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9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30千字
字数
2022-03-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全面系统研究清代刻工,拓展版刻字体风尚研究视野,对出版史等领域提供深入思考。
内容简介
刻工研究一直是传统文献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对清代刻工作多角度、多层次研究的著作。全书共分五章,分别对清代刻工的题名方式、数量与分布、组织运作形式、代表性刻工的刻书活动及其与出版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写样者、刻工对清代版刻字体风尚的影响等问题,展开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全书一方面立足于版本学、目录学等传统文献学科,搜集与整理了数千条刻工题名材料,从而奠定了比较深厚的文献基础;另一方面,又尝试将研究视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艺术史、经济史等其他领域,将刻工这一群体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同时始终贯彻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既有对清代刻工整体情况的全局性把握与观照,又有对具体个案的细微分析与考述,从而使整个研究显得更为系统深入。总的来说,相比此前多局限于刻工名录整理等范式的简单研究,本书实际上是尝试从刻工这一群体入手,对整个清代出版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出一定的思考与探讨。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绪论
- 一、 研究范畴的明确与限定
- (一)研究对象
- (二)时间范畴
- (三)空间范围
- 二、 学术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一)对刻工群体的直接研究
- (二)清代版刻字体的相关讨论
- 三、 提出的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数量与分布:清代刻工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清代刻工的数量及题名方式的变迁
- 一、刻工数量初探
- 二、简论“文字狱影响数量”说
- 三、“称店式”题名的出现及其意义
- 四、结语
- 第二节 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 一、前人论说中的清代出版业
- 二、从刻工题名看清代刻工的地域分布
- 三、清代刻工的异地流动
- 四、结语
- 第三节 代表性地区刻工概况
- 一、苏州
- 二、南京
- 三、杭州
- 第二章 行业与组织:清代刻工组织形式的嬗变
- 第一节 官方机构的刻工组织与雇佣
- 一、中央刻书机构——以内府为中心
- 二、地方刻书机构——以官书局为中心
- 第二节 民间刻字店的兴起及其经营模式
- 一、刻字工头的身份转变与刻字店的兴起
- 二、清后期刻字店的进一步发展
- 三、“承刻承印”:刻字店的经营模式
- 四、出版者对刻字店的管理与刻资的支付
- 五、结语
- 第三节 清代刻字行会的建立与发展
- 一、苏州“剞劂公所”的建立及其旧址考订
- 二、从湖南刻字店条规看晚清刻字业
- 附录:《湖南商事习惯报告书》所载湖南刻字业条规
- 三、其他地区刻字行会述略
- 第三章 交流与协作:出版者与刻工之间的互动
- 第一节 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的互动
- 一、文献可征:从《摄山玩松图》到《近文斋记册》
- 二、耄耋匠人:穆大展生平考述
- 三、近文为名:穆大展与乾嘉名流之交往
- 四、结语
- 附录一:清人诗文别集中的穆大展相关材料
- 附录二:穆大展刻书、刻石目录
- 第二节 学术良工:刘文奎局与乾嘉学人的著述出版
- 一、刘文奎局基本情况概述
- 二、教导成就:刘文奎局与卢文弨《抱经堂丛书》
- 三、贯穿始终:刘文奎局与孙星衍、顾广圻的学术出版
- 四、风气转换:从方体精刊到摹刻宋元
- 五、结语
- 附录:刘文奎局刻书、刻石目录
- 第四章 个性与程式:写样者与版刻字体的选择
- 第一节 写样者的分类
- 一、非职业写样者
- 二、职业写样者
- 第二节 写样字体的选择与版刻风尚的流行
- 一、出版者指定字体
- 二、写样者个性书写
- 三、遵循流行之风尚
- 第三节 代表性职业写样者举隅
- 一、陶士立
- 二、许翰屏
- 三、沈锡堂
- 四、饶星舫
- 第五章 融合与分化:刻工与版刻字体的程式化进程
- 第一节 清代“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与发展
- 一、学术史的梳理:版刻字体的两分体系
- 二、文献记载中“宋、欧、软”三分格局的出现
- 三、对“宋、欧、软”三分法的进一步细化
- 四、对“宋、欧、软”的概念界定与特征描述
- 五、结语
- 第二节 从“欧字”到“软字”:清初版刻字体的转变
- 一、从《通志堂经解》看清初苏州“欧字”的流行
- 二、从《元诗选》看清初苏州“软字”的流行
- 三、官方推动下“软字”的进一步发展
- 四、书法史视野下的“软字”与“馆阁体”
- 第三节 从“馆阁体”到“仿宋”欧字:版刻字体的进一步演变与分化
- 一、圆熟而趋同:清中叶“软字”的进一步程式化
- 二、反拨与创新:清中叶“仿宋”欧字的出现与发展
- 三、继承与复归:民间刻书业对“仿宋”欧字的再改造
- 四、结语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