念。将从CARAS的基础理论、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相关学科内容进行讨论。 2003年笔者李明华和唐华平在浏览国外网站时发现了“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个新的诊断名词,意译过来就是“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这个提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因为在临床工作中确确实实有这样一种病,而在全球范围内对这两个病进行联合定义和联合治疗的循证医学资料却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开始积累观察资料,制造了相关的口鼻两用雾化装置,在上、下呼吸道疾病的联合诊断和联合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我们遵循着“书是照着病写的,病不是照着书看的”这句名言开始撰写这本《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定义
  •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概念的提出和依据
  • 一、流行病学依据
  • 二、解剖学和生理学依据
  • 三、发病机制方面的依据
  • 四、免疫学和病理学方面的依据
  • 五、临床方面的依据
  • 第三节 提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迫切性
  • 一、存在诊断不全或误诊以及哮喘难以分型的问题
  • 二、存在治疗不全或误治
  • 三、存在延误患者病情和预后不良的危险
  • 四、存在浪费卫生和社会资源的问题
  • 五、其他
  • 第四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研究方向和目标
  • 一、基础研究
  • 二、诊断与分级今后研究方向
  • 三、治疗方案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方向
  • 四、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药物研究和新药开发
  • 第二章 病因学
  • 第一节 遗传因素
  • 第二节 变应原
  • 一、吸入性变应原
  • 二、食入性变应原
  • 第三节 室内外空气污染
  • 一、室内的空气污染
  • 二、室外的空气污染
  • 第四节 呼吸道感染
  • 一、呼吸道病毒感染
  • 二、呼吸道细菌感染
  • 三、呼吸道衣原体感染
  • 第五节 职业性因素
  • 第六节 药物因素
  • 第七节 性别和种族因素
  • 第八节 其他因素
  • 一、社会心理因素
  • 二、气候因素
  • 三、运动过度和换气过度
  • 四、地理因素
  • 五、内分泌因素
  • 第三章 病理学
  • 第一节 上、下呼吸道的炎症
  • 第二节 上、下呼吸道的重塑
  • 第三节 病理学改变
  • 一、肉眼所见
  • 二、普通显微镜检查
  • 三、超微病理学改变
  • 第四章 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上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 一、变应原对正常鼻腔保护功能的影响
  • 二、鼻痒、打喷嚏(感觉神经)、流涕(鼻黏膜腺体分泌)的病理生理改变
  • 三、鼻塞、嗅觉减退(血管扩张、黏膜水肿)的病理生理改变
  • 四、鼻-肺反射
  • 第二节 下呼吸道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 一、与气道高反应性有关的病理生理学
  • 二、与气道通气功能障碍有关的病理生理
  • 三、与鼻腔和支气管换气功能障碍相关的病理生理
  • 第五章 免疫学
  • 第一节 IgE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中的作用
  • 一、IgE的合成
  • 二、IgE受体
  • 三、IgE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第二节 炎性细胞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一、肥大细胞
  • 二、嗜碱性粒细胞
  • 三、淋巴细胞
  • 四、嗜酸性粒细胞
  • 第三节 细胞因子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一、IL-4
  • 二、IL-13
  • 三、IL-5
  • 四、IL-3
  • 五、趋化因子
  • 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第四节 炎性介质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一、组胺
  • 二、白细胞三烯
  • 三、血小板激活因子
  • 四、前列腺素类(PGs)
  • 第六章 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 第一节 病史
  • 一、病史采集的要点
  • 二、主要询问内容
  • 三、询问患者治疗情况
  • 第二节 临床症状和体征
  • 一、前驱表现
  • 二、症状
  • 三、体征
  • 第七章 肺功能和气道反应性测定
  • 第一节 峰流速值测定
  • 一、定义
  • 二、仪器结构
  • 三、峰流速仪的主要优点
  • 四、测定方法
  • 五、正常值及结果判定
  • 六、临床应用
  • 七、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PEF的自我监测
  • 第二节 用力肺活量
  • 一、FVC
  • 二、FEV1
  • 三、用力呼气流量
  • 第三节 呼吸动力学测定
  • 一、顺应性测定
  • 二、气道阻力
  • 三、呼吸功
  • 第四节 肺容积测定
  • 一、肺活量
  • 二、残气容积、肺总量、残气容积/肺总量比值
  • 第五节 流速-容量曲线(F-V曲线)
  • 一、测定方法
  • 二、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患者F-V曲线特征
  • 第六节 气道反应性及其测定
  • 一、气道反应性测定的常用方法和仪器
  • 二、气道反应性测定
  • 三、气道反应性测定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
  • 四、气道反应性测定方法的评价
