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74千字
字数
2019-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探讨了新时代的教育人学主题。
内容简介
教育人学是教育哲学的当代形态,它以教育中完整的人为对象,研究完整的人及其教育的问题。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指导,分析批判了传统教育哲学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的失落。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生成论代替传统本体论,从社会历史实践中人的存在规定出发,回到“具体的人”,回归教育的本真。
本书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与趋势,探讨了主体与教育、生命与教育、公民与教育、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等新时代的教育人学主题,确立教育人学的思想,并以教育人学思想引领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新时代教育改革必须回归育人初心,回归教育本真,确立人是教育的原点,坚持育人为本,唤醒主体生命自觉,激扬生命潜能,培育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本书以人学视野审视教育问题,建构教育理想,适合于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教育人学导论
- 一、教育哲学的“人”与人的“教育哲学”
- (一)哲学:本质意义上的人学
- (二)人性观:教育哲学的核心
- (三)教育哲学中“人”的失落
- (四)人的自觉与教育哲学的人学使命
- 二、作为学科的教育人学
- (一)何谓教育人学
- (二)教育人学的学科性质
- (三)教育人学的主题
- (四)教育人学研究的方法论
-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教育人学范式
- (一)本体论-本质主义人学范式及对其的反思
- (二)实践-生成论人学范式的提出
-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成论人学范式下的人性观
- 第二章 走向人的教育
- 一、向着人的解放的目标迈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取向回顾
- (一)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冲破教育的政治化,确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向
- (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教育对“人”的发现
- (三)21世纪初:教育对人性的彰显
- 二、回到“人”:世纪之交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共同主题
- (一)教育本质研究的人学视野
- (二)教育目的研究指向真正的“人”
- (三)教育功能研究转向本体功能
- (四)以“人”的方式研究“教育与人”的关系
- 三、回归“真实的人”: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哲学
- (一)教育对“人”的回归
- (二)认识“真实的人”
- (三)基于“真实的人”的教育观念
- 四、教育成“人”:依据与内涵
- (一)类生命:人之为人的根本
- (二)交往实践:类生命的生成机制
- (三)教育:成“人”之道
- 五、人性视域与教育之道
- (一)人性假设与教育学之“基”
- (二)人性困境与教育之“惑”
- (三)人性解放与教育之“道”
- 第三章 主体与教育
- 一、社会形态与主体嬗变
- (一)“人的依赖关系”下人的发展
- (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发展
- (三)“自由人的联合体”中人的发展
- 二、群体主体与依附性教育
- (一)群体、群体主体与群体主体性
- (二)古代社会的依附性教育
- 三、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
- 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一)从主体性到外在的主体间性
- (二)从外在主体间性到内在主体间性
- 五、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
- (一)对主体间性的质疑与批判
- (二)他者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 (三)师生关系:非对称的责任关系
- 六、从他者性到公共性
- (一)公共性:共生体的主体间性
- (二)他者性承认:走向共生主体的公共性
- (三)公共性中的主体间关系:共在、共生、共育
- (四)培育公共性
- 第四章 生命与教育
- 一、生命是教育的逻辑起点
- (一)对以往认识“人”的方式的反思
- (二)人是双重存在的复杂生命体
- (三)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 二、回归生命:教育的价值选择
- (一)“工具性教育”质疑
- (二)教育“轴心”的转换
- (三)回归生命的教育
- 三、生命特性与教育诉求
- (一)生命的特性
- (二)关注生命的完整性
- (三)凸显生命的灵动
- (四)张扬生命的个性
- (五)唤醒生命的自觉
- 四、生命化教育的原则
- (一)自然性原则
- (二)自主性原则
- (三)体验性原则
- (四)生活化原则
- (五)个性化原则
- 第五章 公民与教育
- 一、公民身份与公民教育
- (一)成为公民: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 (二)身份认同:公民身份的重要组成
- (三)公民教育:公民身份的“再造”与“创造”
- 二、多元公民身份
- 三、个体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四、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一)国家认同的内涵与构成
- (二)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挑战
- (三)应对挑战的国家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五、社会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一)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对象:公民“社会共同体”
- (二)社会公民身份认同的核心:公共精神
- (三)培育公民公共精神之路径
- 六、全球公民身份认同教育
- 第六章 教育承认正义与美好教育生活
- 一、教育正义:从关注“分配”到关注“承认”
- (一)两种不同的正义及其关系
- (二)教育分配正义及其局限性
- (三)教育承认正义及其实现
- 二、不羞辱:教育承认正义的底线
- (一)教育羞辱及其危害
- (二)不羞辱:正派教育的首要原则
- (三)不羞辱的局限及其超越
- 三、人的尊严:教育承认正义的追求
- (一)尊严何以成为教育的价值规定
- (二)人的“未完成性”是尊严和教育的共同源泉
- (三)教育提升人的尊严
- (四)教育培养人有尊严生活的能力
- (五)教育过程必须是有尊严的
- 四、创造新时代美好教育生活
- (一)美好教育生活: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 (二)美好教育生活的价值规定
- (三)创造美好的教育生活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