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打通战略和人才之间的鸿沟断层,从战略终局推导人才布局。

内容简介

麦肯锡早在1997年就提出“人才争夺战”的概念,时间已经过去20多年了,人才争夺战压根就没有停息过,并越来越激烈。

企业处于VUCA的动荡时代、ABCD的科技时代,面对的人才争夺战日益激烈,要求企业的CEO要精通人才战略和人才管理。本书正是一本写给CEO看的关于构建与实施人才战略的工具书。

本书分为四个模块,共计八章,提出了包含终局思维、差异思维、体系思维、生态思维的人才战略4M模型,还阐述了一些公司的实践案例,为CEO提出了大量关于人才战略的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赞誉
  • 推荐序一 扎硬寨,打呆仗,成就他人
  • 推荐序二 企业即人
  • 推荐序三 CHO和CEO同频之道
  • 前言
  • 模块一 人才战略的终局思维
  • 第1章 从战略终局看人才布局
  • 战略大图:从终局看布局
  • 战略金字塔:塔尖和塔基都是人
  • CEO最缺、成绩也最不好的一门课
  • 人才充足率:重仓人才,重仓未来
  • 人才战略和人力战略的逻辑区分是什么
  • 如何加速提升人均效益
  • 奈飞公司和张一鸣的“第四选择”
  • 第二曲线背后的人才S曲线
  • 小结 一道选择题
  • 第2章 从战略盘点到人才盘点
  • 马云在阿里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 人才盘点的三大流派
  • 人才盘点中CEO要深思的10类问题
  • 战略引领型人才盘点的最佳实践
  • 人才盘点的四大误区
  • 构建人才地图,提高人才充足率
  • 人才循证:人才盘点的15个矩阵集
  • 开展外部人才盘点,为人才去收购
  • 模块二 人才战略的差异思维
  • 第3章 影响战略成功的“关键少数”
  • 人力资源规划里面不一定有战略
  • 战略有高下之分,更有好坏之分
  • 客户价值主张的三大类型
  • 四季酒店一样的零售店:客户和员工
  • 战略一致性:差异化战略,差异化人才
  • 关键人才和重要人才有何区别
  • 绩效波动性:绩效收益率曲线
  • 迪士尼乐园的人才战略
  • 2%岗位:影响战略成功的“关键少数”
  • 人才战略规划:从最大化走向最优化
  • 第4章 超级竞争者的人才战略
  • 从核心竞争力到组织能力的理论历程
  • 把生命炼进自己的剑里
  • 从战略地图到能力地图
  • 将核心竞争力化育为员工行为
  • 力出一孔的阈值效应
  • 幂律分布:人才战略的4A模型
  • 打破人才私有化,统调综效
  • 驾驭明星员工的五大技巧
  • 炸开人才金字塔塔尖,创建意义共鸣
  • 附录4A 对顶级人才、明星员工的学术研究
  • 模块三 人才战略的体系思维
  • 第5章 人才发展、学习发展、组织发展
  • 人才发展的要义:羊群效应的正负面
  • 人才战略的另一种选择:Ⅱ型
  • 学习发展的要义:两句中国古话
  • 组织发展的要义:熵减
  • 组织发展的两大隐喻:蜜蜂和刺猬
  • 尼采的名言,华为的深渊
  • 以LD推动OD:平滑变革的真谛
  • 组织发展的现实指引:Zoom in,Zoom out
  • 附录5A AT&T战略转型:人才大翻新
  • 第6章 构建一体化的人才管理体系
  • 人才管理体系的七要素模型
  • 从HR体系升级到人才管理体系
  • 选对人永远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 胜任力模型要和战略保持一致性
  • 价值评价的活灵魂:活力曲线
  • 干部管理:热力学第二定理
  • 人才激励:5美元的伟大意义
  • 飞轮效应: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和分配价值
  • 4M模型: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
  • 评估本企业人才战略的成熟度
  • 模块四 人才战略的生态思维
  • 第7章 组织冰山和人才生态
  • 战略决定组织,组织决定成败
  • 组织冰山
  • 腾讯的变革会不会撞上组织冰山
  • 组织学习的真正意义是学会忘记
  • 把“经验理论”悬挂起来
  • 阿里大文娱的焦虑:新人新业务还是老人新业务
  • 3H模型:从第一曲线到第三曲线
  • 从园林到森林:差异化和多样化的人才生态
  • 华为的探索:从一棵大树到一片森林
  • 附录7A 顺丰“四新”人才战略
  • 第8章 极客、蓝军和叛逆人才
  • 你的企业中有“极客”吗
  • 新业务领军人才的三大特质
  • 70%的余承东和30%的张小龙
  • 熔炉中的赤子态
  • 大力发展叛逆人才
  • 打造蓝军队伍:让自己人进攻自己
  • CEO应成为英雄之旅的“引路人”
  • 附录A 战略罗盘模型和人才战略4M模型的一致性
  • 附录B 人才战略四大思维下的CEO行动策略指引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4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一句废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

