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旨在从哲学角度探讨设计活动,为在全球化时代对设计活动展开理论思考建构一个具有规范性意义的“思想—理论”框架。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包括:设计哲学总论、设计的思想视野、“物”的内在结构、设计演变简史、消费社会与“物”的变迁、设计领域的通用理论、先锋设计形态、中国式造物空间的现象学分析等章节。

本书是对设计这一技术手段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史关照,既展现了理论深度,也充分调用了设计实例,图文并茂,充满可读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论域分析:设计哲学与通用设计学
  • 一、设计哲学的思想论域
  • 二、通用设计学
  • 第二章 设计研究的思想视野
  • 一、以西蒙为例:设计理论的困境
  • 二、设计中人与物居间性展开的三个维度
  • 三、设计活动的规范性基础
  • 第三章 人工物内在结构分析
  • 第四章 人工物演变的三个阶段
  • 一、古代社会的“物”之构成
  • 二、现代物的突破
  • 三、物感的凸显
  • 四、消费社会的物:物符码
  • 五、如何理解印象派之后的绘画与艺术?
  • 第五章 消费社会与“物”的变迁
  • 一、什么是消费
  • 二、消费社会的三个层次
  • 三、消费社会关于社会身份的微观政治学
  • 四、消费社会历史转变的时代机缘
  • 五、消费社会的体制规定
  • 第六章 文化进入基础领域:当代世界的根本变动
  • 一、文化设计爆发性出场的动力
  • 二、文化向基础领域进入
  • 三、新技术强大支撑下的世界变迁
  • 第七章 通用设计的爆发性出场
  • 一、感性生产动力的不绝源泉
  • 二、作为哲学思考的品牌理论
  • 第八章 形态论:前卫艺术与装置设计
  • 一、正名:“物性凸显”与现代性的复杂纠缠
  • 二、平面中“物”的突现:从凸显、分解到物抽象
  • 三、后现代艺术:异态物的爆发性出场
  • 四、“物性的凸显”何以产生哲学感?
  • 第九章 形态论: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设计基础
  • 一、物感:物的解放与设计的现代性
  • 二、视野屏蔽:“中国风”何以成为晒古董?
  • 三、物感再分析: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创造与转换基础
  • 四、物感的解放:“中国风”如何进入后现代?
  • 第十章 空间论:对中式造物空间深度指向的现象学分析
  • 一、方法论:现象学直观与文本阅读
  • 二、空间精神:中式造物深度空间价值取向的三个维度
  • 三、价值核心:从局部空间到天地自然的护卫与贯通
  • 四、心物感通:中式空间心物关系建构的深度指向
  • 五、从立体到平面的深度空间:超越性向度的文化共振
  • 第十一章 许燎源的意义:设计分析中国式现代性品质的艰难出场
  • 一、中国式的现代性品质
  • 二、“物感”的出场
  • 三、中国式的物感方式
  • 第十二章 漂浮的空间:20世纪90年代后的中国都市茶楼
  • 一、茶馆:作为有机化的空间
  • 二、茶楼:时空中分裂的碎片
  • 三、都市茶楼空间与后现代世界的空间性
  • 第十三章 窄化与偏离:当前文化产业一个必须破除的思路
  • 一、误识:“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产业
  • 二、文化进入基础领域:文化≠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
  • 三、错位:应对的偏离与失误
  • 第十四章 重建生产的美学:解分化及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
  • 一、解分化:传统美学的失效
  • 二、生产的逻辑:文化进入基础领域
  • 三、从解分化到消费社会:问题的诊断及视野变更
  • 四、分化与和解:生产的美学或文化产业研究的思想维度
  • 附录一 意义论、物感论、交往论:“新三论”解释世界
  • 一、美学、文艺学如何回应现实?
  • 二、比较文学与文学意义论
  • 附录二 设计作品图例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个评分

出版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全国著名综合出版社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