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2千字
字数
2019-01-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首次引进,国内第一部关于“过劳”问题的跨学科经典。
内容简介
从欧洲到美国,从日本到发展中国家,人们曾经期待的“休闲型社会”并未到来,“过度劳累的时代”却开始了。为何生产力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物质享受越来越丰富,业余时间越来越少。其根源在于社会结构还是个人心理?贫富差距、交通安全、性别歧视……过劳现象折射出现代社会的诸多问题。
本书从全球化、信息技术、消费社会、管制放松等角度,分析了过劳背后的社会动向,指出现代人的普遍心理特征,并介绍了荷兰、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为解决过劳现象而作出的尝试。关西大学经济学家森冈孝二以大量数据、详实案例立论,集十数年研究成果之大成,为我们披露过劳时代的实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中国读者
- 推荐序
- 中文版自序
- 序章 过劳的悲鸣声声入耳
- “过劳死诊断电脑”因为过劳而瘫痪
- 这种事合理吗?
- 合同工和兼职员工都过劳
- 在医院找回了正常人的生活
- “过劳死110”和不断增加的过劳死工伤认定
- 并非自愿无偿加班
- “要更努力地工作,日本人!”
- 高度资本主义催生出过劳时代
- 第一章 遍及世界的过劳——全球化资本主义的逆流
- 从工时缩短的时代到过劳的时代
- 过度劳累的美国人
- 双职工工作时间的增加及家庭与工作的矛盾
- 白领职场也沦为“血汗工厂”
- 股价至上主义经营模式是过劳的原因之一
- 过劳和过劳死在英国也成了一大问题
- 德国的劳资双方就延长工作时间达成协议
- 法国出现修改每周35小时工作制的动向
- 工作时间争论的国际化
- 工作时间的全球性竞争
- 第二章 家里家外都变成了职场——信息资本主义的冲击
- 信息革命让工作量增加、工作时间延长
- 工业革命场景重现
- “电脑之子”麦当劳
- 今天的高科技企业和外包业务的扩大
- 信息化导致日本也多采用非正式员工
- “无所不在的网络”时代
- 迷恋手机和电子邮件的日本大学生
- 自从有了通信工具,家里家外都成了职场
- “浪漫的夜晚也白白断送”
- 技术压力——不安症和上瘾症
- 软件开发现场:“加班理所当然”“假日也要工作”“抑郁症患者剧增”
- 第三章 被消费改变的雇佣与劳动——消费型资本主义的陷阱
- 消费型资本主义的产生
- 竞争性消费和“工作与消费循环”
- 消费主义既铺张浪费也污染环境
- “美好的交易时代”
- 工作很辛苦,就业不稳定
- 便利店和深夜营业
- 快递的便利性与过重劳动
- 发展迅猛的网购背后仍是体力劳动
- 以速度取胜的单车信使
- 学生打零工和消费型资本主义
- 第四章 劳动管制的放松与两极分化——自由职业者资本主义的巨浪
- 新自由主义和市场个人主义
- 劳动管制的放松和劳务中介商机
- 引进“白领排除制”的目的
- 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界限模糊?
- 雇佣形式不断多样化,雇佣关系越来越不稳定
- 雇佣形式的多样化和收入的两极分化
- 工作时间两极分化严重
- 过劳之最:30多岁的男性 ——4人中有1人每周工作60小时以上
- 开始整顿无偿加班
- 废除《缩短工时促进法》,降下全年工作1800小时的旗帜
- 何谓工作时间个人化?
- 如何评价“自发性过劳”?
- 从最高法院判决看雇主保障劳动者健康的义务
- 第五章 劳动准则和生活方式
- 关于工作时间的历史回顾
- 限制和缩短工作时间的历程
- ILO的劳动标准和日本的《劳动基准法》
- 架空《劳动基准法》的“三六协议”
- 美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 英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运动”
- 工作时间就是生活方式
- 兼职时薪改革与“荷兰模式”
- 日本男女的工作时间差距与收入差距
- 美国的减速生活者增加
- 日本人生活方式的种种转变
- 菜园家庭革命
- 生活方式运动也会带来商机吗?
- 终章 给过劳踩刹车
- 对饮食、睡眠和家庭生活的现状,你满意吗?
- 工作太忙,无暇往来邻里,也无暇参与选举
- 过劳危险多
- 长时间密集劳动诱发交通事故
- 工作压力太大,抑郁症患者增多
- 给过劳踩刹车
- 缩短工作时间,杜绝超负荷工作 ——防止过劳的方针与对策
- 后记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写在岩波新书新赤版第1000部出版之际
展开全部
出版方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于2017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3096)。先后与马尔克斯、奈保尔、川端康成、东野圭吾、保罗·柯艾略等上千位全球一线作家建立起良好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曾历时7年引进《百年孤独》,创造了中国版权引进史上的奇迹。引进《窗边的小豆豆》在2017年占据全国书市1%的份额,创造了图书年销量的世界奇迹。为国内2亿人次以上的读者带来了包括《解忧杂货店》《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多部大师代表作。这些作品常常以超越母语版本的业绩,深受作家、版权经济、业界同行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