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20世纪佛教唯识学研究全面总结,分上下两编探究1900-1999年间各派别特色与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对20世纪佛教唯识学思潮作出系统梳理的研究专著,以20世纪中国法相唯识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研究目的,把唯识学复兴思潮放在整个近现代佛教运动的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以唯识学派和团体为分界,以主要人物思想为中心,整体上呈现出各个唯识学系、院派、团体、区域的研究特色和学术风貌,全面揭示这一百年上下半叶唯识学发展的线索。本书以1949年为分期,分为清末、民国时期(上编,1900—1949年)与新中国建立以后时期(下编,1949—1999年)的唯识学研究两编进行探讨。本研究课题续接了唐代唯识宗学和明末唯识学,也补充、丰富了20世纪中国佛学史的内容,对中国现当代佛学及未来唯识学的走向具有一定启示作用。本书通过勾勒前后五十年的佛教唯识学发展的关联性和区别,不仅概括和提炼出20世纪上半叶唯识三系等思想特色,而且对20世纪下半叶唯识学的发展情况作出系统的梳理,尤其是对香港和台湾的唯识学传承和特色作出分析,以此描绘出百年来中国唯识学精彩纷呈、兴衰起落的历史画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 导论
  • 上编 (1900—1949年)
  • 第一章 清末唯识学复兴之门的开启及其应用
  • 第一节 杨文会与百年中国唯识学的复兴
  • 第二节 谭嗣同、梁启超改良思想对唯识学的应用
  • 第三节 章太炎革命思想与国学的唯识阐释及应用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南京支那内学院对玄奘唯识学的重振
  • 第一节 欧阳竟无对玄奘唯识学的抉择
  • 第二节 吕澂以唯识学对中、印佛学的简别
  • 第三节 王恩洋的唯识史观及《起信论》的批判
  • 第三章 民国时期武昌佛学院以唯识学对诸学的融通
  • 第一节 太虚对唯识学与内外学的会通
  • 第二节 唐大圆、法舫对唯识学与世学的比较
  • 第三节 印顺、法尊早期的唯识学研究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平三时学会对印度慈氏唯识学的回归
  • 第一节 韩清净对慈氏唯识学的疏通
  • 第二节 朱芾煌、周叔迦对唯识原典及旧学的推崇
  • 第五章 民国时期新儒家对佛教唯识学的借鉴
  • 第一节 梁漱溟的唯识学研究与新儒家哲学
  • 第二节 熊十力以唯识学对儒家哲学之创释
  • 下编 (1949—1999年)
  • 第六章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列主义对唯识学的评判
  • 第一节 田光烈《玄奘及其哲学思想中之辩证法因素》
  • 第二节 任继愈《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之马列观
  • 第七章 80年代后大陆高校和科研院所唯识学研究的转向
  • 第一节 韩镜清从玄奘唯识学的疏解到慈氏唯识学的译介
  • 第二节 韩廷杰、林国良对《成唯识论》的注解
  • 第八章 80年代后大陆佛教界佛学院对唯识学的弘扬
  • 第一节 惟贤于重庆佛学院对唯识学的推广和泛化
  • 第二节 唐仲容于四川省佛学院对唯识学与诸宗的贯通
  • 第三节 单培根、顾康年于闽南佛学院对唯识学与禅密的参合
  • 第九章 1949年以来香港佛教唯识学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罗时宪的佛教法相学会对支那内学院学风的沿袭
  • 第二节 霍韬晦与吴汝钧的梵文唯识学翻译及研究
  • 第十章 1949年以来台湾佛教唯识学的研究概况
  • 第一节 杨白衣、叶阿月日本求学的唯识学研习
  • 第二节 于凌波、萧平实对唯识学的理解和解读
  • 结语
  • 附录一: 百年唯识学学术争鸣之焦点
  • 附录二: 百年唯识学视域中诸子人性说释义之辨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