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类型
6.6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51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市场化?城市化?新时代农村应往何处去?作者走南访北,深入基层,探索社会转型新思路。
内容简介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转型之中。尤其自新世纪以来,城市化成为转型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的土地制度、乡村治理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等是转型的体制、机制因素,传统文化和农村社会形态则构成了转型的社会因素。中国社会结构亦由此呈现出城乡互构、亦城亦乡的中间特征。
对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作者不生搬硬套外来的理论来解释,也认为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或行政的力量来解决。他走访考察全国多地,分析和总结各地经验之得失,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的道路。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一篇 中国的城市化
- 城乡关系的阶段
- 一
- 二
- 三
- 四
- 小农体系和渐进城镇化
- 中国城市有贫民窟吗?
- 进城落户问题
- 一
- 二
- 三
- 四
- “四化同步”的困境
- 一、“四化同步”
- 二、“四化同步”的路径
- 三、出路何在
- 第二篇 小农体系
- 小农户: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 一、不可忽视小农户
- 二、小农户的经营困境及应对
- 三、重新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
- 江汉平原的典型农户
- 山区的小农经济
- 一、种地养猪的传统生计
- 二、茶叶的产业化经验
- 三、烟叶的产业化困境
- 四、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扶贫
- 适度规模经营再认识
- 一、适度规模经营的概念
- 二、理解适度规模经营的两个维度
- 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别
- 四、小结
- 流动时代的彩礼变革
- 一、“三天同居”
- 二、婚礼的减省
- 三、彩礼的类型
- 四、“天价彩礼”问题
- 消费性贫困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三篇 农民工群体
- 人口流动和一家三制
- 一个村庄的农民工素描
- 农村青年的能动性
- 一、老一代农民工的生命周期
- 二、当代青年的城市化
- 三、农村青年返乡创业
- 农民工厂长及普通农民工
- 社保和分层
- 一、浙江农村的社保
- 二、湖北农村的社保
- 第四篇 工业化农村
- 工业化农村地区的分化模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上海农民的市民化
- 一
- 二
- 北京远郊村的农民生计模式
- 一、村经济概况
- 二、主要收入方式:种桃
- 三、为果农服务
- 四、其他收入方式
- 五、户籍的转移
- 浙江的农民企业家
- 一
- 二
- 三
- 四
- 浙江的仪式性人情
- 一
- 二
- 三
- 四
- 第五篇 乡村治理模式
- 苏南的乡镇政权
- 一、乡镇的机构和职能
- 二、乡镇在工业化中的角色
- 三、乡镇在城市化中的角色
- 珠三角的村集体性质
- 一、“大公司”和“小政府”
- 二、成为“大公司”
- 三、作为“小政府”
- 四、国家和农民关系的类型
- 人口大镇的“总支”
- 乡镇干部的激励
- 一、收入及晋升机会
- 二、做乡镇干部的组织后盾
- 三、“暖心工程”
- 乡村两级的非正规财政
- 土地和基层治理能力
- 一、强化集体土地管理的村
- 二、强化赋权个人不可取
- 三、城乡规划和土地制度
- 四、结语
- 社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
- 一、街道和社区概况
- 二、职业化的社区干部
- 三、村级行政化
- 四、社区治理的问题
- 第六篇 乡村振兴
- 土地整治和乡村振兴
- 一
- 二
- 三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效益、问题和出路
- 一、三坪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
- 二、土地权属调整的问题
- 三、总结可复制的经验
- 赋能基层:人居环境整治的“峨山模式”
- 一、第一场硬仗
- 二、激励农民群众筹资建设村庄
- 三、赋予村级组织改厕责权
- 四、发挥村庄“理事会”的功能
- 余江宅改经验
- 一、宅改背景
-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秩序
- 三、余江宅改的启示
- 民主化村级公共品供给
- 公共品供给的效率问题
- 一
- 二
- 三
- 后备干部助力组织振兴
- 一
- 二
- 三
- 老年人协会的优势
- 第七篇 土地制度改革
- 苏州“和谐拆迁”的秘密
- 一、征地拆迁冲突
- 二、和谐拆迁在苏州的表现
- 三、和谐拆迁源于制度优势
- 四、苏州和谐拆迁的启示
-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类型
- 一、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苏南模式
- 二、合法化集体土地入市的珠三角模式
- 三、类征地开发的芜湖模式
- 义乌实践:从旧村改造到宅基地改革
- 一、以“旧村改造”进行乡村建设
- 二、宅基地初始配置的复杂制度
- 三、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问题
- 理解宅基地退出问题
- 一、理解“人减地增”现象
- 二、宅基地有偿退出的实践困境
- 三、宅基地管理问题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