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99千字
字数
2017-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主要收录了从晚清到现代期间的有关历史的研究和理论。
内容简介
《史学史研究》通过刊发高质量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论文,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教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平台。《中国近代史学卷》是其中一册,主要收录了从晚清到现代期间的有关历史的研究和理论。本册图书,不仅是50多来史学史重要研究成果集合,同时更是史学家对晚清以后中国历史的反思,不仅有史学理论角度的创新,更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编者在整理本册时,进行了多次删减,保留了能够体现这一时期的重要论文,对其他史学研究者有不小的帮助。
目录
- 版权信息
- 《史学史研究》文选顾问委员会
- 序
- 浅谈太平天国的史学
- 洋务派历史撰述散论
- 一、适应“夷务”的外交史编纂
- 二、迫于“外患”的兵法史著作
- 张穆、何秋涛对边疆历史地理的研究
- 沈曾植与晚清西北史地学
- 一、光绪朝蒙元史研究的倡行者
- 二、勇于拓新的西北和西南边疆地理研究
- 三、从沈曾植的西北史地学看清末民初的学术变局
- 广学会与晚清西史东渐
- 一、以“影响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为目标的出版机构
- 二、广学会所出历史类图书
- 三、《泰西新史揽要》:新体裁和新内容的西方史著
- 四、《中东战纪本末》:记录甲午中日战争的当代史著
- 五、西史东渐的反响
- 戊戌变法后的中国历史教科书
- 一、中国历史教科书之缘起
- 二、以史教救国为主旨的爱国主义编纂思想
- 三、注意历史系统,从历史现象的客观联系中去考察问题
- 四、“文不繁,事不散,义不隘”
- 近代学术期刊的出现与史学的变化
- 一、专门性史学期刊的出现及影响
- 二、史学研究在高校学报类期刊中的反映
- 近三百年历史编撰上的一种重要趋势——自马骕至梁启超对新综合体的探索
- 一、为什么要重视体裁的运用和创新
- 二、马骕《绎史》的创造
- 三、章学诚“辨析体例”的主张
- 四、章太炎和梁启超修撰《中国通史》的设想
- 五、回答史学发展提出的问题
- 二十世纪初年中国的新史学思潮初考
- 一、“史学革命”的提出和史学求“新”的热潮
- 二、资产阶级史学理论的输入和影响
- 三、西方文明史学思想的输入和影响
- 四、“民史”思想发展的历史和新高潮
- 五、新史方案的提出和中国历史的重新编写
- 六、对封建史学的进一步批判
- 七、简短的结论
- 试论章太炎的史学思想及其成就
- 刘师培史学思想略论
- 一
- 二
- 三
- 略论王国维的古史研究
- 一、王国维在古史研究上的贡献
- 二、关于西周初年的历史
- 三、《殷周制度论》
- 陈垣与20世纪中国新考据学
- 一、20世纪中国的新考据学与陈垣的治学
- 二、陈垣的新考据学成就
- 三、陈垣新考据学对传统学术的继承、创新
- 陈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及其在史学中的运用
- 史家三巨擘 同门而异彩——傅斯年、范文澜、金毓黻的交往及学术人生论析
- 一、曾同为“黄门侍郎”
- 二、史学理念之两橛
- 三、依违于傅、范之间的金毓黻学术
- 近代新文化和顾颉刚先生的史学思想
- 一、整然一体的进化思想
- 二、“层累地造成古史”说的历史观
- 三、爱国主义史学思想和唯物史观
- 四、学术思潮和社会的关系
- 科学史学乎?“科学古学”乎?——傅斯年“史学便是史料学”之思想渊源新探
- 解构历史书写的一种尝试——以钱穆“士人政府”为例
- 一
- 二
- 三
- 评南高师的史地学研究
- 一
- 二
- 三
-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史学研究
- 一、抗战时西南地区主要的史学研究机构
- 二、西南地区主要高校历史系与史学研究机构的史学成就
- 三、抗战时期西南地区主要史学家的研究成就
- 四、高校历史系和史学研究机构内迁西南的历史意义
- 近代史家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香港史学
- 一
- 二
- 三
- 民国史学的一次世界之旅——中央研究院参加国际历史学会始末
- 一、会长来华
- 二、中央研究院决定加入
- 三、确定参会代表
- 四、胡适出席会议
- 五、结语
- 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纪念马克思世逝一百周年
- 一、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初步建立
-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 三、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 唯物史观在我国早期的传播
- 一
- 二
- 三
- 郭沫若的通识
- 一、通变与通鉴
- 二、求实与求是
- 三、成一家言与尊重科学
- 论瞿秋白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的地位
- 一、引言
- 二、用唯物史观分析东西方文化的第一人
- 三、系统研究现代中国国情的第一人
- 四、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作整体传播的第一人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