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就纳米生物制药领域内的创新特点、创新机理、创新内容及其绩效形式、评价方法等展开论述。

内容简介

本书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纳米领域,尤其对纳米生物制药领域进行实证研究。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和指标、专利计量学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定性研究为辅、定量为主,对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绩效、合作绩效做了深入、全面的评价分析和机理研究。利用建立微分方程组模型,刻画了纳米技术领域的科学技术之间的动态关系,有利于我们理解交叉学科的创新系统的内部机理。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提要
  • 总序
  • 序言
  • 前言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新兴的纳米生物制药技术
  • 1.1.2 发展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
  • 1.1.3 发展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有利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 1.1.4 发展纳米生物制药技术有利于发展会聚技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相关概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结构框架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技术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创新绩效研究
  • 2.1 新兴的纳米生物制药技术
  • 2.1.1 纳米技术
  • 2.1.2 生物制药
  • 2.1.3 纳米生物制药
  • 2.2 纳米生物制药研究的实力分布
  • 2.2.1 收集数据的方法
  • 2.2.2 科学优势分析
  • 2.2.3 技术市场总体分布情况
  • 2.2.4 纳米生物制药技术发展趋势
  • 2.3 相关政策建议
  • 2.3.1 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纳米生物制药的发展
  • 2.3.2 利用纳米生物制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h指数对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机构评价研究
  • 3.1 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
  • 3.1.1 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 3.1.2 关于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思考
  • 3.2 h1h2指数的提出背景与设计原则
  • 3.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3.3.1 数据收集
  • 3.3.2 方法和假设
  • 3.4 研究结果
  • 3.4.1 h2/h1比率的结果
  • 3.4.2 对h2/h1比率的分析与评价
  • 3.4.3 对h1h2指数的分析与评价
  • 3.4.4 h1h2下部、h1h2中部和h1h2上部的计算
  • 3.5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3.5.1 主要结论
  • 3.5.2 相关政策建议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国际合作创新绩效研究
  • 4.1 关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研究基础
  • 4.1.1 国际科技合作的相关研究
  • 4.1.2 关于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的思考
  • 4.2 纳米生物制药领域的国际合作
  • 4.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4.4 与七国集团国际合作的特征分析
  • 4.4.1 具体的增长和份额
  • 4.4.2 合作指数
  • 4.4.3 关系指数
  • 4.4.4 发表积极性
  • 4.4.5 相对研究努力
  • 4.4.6 引用绩效
  • 4.5 与七国集团国际合作的网络特征分析
  • 4.5.1 共著网络的构建
  • 4.5.2 网络结构分析
  • 4.5.3 小世界现象
  • 4.6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4.6.1 主要结论
  • 4.6.2 相关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对纳米生物制药领域创新绩效的影响
  • 5.1 产学研合作的研究基础
  • 5.1.1 产学研合作的相关研究
  • 5.1.2 关于产学研合作研究的思考
  • 5.2 合作网络特性对行为主体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 5.3 集聚与达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
  • 5.4 小世界网络对成员创新产出的加权专利值的影响
  • 5.5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5.6 计量模型构建
  • 5.6.1 联盟网络构建
  • 5.6.2 因变量:加权专利价值
  • 5.6.3 小世界网络
  • 5.6.4 特定的模型1
  • 5.6.5 特定的模型2
  • 5.7 大学-企业合作的发展趋势
  • 5.8 集聚与达到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员的影响
  • 5.9 小世界合作网络属性对成员的加权专利值的影响
  • 5.10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5.10.1 主要结论
  • 5.10.2 相关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之间互动关系的刻画
  • 6.1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研究基础
  • 6.1.1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相关研究
  • 6.1.2 关于科学与技术关系研究的思考
  • 6.2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
  • 6.3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 6.3.1 回归模型
  • 6.3.2 数据收集
  • 6.4 特定的增长和市场份额
  • 6.5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 6.6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6.6.1 主要结论
  • 6.6.2 相关政策建议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科学与技术间爱的动态:以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为例
  • 7.1 科学与技术之间的交互关系
  • 7.2 数据处理和研究方法
  • 7.2.1 回归模型
  • 7.2.2 数据收集
  • 7.3 市场份额和科技优势
  • 7.4 科技之间的动态关系
  • 7.5 技术和科学动态关系的相关讨论
  • 7.6 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
  • 7.6.1 主要结论
  • 7.6.2 相关政策建议
  • 7.6.3 研究局限性
  •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局限性
  • 8.4 研究展望
  • 后记
  • 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出版方

复旦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1年,由复旦大学主办,受教育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双重管辖。2001年经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复旦大学出版社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两社合并,成立新的复旦大学出版社,下辖二级社复旦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