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为美国宾大讲稿整理,讲述中国哲学历史,融合史与思、智慧与洞见,具有世界影响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根据作者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据美克米兰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译。本书以20万字的文字讲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及有关问题,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对中国哲学史的见解、对哲学问题的思考,是史与思的结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与哲人的洞见。本书在世界各地有数种译本,一直是各大学中国哲学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国思想文化的入门书,具有世界影响。对当今的读者,同样不失为教益极大的文化经典。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 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
  •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 语言障碍
  •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 中华民族的地理背景
  • 中华民族的经济背景
  • “上农”
  • “反者道之动”
  • 自然的理想化
  • 家族制度
  • 入世和出世
  • 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 海洋国家和大陆国家
  • 中国哲学中不变的和可变的成分
  •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 司马谈和“六家”
  • 刘歆及其关于各家起源的理论
  • 对刘歆理论的修正
  •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 孔子和《六经》
  • 孔子作为教育家
  • 正名
  • 仁、义
  • 忠、恕
  • 知命
  •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
  • 墨家的社会背景
  •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 兼爱
  • 天志和明鬼
  • 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
  • 国家的起源
  • 第六章 道家第一阶段:杨朱
  • 早期道家和隐者
  • 杨朱的基本观念
  • 杨朱基本观念的例证
  • 《老子》、《庄子》中的杨朱思想
  • 道家的发展
  •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派:孟子
  • 人性善
  • 儒墨的根本分歧
  • 政治哲学
  • 神秘主义
  • 第八章 名家
  • 名家和“辩者”
  • 惠施的相对论
  • 公孙龙的共相论
  • 惠施学说、公孙龙学说的意义
  • 第九章 道家第二阶段:老子
  • 老子其人和《老子》其书
  • 道,无名
  • 自然的不变规律
  • 处世的方法
  • 政治学说
  • 第十章 道家第三阶段:庄子
  • 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
  •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 政治、社会哲学
  • 情和理
  • 获得绝对幸福的方法
  • 有限的观点
  • 更高的观点
  • 更高层次的知识
  •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
  • 第十一章 后期墨家
  • 关于知识和名的讨论
  • 关于“辩”的讨论
  • 澄清兼爱说
  • 辩护兼爱说
  • 对其他各家的批评
  •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先秦的宇宙发生论
  • 六种术数
  • 《洪范》所讲的五行
  • 《月令》
  • 邹衍
  • 一套历史哲学
  • 《易传》中的阴阳学说
  •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派:荀子
  • 人的地位
  • 人性的学说
  • 道德的起源
  • 礼、乐的学说
  • 逻辑理论
  • 论其他几家的谬误
  • 第十四章 韩非和法家
  • 法家的社会背景
  • 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
  • 法家的历史哲学
  • 治国之道
  • 法家和道家
  • 法家和儒家
  •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学
  • 事物的原理
  • 万物生成的“道”
  • 万物变化的“道”
  • 中和
  • 庸常
  • 明诚
  •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 秦统一前的政治状况
  • 中国的统一
  • 《大学》
  • 《荀子》的折中趋势
  • 《庄子》的折中趋势
  • 司马谈、刘歆的折中主义
  • 第十七章 将汉帝国理论化的哲学家:董仲舒
  • 阴阳家和儒家的混合
  • 宇宙发生论的学说
  • 人性学说
  • 社会伦理学说
  • 政治哲学
  • 历史哲学
  • 对《春秋》的解释
  • 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
  •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家的复兴
  • 统一思想
  • 孔子在汉代思想中的地位
  • 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
  • 扬雄和王充
  • 道家与佛学
  • 政治社会背景
  •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 名家兴趣的复兴
  • 重新解释孔子
  • 向秀和郭象
  • “道”是“无”
  • 万物的“独化”
  • 制度和道德
  • “有为”和“无为”
  • 知识和模仿
  • “齐物”
  • 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 “风流”和浪漫精神
  • 《列子》的《杨朱》
  • 任从冲动而生活
  • 情的因素
  • 性的因素
  •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建立
  •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 佛学的一般概念
  • 二谛义
  • 僧肇的哲学
  • 道生的哲学
  • 第二十二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
  • 禅宗传述的宗系
  • 第一义不可说
  • 修行的方法
  • 顿悟
  • 无得之得
  •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发生论者
  • 韩愈和李翱
  • 周敦颐的宇宙发生论
  • 精神修养的方法
  • 邵雍的宇宙发生论
  • 事物的演化规律
  • 张载的宇宙发生论
  •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 程颢的“仁”的观念
  • 程朱的“理”的观念的起源
  • 程颐的“理”的观念
  • 处理情感的方法
  • 寻求快乐
  •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学
  • 朱熹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 太极
  • 心、性
  • 政治哲学
  • 精神修养的方法
  •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学
  • 陆九渊的“心”的概念
  • 王守仁的“宇宙”的概念
  • “明德”
  • 良知
  • “正事”(格物)
  • 用敬
  • 对佛家的批评
  •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 对于新儒家的反动
  • 孔教运动
  • 西方思想的传入
  • 西方哲学的传入
  • 第二十八章 中国哲学在现代世界
  • 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 战时的哲学著作
  • 哲学的性质
  • 人生的境界
  • 形上学的方法论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是在1979年,经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同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恢复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依靠北大雄厚的教学、科研力量,同时积极争取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合作支持,出版了大量高水平、高质量、适应多层次需要的优秀高等教育教材。 北大出版社注意对教材进行全面追踪,捕捉信息,及时修订,以跟上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反映该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保持北大版教材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