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41千字
字数
2017-1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之父的政治相关性启示》
内容简介
雷蒙·威廉斯是文化研究最为重要的开拓者之一,这本专著力图通过再现他所处的历史、社会和理论语境,并由此走进他本人的“问题意识”,重新召唤威廉斯的“幽灵”以揭示文化研究在形成时所体现出的政治相关性,从而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启示。本书首先论述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左派”对“文化”概念的援用以重现威廉斯当时所处的理论语境;然后从理论上阐明威廉斯对“文化”政治的论述和对革命观念的重构;接着分别从大众传播和文学研究入手,力图说明这种政治相关性如何在威廉斯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得以表达;最后总结了威廉斯文化研究的理论特质和现实意义。
目录
- 版权信息
- 第1章 导论:“流亡者”的政治与雷蒙·威廉斯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 威廉斯:威尔士的“流亡者”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和论证框架
- 第2章 文化的用途:从文化保守主义到“新左派”
- 一 “文化与社会”:“现代性”与文化保守主义
- (一)“现代性”的焦虑与反思
- (二)激流中的抉择:退守还是前进
- 二 保守主义与文化:以“利维斯主义”为例
- (一)时代的激变与精神的迷失
- (二)“伟大的传统”的建构和功用
- (三)差别意识与批评的相关性
- 三 “新左派”的缘起和“文化转向”
- (一)英国左派政治的危机
- (二)“撒切尔主义”与“新时期”
- (三)《新左派评论》与“文化战”
- 第3章 “文化”的政治与革命的重构
- 一 威廉斯马克思批评的核心理念
- (一)“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重新阐释
- (二)从“情感结构”到“霸权”
- 二 文化观的重构及其政治意蕴
- (一)“作为一整套生活方式的文化”
- (二)“共同文化”与共同体
- 三 批判与建构:“文化革命”的双向运思
- (一)正在途中的“文化革命”
- (二)“走向2000年”:理论的建构维度
- 第4章 政治干预的新场域:大众传播与共同体
- 一 传播的二律背反:操控与解放
- (一)大众传播的崛起及其批判
- (二)传播与共同体的建构
- 二 “作为文化形式的电视”与技术的利用
- (一)反对技术决定论:“威廉斯—麦克卢汉之争”
- (二)“意图”与电视的发明
- (三)电视分析与技术的替代性使用
- 三 英国传播体制的图绘与重构
- (一)威廉斯及其批判式传播研究范式
- (二)传播体制的重构及其意义
- 第5章 文化批评:文本阅读与意识形态解构
- 一 威廉斯的文学和文学批评观
- (一)“多样化的写作”与“普通的文学”
- (二)“情感结构”与文学批评
- 二 《乡村与城市》:文学表征与“对位阅读”
- (一)“惯例”与文学空间中的乡村
- (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乡村景观
- (三)“反田园诗”与帝国时代的“乡村”
- 三 “被压迫者的回归”与“文化民主化”
- (一)“可知共同体”与文学批评
- (二)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悲剧
- 第6章 “理论旅行”:雷蒙·威廉斯与中国文化研究
- 一 意识形态重构与文化研究
- (一)中国的精神突围与“现代性”
- (二)文化研究的中国“旅行”
- 二 “希望的资源”与中国的大众文化
- (一)文化社会学与大众文化
- (二)大众文化与被争夺的话语场
- 三 中国文化研究图绘及其使命
- (一)中国文化研究地形图
- (二)“介入性”知识与文化研究
- 第7章 结语:威廉斯的“幽灵”与文化研究
- 一 “文化战”与威廉斯的文化研究
- 二 “政治失忆症”与文化研究的未来
- 参考文献
- 一 雷蒙·威廉斯的主要学术著作
- (一)英文部分
- (二)中译本
- 二 其他参考文献
- (一)英文部分
- (二)中文部分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