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9.4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1千字
字数
2015-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本破解传播学研究史神话的力作。
内容简介
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本书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
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言 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
- 从传播理论到传播思想史
- 两种传播思想史
- 传播学术史的意义
- 传播学术史的叙事结构
- 灰色地带的生命力
- 连续与断裂的辩证法
- 本书的结构及章节
- 第一章 拉斯维尔:被误读的传播学“奠基人”
- 缺乏传承的“卡里斯玛”
- 《社会传播》的5W
- 拉斯维尔模式≠拉斯维尔的传播观念
- 注意结构研究与驻防国家
- 从宣传研究到世界注意结构调查
- 第二章 超越有限效果理论: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
- 在天使与妖魔之间的哥伦比亚学派
-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成为众矢之的?
- 哥伦比亚学派=有限效果?
- 为什么哥伦比亚学派会被贴上“有限效果论”的标签?
- 抽象的经验主义还是方法的多样主义?
- 管理学派的是与非
- 丰富多彩的灰色地带
- 第三章 帕克与传播研究的芝加哥学派神话
- 传播研究史的话语争夺
- 为什么是帕克?
- 连续中的断裂
- 从进化论到效果研究
- 断裂中的连续
- 传播研究与知识社会学
- 第四章 宣传的理由:被忽略的伯内斯及《宣传》
- 传播思想史的学术偏见
- 创造有利于“宣传”的环境
- 多元主义与社会秩序
- 从公众被诅咒到双向互惠
- 宣传的“科学性”
- 第五章 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
- “传播”还是“交通”?
- 社会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 中国社会学者对传播问题的探索
- 新闻学传统的传播研究
- 断裂中的连续
- 重构记忆
- 第六章 孙本文与20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
- 为什么是传播研究?
- 为什么是孙本文?
- 公众意见:从社会态度到社会控制
- 社会学与中国早期传播研究
- 第七章 “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传播批判学派与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
- 施拉姆访华:中国传播学兴起的助燃剂
- 批判理论引介的“失踪”
- 对抗策略:“发育不良”的实证研究
- 模仿策略:传播学是新闻学的最新阶段?
- “不成熟”的社会语境还是“两难”的社会语境?
- 第八章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从关键词的变迁看中国媒介文化研究
- 概念的源点:“文化工业”与法兰克福学派
- “文化工业”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 “文化工业”概念的引入
- 错位的批判与通过符号资本展开的争夺
- 从“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
- 重新定义“文化产业”
- 第九章 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中的创造性互动
- 新闻学者:传播研究在中国的第一批听众
- 理想的听众和实际的听众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传播研究在经济领域的新听众
- 听众还是委托人
- 学术独立与多元的听众
- 第十章 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 从应然到实然:两种“传播学本土化”
- 中体西用:三种受众研究
- 暧昧的“传播学本土化”话语
- 第十一章 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
- 本土化焦虑的产生
- 本土化问题的提出方式
- 充满争议的本土化标准
- 本土化话语背后的张力
- 多元竞合的本土化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