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77千字
字数
2016-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历史学者黎虎的秦汉史研究论文集,精选其一生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秦汉史研究论文集,精选作者一生研究成果,分两编组成,上编论文的历史世代从先秦至唐代,故曰“古史”卷,下编为关于中国古代“吏民”问题研究的系列论文,故曰“吏民”卷。“吏民”卷虽然以两汉魏晋为主,但时有上溯先秦、下及隋唐者,亦在先秦汉唐的历史世代之中,故名书稿日“先秦汉唐史论”。
从本书所选论文观之,以时间跨度而言,上起先秦,下迄唐代;从内容来说,涵盖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诸多方面。这样的研究格局有其可取之处,有助于从比较宽阔的、多维的时空中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编辑委员会
- 出版说明
- 绪言
- 上编 古史卷
- 殷代外交制度初探
- 一、“史”与“史人”
- 二、“来”
- 三、“氐”和“工”
- 四、殷代外交制度的特点
- 殷都屡迁原因试探
- 一、对于几种旧说的意见
- 二、“比九世乱”是殷都屡迁的客观原因
- 三、“恪谨天命”是殷都屡迁的主观原因
- “游农”不能解释殷都屡迁的原因
- 《书·盘庚》“于今五邦”解
- 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贡献
- 一、解忧公主出塞的历史背景
- 二、解忧公主在乌孙和西域的活动
- 三、解忧公主的历史地位
- 汉代和亲与“质侍”在外交中的互动关系
- 一、国强时用和亲,国弱时用“质侍”
- 二、强国用和亲,弱国用“质侍”
- 汉代“天子三玺”在外交中的应用
- 曹魏屯田始于何年
- 司马懿徙农上邽、兴三郡盐池考辨
- 一部值得中国读者阅读的三国史
- 客家民居特征探源
- 一、前言
- 二、汉魏晋北朝中原宗族聚居与客家宗族聚居
- 三、汉魏晋北朝中原大宅与客家大屋
- 四、汉魏晋北朝中原坞堡与客家围屋
- 五、结语
- 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撰写断代全史的史学家崔鸿
- 北魏的“四夷馆”
- 陇右自古多“山崩”
- 一、山崩的分布及其性质
- 二、山崩活动的持续性
- 三、山崩原因的推测
- 四、山崩的前兆
- 狮舞流沙万里来
- 一、狮子产于西域
- 二、狮舞源于西域
- 三、余论
-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论纲
- 一、饮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地位
- 二、汉唐饮食文化的发展变化
- 三、汉唐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原因
- 四、研究饮食文化史的目的意义
- 刘知几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 一、刘知几为武则天掌权“制造舆论”吗?
- 二、刘知几编修国史是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 三、刘知几著《史通》是为武则天“制造舆论”吗?
- 唐代的市舶使与市舶管理
- 一、市舶使的设置及其人选
- 二、地方长官是唐代市舶事务的主要管理者
- 三、市舶使与地方长官的关系
- 唐代的押蕃使
- 一、押蕃使的设置
- 二、押蕃使的机构
- 三、押蕃使的职能
- 余论
- 唐代和亲公主的常驻使节作用
- 一、国家的代表
- 二、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效力
- 附录:我与周一良先生的“大百科”缘
- 下编 “吏民”卷
- “吏户”献疑
- 一、吴简中的“吏”与“民”同为基层编户
- 二、吴简中的“吏”与“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 三、“吏户”论若干文献资料依据之辨析
- 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再献疑
- 一、关于“将吏”与“吏”
- 二、关于“吏士”、“吏兵”与“吏”
- 三、关于“武射吏”、“武吏”、“文武吏”与“吏”
- 结语
- 魏晋南北朝“吏户”问题三献疑
- 一、关于“世代为吏”
- 二、关于“解吏名”
- 三、关于“虐吏”
- 四、关于“司徒吏二十余万”
- 原“吏民”
- “吏民”的社会属性
- 一、“吏民”是社会金字塔结构的底层
- 二、“吏民”是地方政府管治的基本民众
- 三、结语
- “吏民”即编户齐民
- 一、“吏民”同为国家编户
- 二、“吏民”权利义务的平等
- 三、结语
- “吏民”的一体性
- 关于“吏民”的界定问题
- 一、“吏民”是否由拥有爵位而决定的?
- 二、“吏民”是否“中家以上”的“富裕者”?
- 三、余论
- 说“真吏”
- 一、从唐代的“真吏”与非“真吏”谈起
-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真吏”与非“真吏”
- 三、“小吏”中的“真吏”与非“真吏”
- 四、余论
- 说“给吏”
- 一、前言
- 二、“给吏”于本州郡县
- 三、“给吏”于其他部门
- 四、后论
- 汉唐时期的“军吏”
- 一、先秦秦汉时期的“军吏”
-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军吏”
- 三、隋唐五代时期的“军吏”
- 跋语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