      “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们企业家在招聘、培养和激励人才方面下足功夫。“顶层设计人才战略”,人才战略不应是孤立的存在,而应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书中还有一点值得我深度思考,那就是 “搭建多元化的人才体系”。企业需要在人才引进和培养上注重人才结构的多样性,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拥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关于人才激励与保留的论述,我认为,企业除了关注员工的金钱激励,还应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员工的潜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这本书对于企业人才战略的探讨具有很高的实战指导意义。然而,企业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书中提到的策略。只有不断完善人才战略,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优秀的人才是便宜的,平庸的员工是昂贵的

        本书作者坚持的一个观点是:对于一个 CEO 来说,进行人才管理和战略储备是最重要的事情,优先级要远远优于自己亲自去业务线进行业务的处理。乔布斯之前说过,要雇佣最优秀的人,不是要告诉他们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来教我们怎么做。一个优秀的人才,顶得上 3~5 个普通的员工。而一个卓越的人才,顶得上 10 个普通的员工。所以,华为和阿里巴巴一直都秉持 “345” 原则,3 个人,拿 4 个人的工资,做 5 个人的事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储备中最重要的关键指标有两个:人才密度和人均绩效。对于人才密度这个指标来说,可以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1. 如果某个关键岗位上的员工要离职,能否在 24 小时之内找到替代者?2. 在各个人才阶梯上,是否都储备着随时可上阵的人才?对于人均绩效这个指标,衡量的是岗位上的员工是否是关键人才,能否产出高的绩效。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如果想让人才密度尽量高,就需要不断的储备人才,这样就会使企业的成本升高。如何平衡人才密度和企业的成本?作者这里给出了比较清晰的答案:1. 人才密度,关键是人才,而不是员工密度。我们需要不断寻找的是关键岗位上的关键人才,而真正想要找到好的人才,需要花费大量精力,速度不会那么快。2. 真正好的人才,要给到顶级的薪酬,同时用周围都是顶尖人才的氛围去吸引他。这样的人才,即使给的工资高,也是非常值得的。平均在单位产出上的成本,其实是很低的。这一点对我的启发非常大。之前自己有这方面的困惑,真正优秀的人才,工资非常高,企业成本就高。但是通过上述的 “345” 模型,就很容易看得清楚,最后如果衡量单位产出商的成本,使得这个成本最低,那么就需要招聘到最好的人才。龙湖公司还有一个 “1234” 模型:1 个人,两份工资,3 倍努力,4 倍成长速度。是不是仅仅把优秀人才招到公司中就算完成任务了?任正非给出了一个答案: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是人才,而是对人才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人才战略有四大思维:1. 终局思维:如果你已经创业了几十年,回过头来重新创业,有哪些人是你依然愿意选择的?用这样的思路去选择现在的人才。2. 差异思维:对于有特殊才能的极客,组织是否有合理的战略和制度,能够让大家充分发挥活力,整体提效。3. 体系思维:人才战略不光要考虑如何招纳人才,还要考虑如何赶走不合适的人。通过价值观和业绩这两个维度的二维矩阵,阿里有一个人才战略:杀白兔(有人缘,没业绩),灭野狗(有业绩,没品德),并示众。要考虑第二曲线中的人才 S 曲线:用线性数量推导,结构优化推导,和战略转型推导,来指导自己如何进行人才储备。4. 生态思维:企业中要永远有极客(用来不断创新,突破舒适区域),有蓝军(永远以敌方的视角来推动自己的发展),还要注意明星员工的关注和发展。对于明星员工,有几点需要注意:1. 要定时跟人力资源部门的主管一起同明星员工讨论,哪些因素限制了明星员工的发展?2. 推动明星员工成为内部兼职讲师和导师。3. CEO CHO 要帮助明星员工缓解其地位过载,不要让他和自己被明星员工的地位所拖累。4. 不要急于快速提拔明星人才,避免出现天才儿童的戏剧化人生。5. CEO 要积极不断的对明星员工进行反馈。6. 想要让明星员工快速提升,就要让他在提升之前增加同理心。最后,对我启发大的一个点是关于优秀 CEO 的人格描述:1. 知性谦逊 2. 好奇心 3. 英雄的心古来干大事者,挥金如土、爱财如命、“杀人如麻”!

          1
          评论
        • 查看全部12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