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首次引进,国内第一部关于“过劳”问题的跨学科经典。

内容简介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
  • 推荐序
  • 中文版自序
  • 序章 过劳的悲鸣声声入耳
  • “过劳死诊断电脑”因为过劳而瘫痪
  • 这种事合理吗?
  • 合同工和兼职员工都过劳
  • 在医院找回了正常人的生活
  • “过劳死110”和不断增加的过劳死工伤认定
  • 并非自愿无偿加班
  • “要更努力地工作,日本人!”
  • 高度资本主义催生出过劳时代
  • 第一章 遍及世界的过劳——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逆流
  • 从工时缩短的时代到过劳的时代
  • 过度劳累的美国人
  • 双职工工作时间的增加及家庭与工作的矛盾
  • 白领职场也沦为“血汗工厂”
  • 股价至上主义经营模式是过劳的原因之一
  • 过劳和过劳死在英国也成了一大问题
  • 德国的劳资双方就延长工作时间达成协议
  • 法国出现修改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动向
  • 工作时间争论的国际化
  • 工作时间的全球性竞争
  • 第二章 家里家外都变成了职场——信息资本主义的冲击
  • 信息革命让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
  • 工业革命场景重现
  • “电脑之子”麦当劳
  • 今天的高科技企业和外包业务的扩大
  • 信息化导致日本也多采用非正式员工
  • “无所不在的网络”时代
  • 迷恋手机和电子邮件的日本大学生
  • 自从有了通信工具,家里家外都成了职场
  • “浪漫的夜晚也白白断送”
  • 技术压力——不安症和上瘾症
  • 软件开发现场:“加班理所当然”“假日也要工作”“抑郁症患者剧增”
  • 第三章 被消费改变的雇佣与劳动——消费型资本主义的陷阱
  • 消费型资本主义的产生
  • 竞争性消费和“工作与消费循环”
  • 消费主义既铺张浪费也污染环境
  • “美好的交易时代”
  • 工作很辛苦,就业不稳定
  • 便利店和深夜营业
  • 快递的便利性与过重劳动
  • 发展迅猛的网购背后仍是体力劳动
  • 以速度取胜的单车信使
  • 学生打零工和消费型资本主义
  • 第四章 劳动管制的放松与两极分化——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的巨浪
  • 新自由主义和市场个人主义
  • 劳动管制的放松和劳务中介商机
  • 引进“白领排除制”的目的
  • 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界限模糊?
  • 雇佣形式不断多样化,雇佣关系越来越不稳定
  • 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和收入的两极分化
  • 工作时间两极分化严重
  • 过劳之最:30多岁的男性 ——4人中有1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
  • 开始整顿无偿加班
  • 废除《缩短工时促进法》,降下全年工作1800小时的旗帜
  • 何谓工作时间个人化?
  • 如何评价“自发性过劳”?
  • 从最高法院判决看雇主保障劳动者健康的义务
  • 第五章 劳动准则和生活方式
  • 关于工作时间的历史回顾
  • 限制和缩短工作时间的历程
  • ILO的劳动标准和日本的《劳动基准法》
  • 架空《劳动基准法》的“三六协议”
  • 美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 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 工作时间就是生活方式
  • 兼职时薪改革与“荷兰模式”
  • 日本男女的工作时间差距与收入差距
  • 美国的减速生活者增加
  • 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种种转变
  • 菜园家庭革命
  • 生活方式运动也会带来商机吗?
  • 终章 给过劳踩刹车
  • 对饮食、睡眠和家庭生活的现状,你满意吗?
