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此书为作者对博士学位论文《故意犯罪的刑事归责研究》进行整理扩充,扩大讨论范围而形成。

内容简介

本书在改造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基础上,从行为人-行为-结果之间的规范结构入手,将刑事归责作为说理分析工具运用于犯罪主客观要件的诠释,揭示出犯罪构成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所具有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实现犯罪构成要件内容的实质化。本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总论部分研究刑事归责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涵,分论部分研究作为刑事归责两大组成部分的客观归责和主观归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折页
  • 总论
  • 第一章 刑事归责的理论源流
  • 第一节 刑事归责的哲学伦理学渊源
  • 一、哲学伦理学上归责思想
  • 二、新康德主义价值论哲学
  • 第二节 刑事归责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一、刑事归责理论的形成
  • 二、刑事归责理论的发展
  • 第三节 现代刑事归责理论
  • 一、罗克辛的归责理论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二、雅科布斯的归责理论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三、韦赛尔斯的刑事归责理论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四、许乃曼的刑事归责理论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第四节 刑事归责理论的影响
  • 一、日本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二、韩国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三、我国台湾地区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四、我国大陆
  • 1.客观归责理论
  • 2.主观归责理论
  • 第二章 刑事归责理论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不法归责与责任归责
  • 一、责任归责
  • 二、不法归责
  • 第二节 行为归责与结果归责
  • 一、行为归责
  • 二、结果归责
  • 第三节 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
  • 第三章 刑事归责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刑事归责的规范基础
  • 一、评价规范与决定规范
  • 二、行为规范和结果规范
  • 第二节 刑事归责与犯罪构成理论
  • 一、刑事归责的存在基础——不法与责任的区分
  • 二、刑事归责理论的意义——实质的构成要件理论
  • 三、刑事归责引入我国犯罪构成的基本条件
  • (一)在犯罪构成中引入位阶关系,区分不法与责任
  • (二)在犯罪构成中剔除犯罪客体,将价值评价引入犯罪构成的其他要件
  • 第三节 刑事归责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 一、刑事归责的概念
  • 二、刑事归责的基本特征
  • (一)刑事归责是实质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 (二)刑事归责以行为人-行为-结果之间的规范联系作为基本范畴
  • (三)刑事归责是客观归责与主观归责的统一
  • (四)刑事归责是行为归责与结果归责的统一
  • 第四节 刑事归责关系
  • 一、刑事归责关系的前提——因果关系
  • 二、行为人-行为-结果的客观归责关系
  • 三、行为人-行为-结果的主观归责关系
  • 分论
  • 第四章 客观归责
  • 第一节 因果关系与客观归责的定位
  • 第二节 因果关系理论
  • 一、因果关系的判断依据——符合法则条件理论
  • 二、符合法则条件理论的具体判断
  • 第三节 客观归责
  • 一、相当因果关系理论
  • 二、客观归责理论
  • (一)构成要件行为——制造禁止风险
  • 1.行为制造(增高)了构成要件结果发生的风险
  • 2.风险在法律上具有重要意义
  • 3.风险在法规范上是不允许的
  • (二)构成要件结果——实现禁止风险
  • 1.在因果历程反常的情况下,具体发生的结果不能被看作风险的实现
  • 2.谨慎规范的保护目的与风险实现的关系
  • 3.合法的替代行为与风险的实现
  • 4.回溯禁止作为一种阻却风险实现的理由应当被拒绝
  • 5.疑罪时有利于被告人原则与风险实现
  • (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构成要件行为和结果的反向检验
  • 1.参与被害人的自我危害
  • 2.被害人同意他人给自己造成风险
  • 3.结果的发生在他人的责任范围内
  • 第五章 客观归责与我国犯罪客观要件
  • 第一节 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范围
  •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特殊性
  • (一)我国刑法理论的通说认为哲学上所说的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对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二)我国刑法理论常引用哲学上所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来说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不能脱离其他犯罪构成要件而单独存在
  • (三)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因果关系具有条件性,因果关系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
  • 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判断
  • (一)必然与偶然
  • (二)原因与条件
  • 第二节 犯罪客观要件中的规范要素
  •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规范本质
  • 二、客观归责要素
  • 第三节 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
  • 一、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行为
  • 二、作为客观归责要素的危害结果
  • (一)危害结果的界定
  • (二)危害结果的认定——结果归责
  • 1.实际结果中实现了危害行为所制造的风险(事实上的风险实现)
  • 2.结果是危害行为所制造的禁止风险的实现(规范意义上的风险实现)
  • 三、构成要件的效力范围
  • 第六章 主观归责
  • 第一节 主观归责要素
  • 第二节 作为主观归责要素的故意
  • 一、故意从罪责形式到主观不法要素的转变
  • 二、故意是客观与主观要素的类型
  • 三、类型学的故意概念与主观归责
  • 第三节 主观归责的根据
  • 一、主观归责的根据之一——行为支配
  • 二、主观归责的根据之二——敌视法益的意念
  • 三、两种归责根据之间的联系
  • 第四节 结果的故意归责
  • 一、因果偏离及其类型
  • 二、处理因果偏离的学说
  • 1.法定符合说
  • 2.具体符合说
  • 3.抽象符合说
  • 4.行为计划理论
  • 三、结果的主观归责
  • (一)具体因果流程的认识错误
  • 1.行为人对导致结果发生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只是对这一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因果流程存在认识错误
  • 2.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数个行为中哪一个行为导致了结果的发生存在认识错误
  • (二)行为对象的偏离(打击错误)
  • (三)客体(对象)认识错误
  • 第七章 主观归责与我国犯罪故意理论
  • 第一节 我国犯罪故意的规范基础——主观恶性
  • 一、我国犯罪故意的规范内容——主观恶性
  • 二、犯罪故意认识因素中的规范性要素——社会危害性认识
  • 三、犯罪故意意志因素中的规范性要素——敌视刑法所保护社会关系的态度
  • 第二节 主观归责与犯罪故意的内容
  • 一、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 (一)对行为性质的认识
  • (二)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 (三)对说明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侵害的其他客观事实的认识
  • 二、犯罪故意中的“希望”和“放任”
  • (一)作为心理因素的“希望”
  • (二)作为心理因素的“放任”
  • (三)作为行为态度的“希望”和“放任”
  • 第三节 结果的故意归责与事实认识错误
  • 一、对象认识错误
  • 二、打击错误(行为偏差)
  • 三、因果关系认识错误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
  • (二)论文类
  • (三)其它类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一)著作类
  • (二)论文类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政法大学主办的专业法学图书出版机构,其宗旨为中国的法学教育、法学研究服务。 多年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始终把精品法学教材建设放在首位,向广大读者提供研究生、本科、专科、高职、中专等不同层次、多种系列的法学教材,其中不少教材荣获中国教育部、中国司法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的优秀教材奖。 出版社教材读物以及学术著作的规模庞大、品种齐全、质量上乘,被广大读者誉为“中国重要的法学教材出版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