  • 第八章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一节 诊断
  • 一、诊断线索
  • 二、诊断步骤
  • 三、诊断标准
  • 四、病因诊断
  • 第二节 鉴别诊断
  • 一、有打喷嚏、流清涕等鼻部症状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二、有咳喘症状的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第九章 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ICS)治疗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经鼻ICS治疗的药理学
  • 一、受体药理学机制
  • 二、分子药理学机制
  • 三、经鼻ICS治疗的免疫药理学
  • 第三节 经鼻ICS治疗的药动学研究
  • 一、经鼻ICS治疗的装置
  • 二、经鼻ICS的药物分布、沉积和全身生物利用度
  • 三、经鼻ICS的代谢动力学
  • 四、其他吸入技术
  • 第四节 经鼻ICS治疗的临床药效学研究
  • 一、降低鼻黏膜和气道高反应性
  • 二、抑制变应原诱发的双相哮喘反应
  • 三、改善临床症状和肺通气功能
  • 第五节 经鼻ICS治疗的适应证和临床应用
  • 一、确定吸入剂量
  • 二、选择经鼻ICS还是经口ICS治疗
  • 三、择时治疗
  • 四、维持治疗及减药方法
  • 第六节 ICS的种类
  • 一、环索奈德(ciclesonide)
  • 二、布地奈德(budesonide)
  • 三、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 furoate)
  • 四、丙酸氟替卡松(fluticasone)
  • 五、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
  • 六、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
  • 第七节 经鼻ICS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 一、全身不良反应
  • 二、局部不良反应
  • 第十章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
  • 第一节 抗过敏药物的分类
  • 第二节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的药理学
  • 一、药理学基础
  • 二、药代动力学
  • 三、药理机制的研究
  • 四、药效学研究
  • 第三节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的分类
  • 第四节 非索非那定
  • 第五节 左西替利嗪
  • 第六节 地氯雷他定
  • 第七节 西替利嗪
  • 第八节 氯雷他定
  • 第九节 其他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
  • 一、依巴斯汀(ebastine)
  • 二、氮斯汀(azelastine)
  • 三、咪唑斯汀(mizolastine)
  • 四、酮替芬(ketotifen)
  • 五、阿伐斯汀(acrivastine)
  • 六、美喹他嗪(mequitazine)
  • 七、氯马斯汀(clemastine)
  • 八、依匹斯汀(epinastine)
  • 九、奥沙米特(oxatomide)
  • 十、去氯羟嗪(decloxizine)
  • 第十节 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的不良反应
  • 一、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 二、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 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的不良反应
  • 第十一章 抗白三烯药物
  • 第一节 白三烯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 一、半胱氨酰白三烯
  • 二、LTB4
  • 第二节 抗白三烯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种类
  • 第三节 抗白三烯药物的药理学
  • 一、抗白三烯药物的药效学研究
  • 二、抗白三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 三、抗白三烯药物的应用指征
  • 第四节 抗白三烯药物各论
  • 一、孟鲁司特
  • 二、扎鲁司特
  • 三、普仑司特
  • 四、齐留通
  • 第十二章 支气管扩张剂
  • 第一节 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 一、药理机制
  • 二、速效β2-受体激动剂
  • 三、长效β2-受体激动剂
  • 第二节 抗胆碱药物
  • 一、异丙托溴铵
  • 二、噻托溴铵
  • 三、氧托溴铵
  • 第三节 茶碱类药物
  • 一、氨茶碱
  • 二、茶碱缓(控)释剂
  • 三、二羟丙茶碱
  • 四、多索茶碱
  • 第十三章 儿童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第一节 发病机制
  • 一、发病机制研究简述
  • 二、发病机制的研究对临床的影响
  • 第二节 病史及临床表现
  • 一、病史的采集
  • 二、临床表现
  • 三、体征
  • 四、实验室检查
  • 第三节 诊断
  • 一、儿童上呼吸道过敏的诊断
  • 二、下呼吸道过敏的诊断
  • 第四节 治疗
  • 一、上、下呼吸道的联合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 二、抗过敏药物
  • 三、变应原疫苗治疗
  • 四、抗-IgE单克隆抗体
  • 五、中医治疗
  • 六、其他治疗以及对症治疗
  • 七、抗生素的应用问题
  • 第十四章 尘螨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第一节 尘螨病原生物学
  • 一、致敏螨的种类
  • 二、尘螨的孳生条件
  • 第二节 尘螨的变应原性
  • 一、变应原的性质
  • 二、尘螨变应原标准化
  • 三、屋尘变应原与尘螨
  •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诊断