  • 工作太忙,无暇往来邻里,也无暇参与选举
  • 过劳危险多
  • 长时间密集劳动诱发交通事故
  • 工作压力太大,抑郁症患者增多
  • 给过劳踩刹车
  • 缩短工作时间,杜绝超负荷工作 ——防止过劳的方针与对策
  • 后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写在岩波新书新赤版第1000部出版之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996并非打工人的福报

    前一段时间,B 站和字节跳动等多家公司年轻员工猝死,再次让过劳死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虽然过劳死是来自于日语,但中国人,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应该并不陌生。 《过劳时代》作为一个关于过劳死研究的严肃读物,其作者森冈孝二依然逃不过了过劳死的命运,导致这本书成为了他的遗作。作者虽然以日本社会为研究对象,依然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特别是目前我国各方面对此的重视度尚且不够。 通过作者的研究和分析,过劳时代的出现在于资本主义发生的四大变化,即全球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和自由职业资本主义。 当全球化遇上资本主义,被卷入其中的不光是资本和技术,还有人才。许多人不止要和本土的从业者竞赛,更要面对来自全球各地的竞争者,于是被逼无奈加入了一场没有终点的赛跑。丝毫不敢懈怠,唯恐被来自某一个名字不曾听过的地方的人所取代。而讽刺的是即便如此,很多人依然逃不掉被裁撤的命运。实事求是来讲,这是进入了一场自己拼尽全力也很难保证取胜的游戏,即便是像红桃皇后努力奔跑也不能在原地保持不动,更可能是被淘汰。 信息技术革命让家里家外都可以变成干活的地方,娱乐和工作一秒钟切换。24 小时在线让人们疲于奔命,没有一丝喘息的机会。要说源头可能还要从硅谷说起。《热血野心》中就提到以 uber 为代表的硅谷从业人员长时间忙于工作,得不到放松。这种妄图拼时间和拼体力的方式并没有让效率得到极大地提升,在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上倒是有所建树。对 996、007 习以为常的硅谷从业人员,逐渐将其作为优良传统带到了全世界各地,却缺乏足够的反思和改变。一直以来是如此,并不意味着正确,也并不说明不需要改变。人毕竟不是机器,必须需要合适的放松才能够保证有稳定和出色的表现。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早已提醒我们当下的社会并不再是工业时代的创造,更多是处于消费主义狂潮之下。买买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因此导致的问题却并不能依靠买买买得到解决。辛苦一天的工作并不能依靠消费就得到缓解,虽然不少类似的产品号称如此。我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不管你有什么需求,只要肯花钱,进行消费就可以得到解决,然而这终究只是一个幻想。 对于美团等骑士的关注逐渐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在这种自由职业者看似轻松自由的面纱笼罩下,存在的是对于其身体和精神等摧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被迫高强度劳动付出后得到的回报并不匹配,甚至还需要自己承担原本该有公司分担的重负。很多人同情之余也不要忘记了自己身处的企业里可能存在的工作时间上的自由和多样化导致无偿加班等情况的出现,以至于在不知不觉中触达了猝死的边缘。正如网上那句话,你离猝死可能只差一次加班。 作者对于这种现象给予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也帮助人们可以更好评估自身所处的状态,以便于有意识进行调整和改变。考虑到日本和我国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行各业可能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一定的灵活性,但是重视员工的人身和健康安全不应该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该形成一套更为完善成熟的体制以保证其得到落实。 996 从来都不是打工人的福报,偶然加班确实可以在工作上有不错的表现。就像《稀缺》里说的截止日期可以提高生产力,也容易让人的视野窄化,从而陷入了新的困境。人的价值常常都不是依赖于简单的时间累积,这一点企业和员工都应该清楚。即便是像硅谷创业公司这样喜欢高强度工作的,从长远考虑也应该让员工得的足够的放松,一张一弛,才可以保证更为健康的发展。不过有些时候人们会常常将加班这样紧急状态下的操作常态化,而逐渐失去了其该发挥的作用,更导致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领导没下班,你敢走吗?这恐怕是一个很扎心的问题,不过确是摆在很多打工人面前很现实的问题,于是本该下班的又不得不延长时间,摸鱼就并不那么意外了。不少企业在面试的时候也会问到新员工是否可以接受加班,这个问题的答案从来就不是很容易给出。与此同时,大家似乎忘记了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工作时间,而不是着眼于简单可视的工作时间。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加班,摸鱼是打工人应有的自由。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