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Facebook(Meta)等硅谷企业的研发经验为背景,结合作者17年的研发经验,讲解了如何实现个人和团队的高效研发。
内容简介
书中从个人效能、流程优化、团队效能、管理和文化等4个方面总结硅谷研发方法,提供系统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指南。
全书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对硅谷的高效研发方法进行了总结,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指导原则和实践指南。
一、研发效能综述:主要了讲解研发效能的定义、模型,以及研发效能度量的正确方法。希望借此帮助读者梳理出研发效能的主脉络,构建一幅清晰的知识图谱。
二、个人高效研发实践:主要讲解如何提高个人研发效能,具体涉及深度工作、Git、命令行、VIM、工具环境集成等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提高技术的专精程度和持续成长。
三、研发流程优化:主要讲解研发流程优化的基本目标和原则、代码优化、分支管理、DevOps、团队协同等,希望帮助读者深入理解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流程,以及流程优化的基本原则,从而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工程实践,让软件开发的整个流程更加顺畅、高效。
四、团队高效研发实践:主要讲解团队高效研发实践过程中各关键步骤的高效工程方法,内容涉及研发环境搭建、代码审查、合理处理技术债、开源利弊分析、测试等,同时对研发流程及工程方法的趋势进行解读,希望帮助读者掌握这些具体工程方法的正确使用。
五、管理和文化:系统分析了硅谷研发团队的管理和文化,尤其是Facebook的工程师文化,并根据作者在国内公司的具体落地经验,给出推荐的文化引入和建设方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语
- 作者简介
- 前言 什么是研发效能,为什么要关注研发效能
- 第一部分 研发效能综述
- 第1章 高效学习、实践方法论
- 1.1 使用黄金圈原则
- 1.2 如何有效落地实践
- 小测试
- 第2章 研发效能定义及模型
- 2.1 为什么要关注研发效能
- 2.2 研发效能定义
- 2.3 提高研发效能的“坑”
- 2.4 研发活动的本质
- 2.5 研发效能模型
- 小测试
- 第3章 效能度量谜题
- 3.1 研发效能度量的定义和作用
- 3.2 效能度量的三个失败案例
- 3.3 效能难以度量的三大原因
- 3.4 效能度量的正面案例
- 3.5 使用效能度量的根本原则
- 3.6 正确使用效能度量的方法
- 小测试
- 第二部分 个人高效研发实践
- 第4章 精准打击目标:通过提高准确性来提高投入产出比
- 4.1 以终为始,寻找最重要的任务
- 4.2 追根究底,寻找最高效的解决方案
- 4.3 高效沟通,利用信息的准确传递来寻找、调整目标
- 4.4 管理者视角
- 第5章 唯快不破:如何利用速度提高个人研发效能
- 5.1 应用高效实践提高完成任务的速度
- 5.2 应用快速迭代的思路获取快速反馈
- 5.3 管理者视角
- 第6章 不仅是当下的成功:持续地提高个人研发效能
- 6.1 精力管理
- 6.2 使用80/20原则寻找研发活动中的关键因素
- 6.3 对关键活动进行优化
- 6.4 目标驱动和兴趣驱动相结合
- 6.5 管理者视角
- 第7章 高效选用工具提高研发速度
- 第8章 工程师常见工作任务的系统性工具优化
- 8.1 第一个任务类别:操作系统上的通用操作
- 8.2 第二个任务类别:输入和编辑
- 8.3 第三个任务类别:知识管理
- 8.4 第四个任务类别:浏览网页
- 8.5 第五个任务类别:编程
- 8.6 小结
- 第9章 高效Git基本操作
- 9.1 Git和代码原子性
- 9.2 Git支持原子性的五种基本操作
- 9.3 小结
- 第10章 实现代码提交的原子性的Git工作流
- 10.1 工作流一:使用一个分支完成所有需求的开发
- 10.2 工作流二:使用多个分支完成所有需求的开发
- 10.3 小结
- 第11章 每个开发人员都应该学一些Vim
- 11.1 Vim简介
- 11.2 Vim的前世今生
- 11.3 Vim的两大特点
- 11.4 小结
- 第12章 高效学习Vim的实用技巧
- 12.1 学习Vim的命令模式和命令组合方式
- 12.2 学习Vim最常用的命令
- 12.3 在更广泛的工作场景中应用Vim技能
- 12.4 小结
- 第13章 高效命令行环境选择和设置
- 13.1 为什么要使用命令行
- 13.2 命令行配置的四个步骤
- 13.3 小结
- 第14章 研发场景的有效命令行工具
- 14.1 日常操作中的工具和技巧
- 14.2 开发中的常见工作
- 14.3 小结
- 第15章 工具的高效集成
- 15.1 工具集成