  • 一、螨变应原皮肤试验
  • 二、支气管或鼻腔激发试验
  • 三、血清免疫球蛋白抗体检测
  • 第四节 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
  • 一、WHO文件与变应疫苗治疗
  • 二、尘螨SAV
  • 第五节 预防措施
  • 一、尘螨的三级预防
  • 二、尘螨变应原避免措施
  • 第十五章 口鼻两用雾化罐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应用
  • 第一节 口鼻两用雾化罐的结构和特点
  • 一、口鼻两用雾化罐的基本结构
  • 二、口鼻两用雾化罐的结构特点和优点
  • 三、口鼻两用雾化罐的机制
  • 四、口鼻两用雾化罐的使用方法
  • 第二节 使用口鼻两用雾化罐后的药物分布、沉积和全身生物利用度
  • 一、递送气雾装置中的药物沉积
  • 二、鼻腔内的沉积、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 三、鼻黏膜、支气管和肺泡内的沉积、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 四、药物微粒的呼出
  • 第三节 经口鼻两用雾化罐吸入糖皮质激素的代谢动力学
  • 一、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转运机制
  • 二、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理化性状
  • 三、药物微粒大小与分布
  • 四、给药途径和吸收条件
  • 第十六章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卫生经济学研究
  •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卫生经济学研究背景
  •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经济学研究
  • 一、现状和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三节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药物经济学研究
  • 一、现状和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十七章 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护理
  • 第一节 协助医师实施脱敏治疗
  • 一、对治疗机构的要求
  • 二、脱敏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三、对患者的告知
  • 四、脱敏治疗的注意事项
  • 五、脱敏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可能出现的意外
  • 第二节 患者的教育
  • 一、有关治疗知识的教育
  • 二、教会患者自我评价病情
  • 三、预防知识
  • 四、治疗知识的教育
  • 五、患者的心理教育
  • 第三节 病室的安排
  • 一、病室内的设置
  • 二、病室内必备物品
  • 三、病室内的人员安排
  • 第四节 协助医师病情观察
  • 第五节 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 第六节 饮食护理
  • 第七节 心理护理
  • 一、心理因素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
  • 二、心理方面的护理
  • 第十八章 过敏性鼻-支气管炎
  • 第一节 提出过敏性鼻-支气管炎的依据和益处
  • 第二节 病因学
  • 第三节 发病机制
  • 一、免疫学机制
  • 二、参与过敏性鼻-支气管炎的炎性细胞
  • 三、参与过敏性鼻-支气管炎的炎性介质
  • 四、咳嗽的发生机制
  • 第四节 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
  • 一、病史
  • 二、临床表现
  • 三、体征
  • 四、实验室检查
  • 五、影像学检查
  •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一、诊断
  • 二、鉴别诊断
  • 第六节 预防和治疗
  • 一、预防
  • 二、治疗
  • 第十九章 小儿腺样体肥大
  • 第一节 腺样体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 一、过敏性鼻炎
  • 二、慢性鼻窦炎或慢性鼻-鼻窦炎
  • 三、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 四、其他类型的鼻炎或鼻疾病
  • 第三节 临床表现和体征
  • 一、症状
  • 二、体征
  • 三、影像学检查
  • 第四节 诊断
  • 一、病史和病因追溯
  • 二、主要询问内容
  • 第五节 腺样体肥大的并发症
  • 一、中耳炎或中耳积液
  • 二、扁桃体肥大
  • 三、咳嗽或哮喘
  • 四、消化功能障碍
  • 五、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减退
  • 六、其他并发症
  • 第六节 治疗
  • 一、治疗原则的探讨
  • 二、经鼻雾化罐吸入糖皮质激素
  • 三、抗组胺药物
  • 四、免疫治疗
  • 五、鼻窦炎的治疗
  • 六、手术治疗
  • 第二十章 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哮喘
  • 第一节 可以引起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哮喘的药物
  • 第二节 流行病学
  • 第三节 发病机制
  • 一、阻断环加氧酶学说
  • 二、Ⅰ型变态反应学说
  • 第四节 临床症状
  • 一、症状和体征
  • 二、实验室检查
  • 第五节 诊断
  • 一、病史
  • 二、诊断注意事项
  • 第六节 治疗和预防
  • 一、治疗
  • 二、预防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的中央级医药卫生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6月1日,是中国规模大、实力强、出版品种多的医学出版机构。1993年被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首批优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