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对清朝最后120天的史实重建,以清宫档案等一手史料为基础,沿着清政府获知武昌起义的时间链条,勾画其覆灭前的历史光景。

内容简介

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大幕揭开,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封建帝制的终结,计有120余天。这120天虽然转瞬即逝,但也惊心动魄,浓缩了3000年封建王朝、300年大清帝国分崩离析的最后记忆。

作者从多个维度细致而具体地交代了武昌起义后的清政府在军事、财政、外交、中枢运转上的应对得失,再现清廷从匆忙处置到无奈退位的历史进程,用具象化的写作还原了辛亥革命这个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

目录

  • 版权信息
  • 缘起 起义爆发
  • 一 武昌起义:猝发与必然
  • 二 十年立宪之失败
  • 三 清朝最后的120天
  • 第一章 动荡京师
  • 一 消息发酵
  • 风云突变的八月二十日
  • 清廷获悉武昌起义的链条
  • 奏报迟到的湖广总督
  • 保路运动与“牺牲品”盛宣怀
  • 二 逃离京城
  • 官民争相逃离京城
  • 汪荣宝:一位中级官僚的避难样本
  • 三 市面恐慌
  • 粮价飞涨,禁止运米出京
  • 权贵纷纷来投,拉升天津粮价
  • 钞票成废纸,京师银号遭挤兑
  • 笼罩全国的金融恐慌
  • 四 谣言整肃
  • 战事谣言
  • 宫闱谣言
  • 社会谣言
  • 谣言整肃
  • 第二章 调兵南下
  • 一 厉兵与换将
  • 编制与兵力
  • 夭折的第二军
  • 被“小丑化”的荫昌
  • 荫昌“运作”回京说的真相
  • 二 阳夏鏖兵
  • 起义之初的民清兵力
  • 刘家庙易手
  • 汉口纵火之谜
  • 争夺汉阳
  • 三 战事之余
  • 赏格厚此薄彼
  • 南下调度失措
  • 海军的倒戈
  • 第三章 官场乱象
  • 一 几近混乱的朝廷
  • 请假高官剧增
  • 任命无章可循
  • 处分无法生效
  • 二 独立省份的督抚们
  • 瑞澂与督抚逃亡之风
  • 端方的人头
  • 王人文不作为、赵尔丰尝苦果
  • 陆锺琦阖家被戕
  • 自杀殉清的冯汝骙和松寿
  • 第四章 袁氏出山
  • 一 袁世凯出山
  • 罢黜之灾,性命之虞
  • 回籍养疴三年整
  • 谁复用了袁世凯?
  • “幕后推手”
  • 二 出山八条件还原
  • 借“足疾”拖延,一石二鸟
  • 节略八条
  • 载沣的临时变卦
  • 三 南下迎敌与北上弄权
  • 南下后的谨慎与踟蹰
  • 掌管全国军权和禁卫军调度
  • 淡化皇室对内阁的影响
  • 停止大臣“入对奏事”
  • 第五章 南北议和
  • 一 袁方劝降,黎氏拒抚
  • 送书信,袁方试探
  • 见来使,劝袁覆清
  • 攻汉阳,以战促和
  • 二 英方调停,汪袁密谋
  • 汉阳丢失,黎元洪主动求和
  • 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调停
  • 袁世凯与汪精卫的秘密接触
  • 朱芾煌事件谜云
  • 冯国璋的政治觉悟
  • 三 上海和谈,唐伍磋商
  • 北方和谈代表完全名单还原
  • 二品高官伍廷芳的“反转”
  • 袁世凯的和谈底线
  • 南北和谈地点的变更
  • 袁世凯试图瞒天过海
  • 孙中山当选与唐绍仪辞职
  • 南北双方上海密会
  • 四 隔空谈判,劳而无果
  • 袁伍续谈南北停战
  • “万国议和,向无此例”
  • “退兵之争”,袁氏妥协
  • “国会”谈判,悬而未决
  • 第六章 财政困局
  • 一 入不敷出,赤字财政
  • 东三省工资只发六成
  • 财政紧张,广东有赌不禁
  •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博弈
