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
类型
7.8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8千字
字数
2022-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研究分析清代“健讼之风”背后的重要理论问题。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既强调理论性反思,又注重历史实证研究。其中上编立基于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主要研究成果的学术史梳理,对其中所反映的研究路径转变加以揭示与反思,下编则以专题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对围绕明清时期的“健讼”现象而生发的主要问题加以深入讨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 第一节 对思维框架及其概念使用的检讨
- 第二节 范式检视与方法调整
- 第二章 儒家道德观作为意识形态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儒家伦理准则与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沟通
- 第二节 儒家道德观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气质模塑途径
- 第三节 文明类型与儒家道德观视野中的“健讼之风”
- 第四节 迈向文明类型变迁视野的反思
- 第三章 “厌讼”幻象之下的“健讼”实相?
- 第一节 宗族族谱与文人日记中的争讼记载
- 第二节 官员们眼中的词状纷繁景象
- 第三节 词状的分类构成
- 第四节 明清地方官府面临的词讼压力
- 第五节 “鼠雀细事”及其讼争之物
- 第六节 “诉讼社会”的区域错综性
- 第四章 “讼费高昂”话语及其表达性现实
- 第一节 清代关于“讼费高昂”的笼统描述及其印象流传
- 第二节 清代诉讼费用具体数额实况
- 第三节 在无度和有度之间:清代的司法陋规名目及其收取数额
- 第四节 “讼费高昂”话语所蕴含的主客观意涵
- 第五节 “讼费高昂”话语所反映的表达性现实
- 第五章 讼费压力下的诉讼策略与经济理性
- 第一节 对学界以往观点的检讨
- 第二节 词讼繁滋皆因讼棍胥吏百端煽惑?
- 第三节 当事人一方在其内部由众人分摊讼费
- 第四节 “官司打半截”诉讼策略具有的某种经济理性
- 第五节 诉讼策略对讼费“高昂”程度的某种消解
- 第六章 财政制约与简约型司法体制下的“健讼之风”问题
- 第一节 清代州县衙门的理讼能力
- 第二节 因循运作的清代简约型司法体制
- 第三节 清代司法体制背后的财政制约因素
- 第四节 从民国看清代
- 第五节 “制度资源”的因循固封
- 第七章 州县官实际任期变化趋势对“健讼之风”的影响
- 第一节 “判决确定力观念的不存在”的学术解释力再审视
- 第二节 新官上任与州县衙门所收词状数量高峰的到来
- 第三节 州县官实际任期逐渐缩短的总体趋势
- 第四节 州县官实际任期缩短背景下强调本地“健讼之风”的多层用意
- 第五节 “制度资源”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大趋势的总体回应能力
- 第八章 健讼之风与“讼师贪利”形象的多重建构
- 第一节 清代官方对贪利讼师形象的整体刻画与渲染
- 第二节 实虚之间:贪利讼师形象的案例原型与文学创造
- 第三节 清代讼师案例中所见的代写状词收费情况
- 第四节 与官代书收费情况的比较
- 第五节 讼师收入水平的分化
- 第六节 通过讼师形象整体污名化的社会控制
- 第九章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力量及其复合功能
- 第一节 讼师与恶报:宋元明清不同类型文本中的叙事传统
- 第二节 “讼师恶报”的故事类型与话语模式
- 第三节 “讼师恶报”话语模式的复合功能
- 第四节 “讼师恶报”话语的力量及其局限性
- 结语
- 附录 “案多人少”的应对之道:清代、民国与当代中国的比较研究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