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是关于葛洪生平事迹及学术思想的传记。

内容简介

本书充分利用方志和考古材料描述了葛洪出生与成长的环境,介绍了句容的历史沿革、地理特点、政治经济与风俗传统,以及当地的宗教活动与仙道传说;挖掘出一些前人未曾重视的文献与碑志材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察葛洪的家世与生平经历,记述了葛洪在宗教哲学方面的贡献,分析了他在社会政治、法律仪礼、文化教育方面的思考,记录了全国各地留存的与葛洪有关的遗迹。

目录

  • 版权信息
  • 出版说明
  • 一脉千古成江河
  • 第一章 近畿佳邑
  • 第一节 上古句容
  • 一、句容名称的由来
  • 二、句容地区的考古发现
  • 第二节 江南形胜
  • 一、地理形势
  • 二、矿藏物产
  • 三、对外交通
  • 第三节 近畿佳邑
  • 一、丹阳郡的政治文化传统
  • 二、句容的经济资源
  • 三、东晋南渡后的句容
  • 第四节 修仙圣地
  • 一、东汉时期丹阳句容的方士
  • 二、句曲山的神仙化
  • 三、三茅神话的改造与创建
  • 第二章 瓜瓞绵长
  • 第一节 东汉功臣?
  • 一、祖先葛君
  • 二、葛浦庐兄弟
  • 第二节 吴国高官
  • 一、葛氏居地
  • 二、葛矩、葛弥与葛焉
  • 三、祖父葛奚
  • 四、葛祚与葛玄
  • 第三节 赴洛先驱
  • 一、历官东吴
  • 二、入晋仕宦
  • 三、句容望族
  • 第四节 世事仙佛
  • 一、葛洪的侄子们
  • 二、葛洪的孙辈
  • 第五节 秦晋之好
  • 第三章 傲世忘荣
  • 第一节 博收广览
  • 一、艰苦的学习生活
  • 二、广博的知识结构
  • 三、阻塞的仕途
  • 第二节 将兵平乱
  • 一、张昌起义
  • 二、平定石冰之乱
  • 第三节 北上求经
  • 一、中原混战
  • 二、江南陈敏之乱
  • 三、遇逢嵇含
  • 第四节 师从鲍靓
  • 一、初到广州
  • 二、师事鲍靓
  • 三、东海鲍氏的居地
  • 第五节 从相府到司徒府
  • 一、荐名相府
  • 二、庚寅赐爵考
  • 三、完成著作
  • 四、入司徒府
  • 五、与干宝的交往
  • 六、暴虎之害
  • 第六节 再赴广州
  • 一、欲赴交趾
  • 二、留居罗浮
  • 三、尸解得仙的传说
  • 第七节 扶南之行考
  • 一、《太清金液神丹经》的真伪
  • 二、扶南之行的疑问
  • 三、《太清金液神丹经》作者有可能亲至日南
  • 第八节 葛洪的人格特点
  • 一、内向
  • 二、尽责
  • 三、神经质
  • 四、保守
  • 五、随和
  • 六、性格即命运
  • 第四章 纪化仙都
  • 第一节 全民信仰
  • 一、出土文物中反映的东吴道教活动
  • 二、东吴地区的各种教派
  • 第二节 转益多师
  • 一、左慈
  • 二、葛玄
  • 三、郑隐
  • 四、鲍靓
  • 第三节 诋斥异端
  • 一、对符水道教的批判
  • 二、对民间宗教迷信的批判
  • 三、对行骗方士的批判
  • 四、对低水平同行的批判
  • 第四节 遐览广记
  • 一、《遐览》中记录的道经
  • 二、《灵宝五符》的传承与灵宝派的建立
  • 三、《三皇经》的传承
  • 四、葛洪对上清派的影响
  • 第五节 为仙道列传
  • 一、葛洪之前的神仙传记
  • 二、《神仙传》的创作
  • 第五章 神仙可致
  • 第一节 神仙可致
  • 一、玄道合一
  • 二、以自然推人事
  • 三、个体经验有限论
  • 四、星宿决定寿命
  • 五、学仙无损于担当责任
  • 第二节 重生恶死
  • 一、对轻生重死思想的批判
  • 二、重生恶死的人生观
  • 三、安贫乐道的人生价值观
  • 四、长生成仙的要求
  • 第三节 积善立德
  • 一、儒道兼综的道德观
  • 二、长生信仰对道德的强化作用
  • 第四节 仙有三品
  • 一、葛洪的神仙三品说
  • 二、神仙三品说对后世的影响
  • 第六章 九丹秘术
  • 第一节 千年幻梦
  • 一、金丹术的萌芽
  • 二、西汉时期的金丹活动
  • 三、东汉时期的炼丹活动
  • 第二节 仙道之极
  • 一、炼丹经籍的保存与留传
  • 二、金丹至上的价值观
  • 三、借外物以自固
  • 四、金石自然进化论
  • 第三节 神圣的作业