- 15.2 提高工具一致性
- 15.3 小结
- 第三部分 研发流程优化
- 第16章 研发流程优化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16.1 寻找用户价值
- 16.2 提高用户价值的流动效率
- 16.3 小结
- 第17章 代码入库之前的流程优化
- 17.1 规范化、自动化核心步骤
- 17.2 提供快速反馈,促进增量开发
- 17.3 小结
- 第18章 代码入库之后的流程优化
- 18.1 三个“持续”的定义和作用
- 18.2 CI/CD流水线的原则及具体实践
- 18.3 案例:Facebook如何落地CI/CD来提高效能
- 18.4 小结
- 第19章 选择适当的分支管理策略提高流程和产品质量
- 19.1 共主干分支管理和发布策略
- 19.2 共分支管理策略的优点
- 19.3 其他主要分支方式
- 19.4 如何选择、应用分支管理策略
- 19.5 小结
- 第20章 使用全栈思路打通开发和运维
- 20.1 DevOps和SRE的异同
- 20.2 DevOps和SRE的目标、原则
- 20.3 落地实践
- 20.4 小结
- 第21章 研发流程中的高效信息流通
- 21.1 团队成员愿意共享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 21.2 设计流程和使用工具,推动研发信息高效沟通
- 21.3 沟通工具的选用技巧
- 21.4 小结
- 第四部分 团队高效研发实践
- 第22章 研发环境:让开发人员不再操心环境
- 22.1 开发机器
- 22.2 IDE
- 22.3 本地环境与联调环境
- 22.4 开发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工具、数据和配置
- 22.5 测试环境与类生产环境
- 22.6 提供高效研发环境的原则
- 22.7 小结
- 第23章 代码审查:高效代码审查实践
- 23.1 代码审查的作用
- 23.2 代码审查方法的分类
- 23.3 代码审查方法选择的三个成功案例
- 23.4 小结
- 第24章 代码审查:如何有效引入、执行代码审查
- 24.1 引入代码审查的步骤和方法
- 24.2 推进代码审查的两个关键操作
- 24.3 推行代码审查的两个关键原则
- 24.4 小结
- 第25章 合理处理技术债:让快速研发可持续
- 25.1 技术债的成因
- 25.2 技术债的影响
- 25.3 处理技术债的两个基本原则
- 25.4 控制技术债的四个步骤
- 25.5 小结
- 第26章 开源:从Phabricator的开源历程看开源利弊
- 26.1 Phabricator开源过程的关键步骤
- 26.2 开源对公司的利弊
- 26.3 小结
- 第27章 高效上云:运用云计算提高效能
- 27.1 云计算的优势
- 27.2 云计算的挑战及解决方法
- 27.3 小结
- 第28章 测试左移:测试如何应对新的开发模式
- 28.1 测试左移的定义
- 28.2 测试左移的四个原则
- 28.3 小结
- 第29章 测试右移与高效部署:应对频繁发布带来的挑战
- 29.1 三种部署方式的定义
- 29.2 目标
- 29.3 原则
- 29.4 具体实践
- 29.5 小结
- 第30章 持续进步:研发流程、工程方法趋势解读和展望
- 30.1 协作方式的发展趋势
- 30.2 云计算平台的发展趋势
- 30.3 应用开发的发展趋势
- 30.4 AI方面的发展趋势
- 30.5 小结
- 第五部分 管理和文化
- 第31章 业务目标和技术目标两手抓:打造高效团队的三个步骤
- 31.1 寻找目标
- 31.2 目标管理
- 31.3 任务执行
- 31.4 小结
- 第32章 从奈飞的著名PPT谈硅谷公司文化
- 32.1 定义核心价值观
- 32.2 在招聘、流程方面设计方案推动文化建设
- 32.3 持续推动文化建设
- 32.4 关于奈飞公司文化的思考
- 32.5 小结
- 第33章 Facebook创造力引擎:工程师文化
- 33.1 Facebook的工程师文化
- 33.2 Facebook推行工程师文化的具体实践
- 33.3 个人角度感受Facebook工程师文化带来的效果
- 33.4 小结
- 第34章 Facebook工程师文化实践三大原则之一:让员工做感兴趣的事
- 34.1 Facebook工程师文化落地的三大原则
- 34.2 让员工做感兴趣的事
- 34.3 Hackathon落地经验
- 34.4 小结
- 第35章 Facebook工程师文化实践三大原则之二:让员工拥有信息和权限
- 35.1 让员工拥有信息
- 35.2 让员工拥有权限
- 35.3 Facebook之外的落地经验
- 35.4 小结
- 第36章 Facebook工程师文化实践三大原则之三:绩效调节
- 36.1 360度绩效考评系统
- 36.2 360度绩效考评系统的两个原则
- 36.3 360度绩效考评系统的问题
- 36.4 绩效考评落地实践
- 36.5 小结
- 结束语 超越昨天的自己,享受成长的快乐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