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抗日战争专题研究”之一。

内容简介

泰缅“死亡铁路”与南京大屠杀及巴丹“死亡行军”一道,被称为“日本远东三大暴行”。在1942年6月至1943年12月这短短一年半时间里,先后有超过6万名盟军战俘和20万名东南亚劳工被强行征召,在泰缅边界的原始森林和崇山峻岭间筚路蓝缕、日夜劳作。

日军除肆意增加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之外,还无视《日内瓦公约》,采取限制供给、肢体残害、人格侮辱、中止救治等手段对战俘及劳工群体进行大规模迫害,最终造成1.2万多名战俘及数万名劳工的死亡,也给幸存者带来了无尽的心理创伤。战后,由于日美同盟的关系,这段历史被刻意掩盖,泰缅铁路反倒成了日本美化侵略战争的口实。

有鉴于此,作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拓荒之作,本书对铁路修建过程中日军的战争罪行及战俘群体的各类“弱者的反抗”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求在揭露史实的基础之上驳斥日本是“大东亚建设者”的谬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导论
  • 一、铁路修建的基本情况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及对象
  • 第一章 泰缅铁路的修建背景
  • 第一节 修建铁路的原因
  • 一、泰缅之间交通道路情况
  • 二、“大东亚纵贯铁路”构想的出现
  • 第二节 修建铁路的前期工作
  • 一、修建构想的实现
  • 二、建设计划的具体安排
  • 第二章 劳动力来源及其运送过程
  • 第一节 征用战俘和强制募工
  • 一、日军
  • 二、盟军战俘
  • 三、亚洲民夫
  • 四、日军的诱骗手段
  • 五、铁路开通后的劳动力
  • 第二节 运输途中的非人待遇
  • 一、地狱船
  • 二、运牛车
  • 第三章 泰缅铁路的建造
  • 第一节 恶劣的施工条件
  • 一、恶劣的地理环境与气候
  • 二、铁路建筑材料和设备的缺乏
  • 第二节 工程环节及其实施经过
  • 一、修建沿线营地
  • 二、开辟工程
  • 三、修建铁路
  • 第四章 罪恶集中营
  • 第一节 以集中营为中心的劳动组织形式
  • 第二节 集中营中的等级秩序和惩戒机制
  • 第三节 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
  • 一、住宿条件、公共卫生设施
  • 二、服饰衣物
  • 三、食物供给
  • 四、疾病与医疗
  • 第四节 日军的日常暴行
  • 一、精神折磨
  • 二、肉体酷刑
  • 三、朝鲜看守的暴行
  • 四、日军虐俘的原因
  • 第五章 受害者的求生手段
  • 第一节 群体内部救济与互助
  • 一、战俘内部的摩擦
  • 二、军官的奉献
  • 第二节 利用“弱者的武器”展开反抗
  • 第三节 战俘同劳工间的交往互动
  • 一、业余时间
  • 二、生存信仰
  • 三、战俘社区
  • 第六章 泰缅铁路的影响
  • 第一节 1943—1945年泰缅铁路建造后续
  • 第二节 事件亲历者的精神创伤
  • 第三节 战后日本的美化宣传及其批判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