  • 一、远离俗人
  • 二、选择名山
  • 三、斋戒与祷祭
  • 第七章 不伤为本
  • 第一节 不伤为本
  • 第二节 内修之术
  • 一、形神兼修
  • 二、守一之法
  • 三、存思之术
  • 第三节 配合之术
  • 一、行炁之术
  • 二、房中之术
  • 三、辟谷之术
  • 第八章 格物疗疾
  • 第一节 浑天说
  • 一、盖天说的几种主张
  • 二、浑天说与平天说
  • 三、葛洪的宇宙观念
  • 第二节 拟科学中的真知识
  • 一、新的化学物质的提炼与合成
  • 二、对物质化学特性的新认识
  • 第三节 《肘后备急方》
  • 一、《肘后备急方》的成书与体例
  • 二、丰富翔实的病种纪录
  • 三、多样化的治方治法
  • 第九章 法术神通
  • 第一节 禁咒厌劾
  • 一、符咒的历史
  • 二、葛洪记录的符箓
  • 三、《三皇文》
  • 四、《五岳真形图》
  • 五、《白泽图》
  • 六、辟五兵之道
  • 七、称名巫术
  • 八、咒语与辟疫法
  • 第二节 神通变化
  • 一、隐沦变化术
  • 二、乘蹻飞行术
  • 三、分身之术
  • 四、坐致行厨术
  • 第十章 儒法兼综
  • 第一节 君权至上
  • 一、君权天成
  • 二、贤君之道
  • 三、良臣之规
  • 四、县令之职
  • 第二节 知人选官之道
  • 一、汉过与吴失
  • 二、知人之难
  • 三、举人之法
  • 第三节 多仁则法不立
  • 一、历史上有关德刑关系的主张
  • 二、葛洪对德刑关系的看法
  • 三、葛洪的重刑论
  • 四、恢复肉刑的主张
  • 第四节 减省礼仪
  • 一、烦琐纷歧的礼学
  • 二、葛洪的礼仪观
  • 第五节 勖学崇教
  • 一、葛洪强调学习的时代背景
  • 二、学习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 三、修学务早,固志不倦
  • 第十一章 弹断风俗
  • 第一节 殊代同疾
  • 第二节 势利可贱
  • 一、浮华交游之风的兴起
  • 二、对东汉晚期浮会交游之风的批判
  • 三、对浮华交游之风的厌恶
  • 四、对郭泰、许劭的批评
  • 五、正确的交友方式
  • 第三节 淫荒成俗
  • 一、居丧毁礼之风的盛行
  • 二、对世俗社交礼仪的违背
  • 三、对男女大防的突破
  • 四、酗酒之风
  • 第四节 君子不博
  • 一、汉末东吴的游戏之风
  • 二、两晋时的博弈之习
  • 三、葛洪的批评
  • 第十二章 永传洪藻
  • 第一节 今胜于古
  • 一、轻诗赋而重子书
  • 二、实用主义的文学观
  • 三、今胜于古的文学进化论
  • 四、文贵丰赡,辞不宜寡
  • 五、文德并重
  • 第二节 虚构的传记
  • 一、类传的历史与特点
  • 二、《神仙传》中的虚构
  • 三、《神仙传》在小说史上的影响
  • 第三节 轻信的抄撮者
  • 一、《西京杂记》作者的五种说法
  • 二、《西京杂记》作者的争议
  • 三、《西京杂记》的成书过程
  • 第四节 铺陈整饬
  • 一、《抱朴子》中的铺陈手法
  • 二、《抱朴子》的骈偶化
  • 三、《博喻》中的比喻
  • 第十三章 青史留名
  • 第一节 传声望于道俗
  • 一、东晋末年的影响
  • 二、刘宋时期的影响
  • 三、齐梁时期的影响
  • 第二节 留美名于青史
  • 一、初唐时期的影响
  • 二、盛唐时期的影响
  • 三、中晚唐时期的影响
  • 第三节 不就丹砂也自贤
  • 一、葛洪对苏轼兄弟的影响
  • 二、宋朝文人学者对葛洪的负面评论
  • 三、元人对葛洪的评价
  • 第四节 载范斯文
  • 一、明朝序跋对葛洪的评价
  • 二、明清学者对葛洪的议论
  • 第十四章 灵踪长留
  • 第一节 道存故土
  • 一、青元观
  • 二、葛仙公庵
  • 三、葛仙公旧宅与抱朴峰遗址
  • 第二节 迹在罗浮
  • 一、罗浮山遗迹群
  • 二、粤北的葛洪遗迹
  • 三、肇庆地区的葛洪遗迹
  • 四、广西地区的葛洪遗迹
  • 第三节 化及周边
  • 一、杭州周边地区的葛氏遗址
  • 二、会稽的葛氏遗迹
  • 三、江西省的葛氏遗迹
  • 第四节 远播九州
  • 一、两湖地区的葛氏遗址
  • 二、巴蜀地区的葛氏遗址
  • 三、两河地区的葛氏遗址
  • 葛洪简谱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