  • 开始拖欠赔款与外债
  • 国库存银仅二十万两
  • 三万两白银引发的兵变
  • 二 动用内帑银
  • 慈禧所留的内帑银
  • 八次共拨白银一百六十余万两
  • 两次拨下黄金十六万两
  • 三 发行“爱国公债”
  • 官员购买额度实行累进制
  • 认购:奕劻十万两、载沣八千两
  • 武将勒捐,督抚劝捐
  • 前清公债,民国偿还
  • 王公亲贵的存款
  • 四 息借洋款
  • “借款多处,几于无可抵押”
  • 各国声言中立,清廷借款竞相失败
  • 提用银行股本和工程款落空
  • 南京方面抵押贷款未成
  • 南北双方互相拆台
  • 五 袁世凯盗卖清宫瓷器真相
  • 盛京大内藏品估价三千万元
  • 法国商人出价太低遭拒
  • 孙中山过问,袁世凯叫停
  • 两处国宝的命运沉浮
  • 第七章 清帝退位
  • 一 御前商议退位
  • 第一次:同意召开国民大会
  • 第二次:奕劻主张共和未果
  • 第三次:主战派占了上风
  • 第四次:载沣出席,奕劻请假
  • 第五次:隆裕亲定接受共和
  • 第六次:交出退位诏书
  • 二 清室优待条件的南北磋商
  • 皇帝名号与安置之地
  • 横生枝节的孙中山“最后通牒”
  • 蹊跷电文暴露袁世凯心计
  • 袁世凯的表面文章与暗中运作
  • 逊位、辞位、致政和辞政之争
  • 南北双方的进退得失
  • 三 退位诏书的百年疑云
  • 颁布日期一拖再拖
  • 退位诏书由谁所拟
  • 袁世凯改了多少
  • 退位诏书现存何处
  • 第八章 一国二主
  • 一 总统职务的流转与让渡
  • 南北“默契”举袁世凯为总统
  • 孙中山的当选与让渡
  • 种种反制一一落空
  • 二 孙袁共同治国的46天
  • 称谓、落款与衔名
  • 权力分配的微妙平衡
  • “一国二主”引发的混乱
  • 尾声 妥协民国
  • 附篇
  • 汪精卫谋刺摄政王载沣案细节
  • “捉奸报警说”之附会
  • 亲供、口供和自白
  • 肃亲王善耆的斡旋与难堪
  • 末代摄政王载沣与最后一位太后隆裕
  • 使德赔礼后进入慈禧视野
  • 摄政时位同帝王
  • 勤政宽厚但乏济变之才
  • 莽撞收权与无奈归政
  • “退休”生活与下葬西郊
  • 最后一位太后隆裕
  • 逊帝溥仪的禁宫生活
  • 与袁世凯的交往和交易
  • 清室优待条件的存与废
  • “国丧”的悲戚与大婚的最后辉煌
  • 太监逃亡的混乱与月例拖欠的困顿
  • 从通缉犯到座上宾——孙中山与晚清权贵的交往
  • 两度与李鸿章无缘
  • 莅京与袁世凯的十三次会谈
  • 载沣的宴请与赠答
  • 与张作霖、段祺瑞不愉快的“结盟”
  • 参考书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帝制,这部书结合了很多新史料,还原了从爆发到清帝逊位 120 天清朝的表现。清朝没有认真重视武昌起义和它带来的冲击波,因为革命派之前的起义都被镇压下去了。清政府没有想到立宪派能和革命派联手,导致十四省独立。两江的失陷,没有了财赋的支持,清政府举步维艰,孙中山的革命政府也没有资金的加持,导致袁世凯能够两边逢源,将清政府和革命派通通拿捏很死,造就了袁大总统,也告诉了中国人民完成中国社会转型还要继续求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是一个个细节构成的

      “历史宜粗不宜细”“求同存异” 是我们熟知的两句话。但我认为,“宜粗不宜细” 是政治家着眼大局、搁置争议的治国方略,而对于治史者来说,应是 “宜粗更宜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武昌武昌

        重塑了对清末各势力的认识,武昌起义之细节,清政府之反应,历史的复杂性。“宜粗更宜细”“求同更考异” 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