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对“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回望中西文化交流史,我们发现,无论是“西学东渐”还是“东学西传”,中西文学—文化的发展均离不开从对方那里汲取滋养。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美学思潮与文学艺术正经历着从以模仿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传统中脱胎换骨的重大变革,中国文化为欧美现代主义美学与文艺思潮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本书将现代主义视为具有跨国特征与多元文化渊源的美学运动,以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团体”成员与中国文化的关联及对中国道德价值、美学思想的阐发为个案,深入考察了中国文学—文化如何经由转换与变形而助推了英国现代主义的生成;

同时在西方中国观念与中国形象演变的大背景下,认真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态度转变的内外部因素,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中国文学—文化参与世界文明现代性构建的突出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 第一章 西方的中国形象与20世纪初的中英文化碰撞
  • 第一节 西方的中国形象:启蒙时代之前
  • 第二节 17—18世纪欧洲的第一次“中国热”
  • 第三节 20世纪初的中英文化碰撞
  • 第二章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形成及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
  • 第一节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形成与发展
  • 第二节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价值立场及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
  • 第三节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化进入英国的基本渠道
  • 第三章 汉学家笔下的诗性中国:韦利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 第一节 韦利作为传统汉学与现代汉学的桥梁
  • 第二节 韦利与中国文化的亲缘关系
  • 第三节 韦利的汉译成就与中国文化观
  • 第四节 韦利的中国文化观与英、美现代主义
  • 第四章 哲学家眼里的道德中国:迪金森与罗素的东方乐园
  • 第一节 迪金森与罗素的中国情缘
  • 第二节 《“中国佬”信札》中理想的中国文明观
  • 第三节 《中国问题》与现代性反思
  • 第四节 当“道德中国”遭遇“现实中国”
  • 第五章 美学家心目中的审美中国:弗莱等的中国艺术渊源
  • 第一节 17—18世纪西方“中国热”中对中国艺术的认知
  • 第二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对中国艺术的重新“发现”
  • 第三节 弗莱等的现代主义探索及与中国的艺术之缘
  • 第六章 弗莱、贝尔对中国艺术美学的汲取与阐发(一)
  • 第一节 对主观表现、散点透视与平面构图的推重
  • 第二节 从“气韵生动”到韵律之美
  • 第三节 以“留白”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构成元素
  • 第七章 弗莱、贝尔对中国艺术美学的汲取与阐发(二)
  • 第一节 从简约与抽象中发展设计的观念与结构的意识
  • 第二节 追求情感与智性的和谐协作
  • 第三节 形式主义美学的内在悖论
  • 第八章 作家想象中的神秘中国:伍尔夫、斯特拉齐等的中国因缘
  • 第一节 伍尔夫与中国以及中国文人的渊源
  • 第二节 伍尔夫与凌叔华《古韵》的写作与出版
  • 第三节 斯特拉齐剧本《天子:一部悲情的情节剧》中的中国想象
  • 第四节 “布鲁姆斯伯里团体”其他作家与中国
  • 结论 中国作为“他者之眼”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